基于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下的高校体育学习评价模式研究
2016-11-26王湛卿
王湛卿
基于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下的高校体育学习评价模式研究
王湛卿
【摘 要】新课程改革已经影响到了教育事业的各个层级,从中小学到高等院校都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及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教师也是如此,更应该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改革体育学习评价模式,用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来指导体育学习评价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本文将首先分析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下的高校体育课程观点,然后结合高校体育教师实际教学情况,构建体育学习评价模式,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评价质量。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体育 评价模式
高校体育教师要想构建好基于人的全面发展中心下的体育学习评价模式,应该有相关理论知识指导,我们这里借鉴使用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观点内容,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及学习爱评价模式构建提供思想方法支持,将其与高校体育学习评价模式充分结合起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同时,也实现高校教学目的,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校体育课程观点
(一)突出“完整的人”与“自我实现”教学目的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观点认为,学校课程应该以培养“自我实现”及“完整的人”为目标,这种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他认为“完整的人”应该开放地接受并取得一些个人体验,而且这些人相信自身体验能帮助其做出正确决策,从而实现个体认知与情意等的融会贯通,互相统一。这种思想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马斯洛,他认为:教育目的旨在培养“自我实现”的人,学校只有设置一些能够促进个人自由发展及实现的课程目标,才有助于学生形成比较健全丰满的人性[1],从而达到“自我实现”教学目的,这个教学目的将知识、能力及情感三者融为一体,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设置满足学生多种需要的体育课程内容
以人的全面发展中心下的“自我实现”教学目的,对学校课程内容设置提出了“适切性”原则,这个原则主要是指课程一方面应该以学生主体需要出发,选取与学生自身生活、学习经验等相关的课程内容,满足学生群体的需求;另一方面指的是选择课程内容应该适合每个学生的需要,与其个体生活环境、经验等紧密相连,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让学生意识到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间的联系,激发出学生内心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效率与动机。因此学校课程应该在满足学生情感培养、认知发展等基本内部需求的同时,还要为其提供相关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实现课程内容思维性、情感性及行为性的关联与渗透。
(三)设置文理兼重的“统和”性课程
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下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非常强调重视学生知识与情感的统一发展,课程的设置应该以情意为基础,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人性与潜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个人价值,还主张纠正过分向智力发展的倾向,给一些文史哲类学科留下一席之地,并设置相应的并行课程。因此,人本主义课程应该由知识、情意及体验三方面构成,对应设置三门课程,分别是正规学术性课程、社会实践性课程及自我实现课程,这样就能够改变传统重知识、重科学及轻人文、情意的课程情况,做到了有机统和“人文”与科学,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高校体育学习评价模式构建
(一)绝对评价转化为动态评价
以往传统的体育成绩考核标准都是将体育成绩量化与绝对化,没有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也忽视了学生的进步幅度与努力程度,评分评价更多地倾向于横向比较,关注学生是否达到了某种标准,没有对其进行纵向比较,学生的发展潜力也不能很好地被挖掘出来。而基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点下,高校体育学习评价采用动态评价方式,根据学生在原有运动成绩基础上的提高幅度及难度,来评价其体育成绩,传统的评分标准被打破了,学生竞争都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很好地适应了学生个体性差异。动态评价方法也很好地增强了学生体质及运动能力,使其能够循序渐进地提升,原来基础好的学生不会感觉到标准低,他们会继续努力及刻苦锻炼,取得更大的进步。那些基础不好的学生也不会感到标准过高,很好地消除了内心的悲观情绪。这样全体同学的竞争意识与参与意识都能够很好地被调动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很好的学习锻炼氛围[2],这种评价方式下,也较好地反映了学生学习兴趣、目的及方法,与教师在教学内容及方法上的选择与安排,教学双方都得到了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与内容,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进而总结出学习与锻炼的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二)过程评价结合终结评价
过去高校体育学习成绩评价方式都是终结性评价,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重视的是评价学习结果,深受应试教育影响,这很容易忽视学生在全面锻炼身体、学习态度及体育能力上的发展,通常都是体育成绩评定结束后课程也随之结束,对学生学习过程没有起到充分的调节作用。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先天能力差异,考试过程中过多重视显性及近期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体育价值观、创造精神及道德品质得不到完善,不能够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精神,具有较大弊端。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了过程评价理论,现在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欧美与日本等学校,这种理论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在一个体育单元或者是一个系列教学活动结束后都要进行评价,将教学内容与考核内容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很好地反映了学生学习与锻炼中的变化,旨在为其体育学习及终身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3],因此这种以学生学习能力、学习过程为核心的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方式是非常科学的,很好地调动了学生进行体育学习、锻炼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素质。
(三)统一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
学校教师评价具有全面性、客观性及权威性特点,因此教师评价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体育成绩得不足与缺陷,但是教师也会受到自身素质、能力及经验等方面影响,其教学评价也会受到干扰。因此教师要想借助评价提高教学质量,应该增强业务学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个性差异,评价时能够随机应变。学习评价体系中还应该将学生评价加入进去,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该构建完善的学生自主评价体系,形成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学生自我意识及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其形成积极健康、富有创造性人格。学生应该对身体运动及动作技术掌握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例如,这学期与上学期相比,哪部分体育动作技术学习得好,哪部分不好等,将自己过去成绩作为评价基准,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进步[4]。学生的自我评价突出了学生主体性,也提出体育锻炼是学生自己的事,自我评价让学生认识体育锻炼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进而积极开发自身潜能、提升自身素质,因此应该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统一,增强学习效果评价的客观性与有效性。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与新教育背景下,传统的高校体育学习评价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体育、进行体育锻炼的技能,在“健康第一”教学理念指导下,建立体育学习评价模式的多维评价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娟,王岳.基于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教育科学,2013,29(5):33~37.
[2]张强,刘忠玲.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多维学习评价模式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0,(32):699,701.
[3]周福贵.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成绩课内外一体化考核评价体系构建[J].运动精品(学术版),2014,(9):19~21.
[4]王晓宇,刘洪福.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学习评价模式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技,2015,36(1):149~150.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