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与探索

2016-11-21邸飞李健薛雪郑夙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学生工作新媒体互联网

邸飞 李健 薛雪 郑夙

摘 要:“互联网+”与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信息的传输与整合进一步高效、迅速,在“互联网+”与自媒体浪潮的推动下,社会各个群体、各个行业均在不断的改革、变化。相比而言,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开放,接受新事物、新模式的能动性强,始终走在变革的前列。这就决定了以学生群体为工作基础的高校学生工作应紧跟时代步伐,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手段完善工作体系,创新工作模式与方法,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管理、服务学生。

关键词:学生工作;“互联网+”;新媒体

以“互联网+”与自媒体为依托,高校学生工作的“互联网+新媒体”技术是指以信息化、新媒体为技术基础的一体化平台。“互联网+新媒体”技术核心在于搭建内容交叉、功能补充、平台统一的信息化平台与新媒体平台。信息化平台是指搭建学生工作“全程化”平台。“全程化”是以学生成长为视角,涉及学生从入学到离校的全过程,包含招生、志愿服务、党团建设、班级建设、思政教育、日常管理、奖助贷惩、心理咨询、征兵入伍、实习就业等多维度、多环节,与教学培养相串联,形成学生工作大数据信息化平台。新媒体平台是以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社交网站等为媒介,以图说、微视频、微电影、电台、漫画等新媒体手段为形式,解读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对信息化平台进行有效补充;同时,传递正能量,拓展“第二课堂”内容,形成新的宣传和教育阵地,使学生工作入耳、入脑、入心。

“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应用的重要意义

1.提高效率

信息化平台建设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信息化、一体化、全程化。信息化建设革新了传统的工作模式,减轻了一线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使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更为便捷、规范、高效,能够释放出更多的工作活力,进而在统筹基础管理工作基础上,提高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一体化建设打破了学生工作各环节、各部门间的壁垒,消除因分工、职责的交叉而引起的不必要摩擦,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可以通过一个平台解决一系列问题,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办事效率;全程化建设更符合学生在校学习的成长轨迹,弱化了年级、届别之间的界限,适用于在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学生可以通过一个平台解决在校学习生涯的问题,提高时间利用率,节约时间成本,提升整体工作效率。

2.增强效果

新媒体的应用使流程化、机械化的日常工作具有生动性、趣味性,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其思维方式,将复杂、繁琐的文字、图表转换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图说、视频等,从而化复杂为简单、化单调为形象、化生涩为易懂,使学生乐于接触、易于接受、便于解读,增强学生工作的效果,深入学生内心。

3.加深理解

教育管理、服务的前提之一是相互理解,只有不断加深师生间的理解,才能从根本上做好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而加深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转换思维,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深入贯彻学生工作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观。“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正是从学生角度出发,转化传统思维模式,贴近学生生活,用新技术、新手段创新学生工作管理、服务模式。思维模式、技术手段、表述方式的“接地气”,更易于消除师生间存在的思维隔阂,使彼此间交流顺畅,从而能够相互了解、增进感情。

4.拓宽外延

自媒体技术使知识的传播更为多元,正在逐步打破传统知识传递的边界,知识的传递可以不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随时随地进行高效传播。学生作为自媒体的主要推广对象之一,更需要在传统课堂讲授之外拥有更多的自媒体平台融入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这就要求高校的“第二课堂”随势而变,不断创新,去“边界”、拓“外延”,抢占自媒体时代的教育主阵地。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包含自媒体媒介,同时运用图说、视频、漫画等新形式、新手段进行“再加工”,这拓宽了“第二课堂”的外延,让“第二课堂”的教育、引导不只停留在传统的运行模式上,而是以学生更为喜爱的方式穿插在他们生活和学习中,从而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向学生传递学生工作理念,传递正确的思想、精神与价值观,成为学生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5.深入研究

“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平台的应用实际是大数据思维的集中体现,它可以采集学生从入学到离校在“第二课堂”方面的绝大部分数据,这不仅可以对高校学生工作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同时也对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通过对“第二课堂”的深入研究,对教育教学给予反馈,充分做到学生工作、教育教学工作相互联动、相互促进,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面保障。

“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互联网+”信息化平台主要应用于办公一体化、教育全程化、大数据化三个维度。

1.办公一体化

办公一体化是搭建学生、院级学生工作队伍、校级学生工作队伍为主体用户的校院两级学生管理办公平台,实现学生在平台办手续,教师在平台做管理,达到学生事务管理、学生工作办公“一平台”“一体化”解决。主要分为以下功能模块:

第一,手续办理。学生通过平台办理与其相关的一系列手续,主要涉及到校院两级学生工作部门的具体业务,如学生证、公交卡补办、在读证明、申请奖助学金、申请场地、综合测评等,由校院两级管理人员进行审批,最大程度地为学生提供便利,同时提高相关职能部门业务工作效率,规范管理流程。

第二,日常办公。搭建学生、学院、学校三层级用户办公平台,实现通知、公文、文件三层级用户间流转。同时,系统可记录、查看相关人员处理记录,并存储文件、数据等,可替代纸质签单达到有效通知,可替代移动硬盘、网盘等完成云端备份,随时随地保存、查看工作资料。学生用户纳入办公体系,相当于在学生群体建立了有形的信息化管理架构,为学生班级、团支部、党支部建设提供了信息化平台。

第三,学生管理。办公一体化平台自上而下搭建了一整套信息流转体系,这为学生群体构建了有形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学生高效地实现自我管理奠定了基础。学生会、学生社团及基层班级、团支部、党支部可在平台上完成学生组织自身的建设、运营与管理的全过程,可以通过平台传递信息、通知、文件,进行线上办公,同时可根据学生组织的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建设,使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工作更加系统、规范。

2.教育全程化

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意义重大。从学生踏入校园到毕业离校,“第二课堂”教育渗透在学生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而在管理层面,学生“第二课堂”教育涉及招生、心理、团学、资助、就业等多个部门,各部门虽统一协作、协同发展,但由于职责、分工不同,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沟通壁垒,从而将“第二课堂”教育割裂成相对独立的环节,影响“第二课堂”教育整体成效。在管理部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达到“第二课堂”教育全程化、一体化的效果,需要依靠信息化力量,统筹各部门职责,形成“一平台、一对多、多对一”的教育全程化新格局。“一平台”是指从招生到就业,从入口到出口,所有涉及学生工作的部门统一信息化平台;“一对多”是指学生用户可以通过一个平台,对接全部学生管理部门;“多对一”是指学生管理部门通过一个平台,点对点对接学生。一个平台,多个部门,全程化建设,在整合学校管理资源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第二课堂”教育与培养的连贯性,助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全方位成长成才。

3.大数据化

信息平台核心内容之一为数据一体化、全程化,也就是说搭建学生工作体系、“第二课堂”教育体系的“双体系大数据化平台”,可以实现学生从入校到离校的全过程数据的采集与共享,为研究学生在“第二课堂”培养环节的现实表现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就数据采集而言,学生数据信息随时更新,学生管理部门可以采集到最准确的学生信息,减轻基层辅导员工作压力,提高信息采集的效率,保障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就数据共享而言,学生工作体系内各部门数据共享,可以有效促进部门间协同发展,激发联动效应,如基层辅导员可以通过查看学生团学活动参加情况,全面了解学生动态;团委可以查看学生骨干在其他部门的活动表现情况,深入了解学生,为全面培养学生干部提供参考;心理咨询中心可以查看学生参与活动情况,判断学生心理状态,做好个体咨询工作等;从工作研究而言,以全程化学生数据为基础,可以研究“第二课堂”教育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影响,如团学活动、学术竞赛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心理状况、就业的影响。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研究,有效地反馈至学生培养环节,及时调整、改革,形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有效联动。

4.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主要在于将新媒体技术手段与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相融合,用学生更喜爱、更乐于接受的方式来传递知识、传播教育理念。新媒体平台是指运用图片、微视频、漫画、电台等新媒体手段,解读知识点或业务流程,化难为简、化繁为易,更加生动、形象地传递知识。以新媒体模式为传播手段,以自媒体平台为传播载体,将学生工作中业务流程、思政教育等,以图说、微视频、漫画、电台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业务办理流程,解读相关政策与知识点,同时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涵。自媒体平台与新媒体模式相辅相成、联动发力,共同搭建学生工作、思政教育、“第二课堂”教育的宣传、教育阵地。

“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探索

中央财经大学就业信息一体化平台(以下简称“就业平台”)以搭建信息化新技术平台为导向,以就业工作办公一体化、就业教育与指导全程化、就业工作“大数据化”为核心目标,分期建设完成信息化平台、办公一体化平台,探索“互联网+就业”工作模式,以就业工作为突破点,带动“互联网+”手段在学生工作领域内应用与推广。

1.“互联网+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

第一,用户信息化平台。就业工作主要面向学生、用人单位、管理教师、校友四类用户,就业信息化平台基础架构就是研发满足“四类”用户需求的信息化平台。

第二,办公一体化平台。在基础办公功能之上,就业平台以条形码、二维码应用为媒介,实现纸质材料与线上信息有机融合,以就业协议书管理为例,将就业协议书以条形码或二维码进行标识,通过激光扫描枪扫码入库完成三方协议管理与相关信息采集,高效管理就业协议书的同时,实现线下就业材料与线上信息的互联,探索办公一体化的新模式。

第三,大数据分析平台。就业平台数据分析基本覆盖学生、雇主就业平台使用全过程,除学生就业去向,用人单位行业、性质等基础数据分析外,核心在于全样本、全过程数据采集,如采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申请就业课程、参加就业指导活动的相关信息;求职过程中参与校园招聘会、投递简历的情况;毕业离校后,职业转换的过程等。进而整合数据资源,深入分析、研究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各项因素对求职结果的影响,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研究成果反馈至学生管理部门、学生培养部门,形成就业出口与培养过程的正向联动。

2.“微就业+”自媒体平台建设

“微就业+”是以学校就业微信公众号为载体,以“新媒体+就业”模式为内容的自媒体平台,主要通过图说、微视频、微电影、漫画、微电台等形式,解读就业政策、就业手续办理流程,分享求职故事等。

第一,图说就业。用“一图读懂政策”的形式,解读就业手续办理流程、户档政策等,已经创办四期,分别为《第一期:妙用就业推荐表》《第二期:三方协议“知多少”》《第三期:两方VS三方》《第四期:户档去哪儿了》,内容生动形象、可读性强,将复杂的就业政策、业务手续简单化,帮助毕业生迅速办理就业手续。

第二,微说就业。用微视频的形式诠释就业知识,主要作品为《微说就业:户档去哪儿了》,通过扁平化风格动画的形式向毕业生解读户档政策,将“90后”学生群体最爱的动画运用于就业工作,用幽默、活泼的风格讲述呆板、严肃的就业政策。

第三,就业微电台。将就业工作制作成电台节目,让就业工作变成富有感情的有声读物。目前,已经创办四期,栏目分别为“就业心语”“求职故事”“行业分享”“创业者说”,以电台这种轻松、愉悦的对话方式,伴随毕业生成长,助力毕业生求职。

参考文献:

[1]任祎.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信息化建设思路探究[J]. 电子测试, 2014(7):128-130.

[2]韩文乾.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3).

[3]杭璐, 张社争. 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 新西部(理论版), 2016(4).

[4]丁凯, 宋林泽. 自媒体视域下的高校宣传教育网络建设[J]. 教育研究, 2015(4):49-56.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学生工作新媒体互联网
如何做好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管理
浅析新媒体推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咨询问题研究
高校学生工作老师处理学生事务数据的小技巧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