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时间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分析

2016-11-19吴展帆胡湘

中外医疗 2016年4期
关键词:川崎病丙种球蛋白

吴展帆 胡湘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整群选择2004年1月—2015年6月间该院收治的99例川崎病患儿根据IVIG的时间分为A组(1~5 d,n=22)、B组(5~10 d,n=48)、C组(>10 d,n=29),比较各组治疗后实验室指标及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及冠脉病变发生率。 结果 三组患儿治疗后血CRP、血沉及血小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川崎病发病5-10 d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时患儿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及冠脉病变发生率均相对较低。

[关键词] 川崎病;丙种球蛋白;冠状动脉瘤

[中图分类号] R72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2(a)-0120-03

Analysis of Curative Effe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Gamma Globulin at Different Times in Treat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WU Zhan-fan, HU Xiang

Pediatrics,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51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in treat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Methods 99 cases of children with Kawasaki diseas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4 to June 2015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group A(1~5 d,n=22), group B (5~10 d,n=48)、and group C (>10 d,n=29) according to the IVIG times, after treatment , the laboratory index , the incidence of gamma globulin non-response and 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blood CRP,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and platelet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 of gamma globulin non-response in group A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B and group C,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in group C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group A and group B,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s of gamma globulin non-response and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are relatively low by the application of IVIG on the 5-10d after onset of Kawasaki disease.

[Key words] Kawasaki disease; Gamma globulin; Coronary aneurysm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目前已超过风湿热成为引起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最常见的原因,且近年来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1]。本病是一种由免疫介导引起的、累积中小动脉的急性血管炎综合征,其最主要的危害是可损伤冠状动脉并引起冠状动脉瘤或扩张,严重时可引起心肌梗死,因此对患儿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KD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治疗上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可缩短KD的发热时间、降低冠状动脉瘤发病率,但是目前对于IVIG的最佳用药时间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整群选择2004年1月—2015年6月间,该研究通过对比研究,探讨不同时间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2004年1月—2015年6月间该院儿科住院的99例KD患儿,其中男性58例,女性41例,年龄0.5~8.2岁,平均(2.7±0.9)岁,均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3]:①持续发热≥5 d;②有不定型皮疹的表现;③口腔出现口唇潮红、口腔咽部黏膜充血等表现;④双侧眼结膜充血;⑤四肢末端出现手足硬性水肿等急性期变化,恢复期出现甲床皮肤移行处膜样脱皮表现;⑥急性期患儿颈部出现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符合其中5项或者4项+病程中发现冠状动脉瘤即可诊断为KD。排除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以及接受过阿司匹林或IVIG治疗过的患儿。根据IVIG治疗不同时间将1~5 d应用的22例患儿纳入A组,包括男12例,女10例,年龄平均(2.8±0.8)岁,5~10 d应用的48例患儿纳入B组,包括男28例,女20例,年龄平均(2.9±1.2)岁,>10 d应用的29例患儿纳入C组,包括男18例,女11例,年龄平均(2.7±1.0)岁,三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及分组

患儿均给予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对症治疗,合并感染者予抗感染治疗,口服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13023635)50~80 mg/(kg·d),维持6~8 周。联合单次静脉滴注丙球蛋白(国药准字S10970081),1 g/(kg·d)。

1.3 观察指标

①实验室指标包括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沉及血小板计数;②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及冠脉病变发生率。其中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指IVIG治疗48 h后患儿体温仍未将至38.5℃以下;冠脉病变判断标准为超声心动图显示冠脉内膜异常;冠脉径线≥2.6 mm(3岁以下),≥3.0 mm(3~9岁),≥3.4 mm(9~14岁);冠状动脉局部内径>4 mm。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3组间采用方差分析进行均数的比较,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儿实验室指标比较

3组患儿治疗后血CRP、血沉及血小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三组患儿实验室指标比较

2.2 3组患儿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及冠脉病变发生率比较

A组患儿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3组患儿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及冠脉病变发生率比较[n(%)]

注: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A组与B组、C组比较,χ2 分别为4.865、3.659,P<0.05,B组与C组比较,χ2 =0.001,P>0.05;冠脉病变,A组、B组与C组比较,χ2 分别为3.716、6.639,P<0.05,A组与B组比较,χ2 =0.011,P>0.05。

3 讨论

川崎病最早在1967年由日本学者报道,全身中小血管非特异性的炎性反应是其主要病理改变。K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一般认为感染因素参与本病的发生[4]。KD发病急性期单核/巨噬细胞参与的高度激活的免疫系统可损害患儿的血管内皮细胞,造成血管炎性损害及血管内皮功能紊乱[5]。冠状动脉是受损最为严重的部位,且冠脉受损最易在年龄幼小的患儿发生,容易继发引起血栓、冠脉狭窄和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可以引起患儿猝死。因此KD也成为目前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最常见的原因。

阿司匹林是KD治疗的首选药物,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因具有缓解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冠脉病的确切作用,近年来临床治疗KD多选择阿司匹林联合IVIG方案[6]。丙种球蛋白治疗KD的作用主要包括:首先,丙种球蛋白能够与血管壁上的受体竞争性的结合,从而减少血管壁上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使血管炎性损伤得以减轻;另一方面,丙种球蛋白可促使可溶性循环性免疫复合物发生结构变化从而使其溶解性被改变,使其容易被巨噬细胞吞噬,进而起到抑制Ⅲ型变态反应的作用;第三,丙种球蛋白还可抑制B淋巴细胞的活性从而对抗体的产生起到抑制作用,并直接对抗毒素损伤组织细胞的过程[7-8]。目前对于IVIG的应用时机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一般多认为应该再发病后10d内进行IVIG治疗,且7 d内效果可能更好[9]。国内有研究[10]认为早期(5 d内)使用IVGG治疗KD可以使炎症反应得到迅速的控制,并使冠脉状动病变的程度减轻,对疾病的早日康复有利。该研究根据患儿应用IVIG治疗的时机以1~5 d、5~10 d、>10 d进一步分组,发现三组患儿治疗后血CRP、血沉及血小板等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一方面,A组患儿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发病5 d内应用IVIG患儿容易出现丙种球蛋白无反应,从而可能需要再次治疗,其原因可能与过早用药对川崎病免疫机制的影响有关。而10 d后用药的患儿依然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可能发生冠脉病变的风险加大。因而,在KD发病5~10 d应用IVIG治疗的患儿其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及冠脉病变发生率均相对较低。不过该研究研究样本量有限,观察时间较短,尚需要进一步大样本的研究。

综上所述,在川崎病发病5~10 d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时患儿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发生率及冠脉病变发生率均相对较低,这也可能是IVIG治疗的较好时机。

[参考文献]

[1] 张营营,张园海,周爱华,等.2001-2010年温州地区川崎病住院患儿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2,16(11):763-766.

[2] Kamada M.Cardiac and extracardiac complications in Kawasaki disease[J].Nihon Rinsho,2014 ,72(9):1571-1157.

[3] 杜忠东, 于淼.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诊断标准[J] .中国临床医生,2001 , 29(3):158 .

[4] 袁静泊,黄先玫.川崎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 2012,15(8):939-941.

[5] 王从军,陈梅,雷中劲.川崎病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状况及转录因子T-bet 和 GATA3的调控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4,30(4):733-737.

[6] 徐明国,门丽娜,祖莹,等.人血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对川崎病患儿循环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13(12):966-969.

[7] 何俊峰.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的疗效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8):182-183,186.

[8] 何绵宝,潘家华,李晓红. 川崎病患儿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前后炎性指标及冠状动脉的变化[J].安徽医药,2012,16(6):819-821.

[9] 郑建平,郑岚.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6):2550-2553.

[10] 李涛,付萍,王科,等.川崎病5天以内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的疗效评价[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40(3):258.

(收稿日期:2015-10-21)

猜你喜欢

川崎病丙种球蛋白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打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感冒吗?
打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感冒吗?
川崎病诊治及护理
非典型川崎病临床护理分析
超声心动图对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应用价值
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CTA表现
临床护理路径在川崎病患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丙种球蛋白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