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失败也是进步
2016-11-19庄西真
庄西真
在平常的交谈和写作中,虽然我们也会用“失败是成功之母”、“胜败乃兵家常事”、“不以成败论英雄”等哲言,但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理积淀中,更牢固的还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时至今日,比如对待正在进行的里约奥运会参赛选手的成绩,鲜花、掌声和笑脸依旧包围着胜利者,失败者只得在大地上留下无奈而孤独的身影。是呀,成功总是荣光的事情,也是每个人向往的,可是谁能保证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呢?
我的生活经历比较简单:上学,然后工作。上学的时候是学生,工作后做老师,做学生和做老师都没有离开学校。先是做中学老师,后做高校老师,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三十多年里,我见到过、听说过,也体验过许许多多的教育(或者教学)改革,有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学校层面的教育改革,也有课堂层面的教学改革;有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改革,也有职业教育改革。在我的印象里,这些大大小小的教育改革好像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最起码报纸上是这样说的),也就是说凡是教育改革没有不成功的,失败的很少。最近看到了河北涿鹿县“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失败的消息,使我眼前一亮,我终于看到承认教育改革失败的案例了。在我看来,涿鹿开展的课堂教学程序方面的“三疑三探”教学改革并无新意,即使成功了价值也不大。但是,这件事促使我们加深对教育改革的认识,慎重对待教育改革,在这个意义上说,承认失败也是进步。
因为只有承认教育改革有可能失败,我们才能够在改革前多做些调查研究工作,更加充分地论证其合理性、可行性,毕竟现实当中有太多“拍脑袋”式改革了。都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现代社会的教育关乎个人、家庭、民族、国家的前程。教育改革最不允许失败,一定要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宁可缓慢推进,切莫轻举妄动,以牺牲一代人为代价,是不能承受之痛。具体到涿鹿教改,就显得匆忙了点。从媒体的报道中可知一个细节,主导涿鹿改革的郝金伦曾做过多年的乡镇党委书记,2013年8月份才“上调”县直部门,出任县教育和科技局局长、党委书记,之前并没有在学校工作的经历。他有感于本县学子学业负担重且学习质量不高,决心推广“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改革,他听说西峡县教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便带队到西峡县考察其教改模式,回来后在没有选取当地的优质校、薄弱校、一般校进行试点的情况下,直接迅速地开始大面积推广。2014年5月,涿鹿县所有学校开始启动“三疑三探”改革之时,他当局长不过9个月,可以说,这是一次外行人在短时间内上马的教育改革。涿鹿县过于简单、粗暴的推广方式,把好事办成了坏事。如果涿鹿教改能事先多些时间论证,多考虑考虑如何处理细枝末节的“小事”,如果主管部门愿意用更多精力向学生和家长解释新模式的好处,如果教师能有更多时间适应新模式,结果也许会是另外一番样子。
因为只有承认教育改革有可能失败,我们才能够在改革过程中照顾到大多数人的核心利益,得到对改革的更多认同。教育改革需要广泛凝聚共识,求得“最大公约数”,“涿鹿教改”恰恰在这一点上出现偏差。它之所以遭到很多学生和家长反对,其实不难理解,在“分数决定命运”,高考“一棒定乾坤”的大背景下,“讲课少、作业少、考试少”的教改模式,引发家长的担心甚至“愤怒”不足为奇。在改革者眼中,满堂灌、题海战术有违教育规律,是误人子弟。但在家长心中,考高分才是硬道理,万一改不好,出现闪失,岂不吃亏?对老师而言,面对重新备课、课堂控制、充电加码等挑战,远不如原来按部就班、驾轻就熟的教学秩序来得安逸,所以,他们也不是坚定的支持者。这样,没有家长的广泛理解,得不到多数教师的广泛支持,改革只是少数人的“孤军深入”,这样的改革以失败告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因为只有承认教育改革有可能失败,我们才能够对改革者多点宽容,对改革结果多点耐心。教育改革和其他领域改革不同,教育改革的成效有一定的滞后性。涿鹿教改要改掉的“满堂灌”和着力推广的“启发式教学”之间差别究竟在哪里?培养探究精神、质疑思维和“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的差别又在哪里?实在难以在一学期、一学年甚至几年后的高考试卷上体现出来。要看到教育教学改革的真正成果,需要等这批孩子长大成人后,才能够从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工作表现上看出端倪。既然十年才能树木、百年方能树人,那么,面对今天遍地开花、今后还会越来越多的五花八门的教育改革,政府应该坚定支持、勇于担当,社会应该多点耐心、多点宽容,改革者也应该多点智慧、多点勇气。
责任编辑 肖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