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高校科技产业改革发展思路
2016-11-21吴豪伟
吴豪伟
摘 要:面对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高校要引导科研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紧密结合,为支撑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有效成果。同时,高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高校与产业高效联动,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高校科技产业;改革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题中要义,突出体现为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国家提出了“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高校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创办科技企业,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行业技术进步、服务社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支持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调整高校科研方向、提高科研综合水平、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和应用型人才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高校科技产业该怎样发展、如何定位,才能从整体上跟上经济新常态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一个重要课题。
高校科技产业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
1.高校科技产业发展情况
2005年,《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下发,十余年来,高校科技产业得到规范和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全国552所高校共拥有校办企业5,279家,资产总额3,538.06亿元,年收入为2,080.62亿元;2014年,校企资产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或已超过4,500亿。高校是科技成果集聚、转化、创新的主要力量,高校科技产业的长足发展在整体上提升了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国家科技产业和高校科技产业改革发展形势
一是国家科技产业发展改革形势。近年来,国家有关文件中多次提到或涉及科技产业改革发展意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对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的战略性抉择。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最显著特征。创新驱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在新的环境下,国家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其中提出,支持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2015年3月,国务院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完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二是高校科技产业改革发展形势。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2015年,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分别从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改革、调动科研人员创业积极性、高校“双一流建设”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等方面对高校科技产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制,强化科技成果以许可方式对外扩散,逐步实现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下属公司剥离。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企业,鼓励高校通过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等方式,向企业或其他组织转移科技成果。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正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一步提升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科技产业改革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高校科技产业改革发展需坚持创新导向、前沿导向、需求导向,准确把握高校科技产业发展规律,主动适应创新驱动发展形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通过顶层设计、制度创新、平台建设,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带动高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1.服务创新驱动战略决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高校拥有技术、智力资源的源头优势,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与行业及地方的合作,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在总计233项通用项目中,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了174项,占比超过七成,由此可见高校的科研实力在不断提升。强化科技与经济、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推动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增强高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2.服务社会,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中央提出的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在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要求坚持协同发展、重点突破、深化改革、有序推进;在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大力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增强资源能源保障能力,统筹社会事业发展。这为高校科技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高校应借助自身学科优势,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3.服务高校学科建设,向“双一流”迈进
国务院出台的“双一流建设”为高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双一流建设”将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推动健全市场导向、社会资本参与、多要素深度融合的成果应用转化机制。高校应深化产教融合,将“双一流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努力成为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驱动的策源地。同时,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也将加速推进自身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进而推进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4.服务校企自身发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高校科技产业改革发展归根落脚还是重在校办企业的改革发展上。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将逐步实现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下属公司剥离,校企改革成为国资国企改革最后一块“自留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校企改革应在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基础上实现特色化、个性化的落地,从而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高校应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支持企业更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研平台建设,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思路
在经济新常态下,高校科技工作面临着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和前沿突破、更加强化科教融合的新形势、新任务,要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出新贡献,唯有驱动“加大体制机制改革,融入高校综合改革”的新引擎,更加聚焦国家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形成学科优势,提升创新能力;切实转变思路,形成组织重大项目的能力;敏锐抓住机遇,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不断深化改革,形成更好的科技产业化体系。
1.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服务重大经济科技需求
以国家重大需求、科学前沿为导向,着力开展原始创新和组织创新,努力使高校成为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一是加强机制体制创新,构筑全链条协同创新体系。围绕优势特色领域,实施以重大项目工作组和交叉学科研究平台为依托的有组织协同创新发展战略。明确专门科研机构和校级交叉研究中心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强化以重大创新任务为牵引,以创新贡献和高端服务为导向,构筑“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研究—产业化”的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二是打造行业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技术研发转移平台,引领行业转型升级和关键共性技术的发展。围绕行业绿色转型战略需求,汇聚各种创新要素,从理论研究、工艺创新、装备研发、产品开发、服务理念等方面开展协同创新,打造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双中心。以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为重点研发内容,开发国家新兴产业急需的绿色材料,支撑行业绿色转型,同时建立多团队协同的联合研发平台,形成多元、融合、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加强大学科技园能力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提升服务师生创业的能力。
2.全面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高校、地方、行业发展
2016年2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高校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者作价投资。高校是科技成果的供给主体,聚焦需求,全面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参与国家、企业的重大项目工程,这是高校成果转化的最主要方式;二是将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资源,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三是以知识产权投资的方式和社会资金一起组建转化成果的公司,并建立专业机构、鼓励政策相配套的运行机制;四是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学校—地方—行业的政产学研资合作新模式。以地方和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建设与国家对于行业转型升级的要求,通过高端人才与技术成果的“双驱动”和“双转移”,大力推进地方研究院建设或组建具有影响力的行业创新联盟,加强产学研结合的中试基地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
3.大力做好中试产业化,推动科技与经济对接
中试,即中间性试验,是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必要环节,中试产业化建设旨在建设中间性试验的专业试验基地,通过必要的资金、装备条件与技术支持,对科技成果进行成熟化处理和工业化考验。
高校应加强对科技成果中试产业化建设的主动性,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求,积极引导项目承接人重视成果后续中试、产业化,并加大考查力度。高校可以依托产业研究院围绕中试产业化主要开展以下工作:一是结合工作实践,对中试项目产品推广进行激励政策,探索产学资企孵化、创业大赛筛选、协同创新合作等中试孵育模式,建设中试基地;二是通过国有资产为主体的多元中试投资体系, 把科技资源向中试阶段有效倾斜,给予推动中试项目大力支持,推动中试项目相关产品的应用研究和推广;三是与国内外各类机构开展校地企产学研合作交流与对接,为地企提供技术交流咨询服务。结合区域生产力布局和行业发展状况,由政、研、企以股份制形式联合建立区域性和行业性工程中心,实行企业化管理、专业化生产、对实验室成果进行工程化集成,对供需双方进行市场联结, 既能让科研机构进行大胆的探索、设计、创新,又能让生产性企业放心大胆投产,最终拓展成为一个半服务性、半工业性的加工产业部门。
4.规范国资管理,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高校企业要普遍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改制实现高校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引进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各类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加强科技创新与产研结合,提高高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运营质量,使高校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高校要建立国有资产投入、增值后退出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加速高校企业的社会化进程。高校孵化成功的科技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出售部分或全部股权,收回资金,用于支持学校发展,或用于转化科技成果、孵化科技企业。
一是加强和规范企业管理,理清投资企业产权关系。在国家多项政策出台鼓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也加强了高校国有资产的监管与规范。2015年6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直属高等学校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意见》。2016年7月,国资委、财政部又出台了《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文件明确强调:要完善资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业绩考核制度及其奖惩办法,理清投资企业产权关系,做好公司的清理整顿。要加速推进企业划转至资产公司,完成股权划转备案和工商变更工作;加强高校持股企业管理,将长期处于停业状态或长期不分红的企业列入清理规范计划;对长期亏损、投资无回报的企业坚决予以撤并或退出。二是做好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科研人员与转化过程的融合。在职称评定、利益分配等方面,要确保科技推广人员应有的地位和待遇,从而提高科技人员参与企业进行科技开发的积极性。同时,打通原有事业编制人员在学校和企业间流动的渠道,增强归属感。
5.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党建引领发展
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开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新局面》讲话,明确指出要通过加强和完善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使国有企业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高校科技产业作为国有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全面推进高校科技产业工作建设,在构建良好企业文化、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可持续发展动力、提升发展层次方面进行探索。
经济新常态下,高校科技产业更应牢记使命,把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供给侧改革的契机,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学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助力行业与区域发展为己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高校与产业高效联动,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办公室)
[责任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