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

2016-11-19王良梁卿

职教论坛 2016年22期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本质

王良+梁卿

摘 要: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许多哲学家都曾对“本质”概念进行界定。这些观点彼此存在很大分歧,但一致同意,本质就是决定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的原因。马克思不仅对此表示赞同,而且将事物的本质分为现实本质和理想本质。分析表明,现代职业教育的现实本质就是培养掌握特定技艺的职业人,而其理想本质则是通过传统职业技能培训和学术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融合,培养具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职业人。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本质;理想本质;现实本质

作者简介:王良(1983-),男,山东乳山人,天津科技大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与政策;梁卿(1978-),男,安徽怀宁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与哲学、教育评价。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概念、范畴与逻辑”(编号:BJA130096),主持人:周明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2-0016-05

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办发2014〔19〕号)正式印发,标志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做出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策进入了实施环节。现代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依赖于许多主客观条件。其中,对现代职业教育这一事物的理解就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论基础。在一般意义上,人们可以从现代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将其界定为为现代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职业人的教育,也可以从现代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关系的角度将其界定为培养现代职业人的教育。但这些界定对于人们深刻把握现代职业教育来说明显不够。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识事物的首要任务就是揭示其本质。据此,我们需要在上述界定的基础上,回答一个重要问题: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一、哲学史中的“本质”概念

(一)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作为“本质”概念的第一个使用者,亚里士多德对“本质”概念有着三种理解。第一,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属性,这种属性的特点不仅在于使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所有事物,而且使这一事物与其他所有事物相关。第二,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属是表示在种上相区别的若干东西之本质的范畴。”[1]换句话说,事物的本质就是属。从现代的观点看,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归结到多个属之下,因此,事物的本质是多样的。但亚里士多德认为,能表达事物的属只有一个。如果一个事物能同时被多个属所表述,那么这些属之间必然存在包含关系。根据这一认识,事物的本质只有一个。第三,事物生成发展的形式因就是本质。众所周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事物的原因有四项,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这就是著名的“四因说”。其中,形式就是事物的本质。举例来说,铜球的本质就是其形式,即球的形状。虽然亚里士多德对本质概念有着多种认识,但这些认识背后也有一致之处。其一,不论亚里士多德将本质理解为“根本属性”,还是“属”,抑或是“形式”,他都是从本体论而不是认识论的角度来界定本质的。也就是说,本质是一种独立于人的客观存在。我们知道,由于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其属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作为事物的根本属性,本质也是客观存在的。在第二种观点中,“属”被认为是事物的本质。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任何一个事物都只能归入一个属之下,这样,任何一个“属”其实都是客观存在。而所谓形式,来源于柏拉图的“理念”。柏拉图认为,理念就是一种客观实在。其二,事物的本质是唯一的,而不是多样的。

(二)洛克的观点

与亚里士多德不同,英国哲学家洛克将本质分为实在本质和名义本质。所谓实在本质指的是“事物底实在的组织”[2],名义本质是指“类名和种名所表示的那些抽象观念”[3],是“附有名称的一个抽象观念”[4]。洛克认为,本质必须具有决定一个事物属于此类或彼类的能力。那么,能够界说事物,决定一事物属于哪个物种的是实在本质还是名义本质,抑或两种本质都具有这种作用呢?洛克明确指出,只有名义本质才能决定特殊的事物属于哪个物种。第一是因为实在本质不可知。第二是因为“名称—事物底标记”所表示的,只是这种本质。因此,只有那个名称所标记的那个观念,能决定各个概括的名称所表示的各个物种。而这个观念并不是别的,只是我们所谓名义的本质。“任何特殊的事物所以属于此种或彼种,不是因为它有那个名义的本质,不是因为它同那个名称所表示的那个抽象观念相契合吗?”[5]也就是说,在洛克看来,一个事物之所以属于特定物种,不是因为该事物与该物种的实在组织相符合,而是因为该事物与该物种的名称所表示的抽象观念相一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只有名义本质才是真正的本质。根据这一看法,不难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质并不是一种实存,而是一种抽象观念。这与亚里士多德的看法大相径庭。第二,本质的实质是抽象观念,但表现在外的则是表示抽象观念的“名称”,也就是类别。从这个意义上讲,寻求事物本质的过程就是对事物归类的过程。

(三)胡塞尔的观点

论及本质,不能不提现象学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胡塞尔指出:“‘本质首先标志着作为个体的何物而处于个体自身固有的存在之中的东西。任何一个这样的何物却可以‘在观念中被设定。经验的或个体的直观可以转变为本质直观(观念直观)——这是一种可能性,它本身不能被理解为经验的可能性,而只能理解为本质可能性。尔后,被直观之物便是相应的纯粹本质或埃多斯,它们或是最高的范畴,或是最高范畴的一个特殊种类,或是下降为完全的具体性。”[6]这段话是胡塞尔“本质”思想的集中表达。它告诉我们:

第一,本质就是事物“是之所是”。举例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见到各种各样的红,如粉红、桃红等等,也能看到不同程度的红,如深红、浅红等。但各种各样以及不同程度的红色之所以都被称为“红”,恰恰是因为“红本身”。“红本身”就是本质。第二,作为“是之所是”,本质是在“观念中被设定”的东西。也就是说,本质是一种观念,是思想层面的东西,而不是事实层面的事物。第三,本质作为观念不是通过经验归纳的方式获得的,而是通过本质直观的方式“一下子”看到的。例如,作为各种具体红本质的“红本身”不是人们对在经验了各种各样的红和不同程度的红之后,总结归纳出来的,而是在感知一个具体红时,“一下子”看到的。正因为此,胡塞尔才认为,本质“不能被理解为经验的可能性”。第四,作为个体事物的共同之物,本质不同于并且规定了个体之物经验上的共同之处。这就是说,个体之间的共同之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本质,另一类是经验上的共同之处。其中,前者决定着后者。

(四)我国学者的观点

我国学者关于本质的看法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和各种词典中。综合各种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我国学者关于本质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质是与现象相对的一个范畴。所谓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之间的联系或者说是事物的内在联系,所谓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第二,本质深藏于事物内部,是同类事物的共性,相对稳定。而现象则表现于外,是个别的,多变易逝。或者说,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的内在根据,现象是本质的表现。第三,本质是由事物的特殊矛盾或根本矛盾或内在矛盾决定的。按照这样的观点,不难得出结论,根本或特殊或内在矛盾决定本质,本质决定现象。第四,在本质与规律之间的关系时,规律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这些看法也得到了《现代汉语词典》的认可。《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7]

二、对本质概念的反思

纵观不同学者对“本质”概念的理解,不难发现两个不同。第一,不同学者界定“本质”概念的角度不同。有的从本体论的角度进行界定,如亚里士多德和我国学者。从本体论的角度理解“本质”,意味着在他们的眼里,本质是一种实在,是藏在实在事物内部的东西,好比桃子里面有桃核。有的从认识论的视角加以解释,认为本质是一种观念,如洛克和胡塞尔。第二,在对本质概念的具体理解上,主要有两种,一是将本质理解为事物的根本属性,即“根本属性说”;二是将本质理解为一种观念,即“观念说”。在这两种看法中,“根本属性说”存在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即划分事物根本属性与非根本属性的标准是什么?如果说区分的标准就是一个属性是否决定了某事物是自身的话,那么又该如何确定是哪个属性决定了一事物是其自身?事实上,在众多“根本属性说”的支持者那里,从来都没有对这个难题给予回答。因此,“根本属性说”并不能让人信服。实际上,如果从马克思的观点看,“根本属性说”也是站不住脚的。根据“根本属性说”,本质是事物所固有的,是稳定不变的。据此可知,人的本质是人所固有且稳定不变的。这与马克思“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论述是背道而驰的。“观念说”主要表达的是个体事物的类本质,并且具有强烈的描述倾向。例如,各种具体的红的本质是“红本身”,这只是对各种具体红的本质的一种描述而已,对于实践活动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指导作用,而这与人们力图探求本质以指导实践的目的是不相符合的。事实上,不仅“观念说”存在这个问题,“根本属性说”也存在相同的不足。

总之,不同学者对本质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且各种观点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因此,在本质的概念上,一个现实的做法就是寻求各种观点的最大公约数。正是在这里,在不同的具体观点背后暗含着相同看法,即大家普遍认为,所谓本质就是决定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的原因。从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来看,马克思也是这样理解本质概念的。但与上述本质观倾向于描述事物本质是什么不同,马克思认为,事物的本质被划分为现实本质和理想本质,从而为实践的开展从哲学层面打开了大门。

首先,在马克思看来,本质就是决定一事物成为自身的原因。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8]也就是说,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但这并不是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根本属性,而是说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的类,其原因在于人类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马克思又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9]这也不是说,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现实的人的根本属性,而是说现实的人之所以成为自己而不是他人,原因在于他拥有不同于他人的社会关系。

其次,马克思将事物的本质分为现实本质和理想本质。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的类本质的界定,其实是对人的理想本质的规定。理由如下:在《手稿》中,人的类本质被认为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一个定语,“自由自觉”具有明显的价值性。这意味着,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其实就是人的理想本质。作为一种理想本质,它表达的是“纯粹的‘应该,至于人的存在和活动是否在事实上受着这种本质的支配,或者这种本质事实上能否真正变成人的本质”[10]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事实上,在《手稿》中,马克思的思想是很清楚的,即只有当人能够自由自觉地活动时,人才是真正的人。但是,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导致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是异化劳动,而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并进而导致人成为异化的人,而不是真正的人。因此革命才成为必需。在《提纲》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的另一种表达是: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总之,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就是人的理想本质,而个人的本质则是人的现实本质。这样,马克思事实上将事物的本质二分为现实本质和理想本质。

第三,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从现实本质走向理想本质的过程。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理想本质,人的类本质是人的理想形象,是每个人都致力于达成的目标。人的发展历程,就是以现实本质为基础和起点,不断趋向理想本质的历程。

三、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

根据前文对本质概念的分析,不难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现代职业教育本质指的就是现代职业教育之所以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原因;第二,现代职业教育本质包括现代职业教育的理想本质和现实本质两种类型。

(一)现代职业教育的现实本质

现代职业教育现实本质是什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历史上的各种关于职业教育本质的观点。民国以来,我国学者先后提出了十种职业教育本质观,分别是“生利性说”、“社会性说”、“职业性说”、“生产力说”、“民众性说”、“适应性说”、“中介性说”、“针对性说”、“技术技能说”、和“发展说”。[11]尽管这些观点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力图回答职业教育的现实本质是什么。在这些观点中,“生利性说”、“社会性说”、“生产力说”、“民众性说”、“适应性说”、“中介性说”、“针对性说”和“发展说”等观点完全可以照搬用到基础教育或者高等教育中去。例如,“社会性说”认为,职业教育的规模、速度、结构等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致。这固然正确,但高等教育其实也是如此。因此,这些观点并不能很好地回答现实的职业教育为什么成为职业教育,而且是如此这般的职业教育。相对来讲,“职业性说”和“技术技能说”的解释似乎颇有道理。对于“职业性说”,如果我们对“职业性说”中的“职业”不做限定,也就是说,“职业”既包括“非专门职业”也包括“专门性职业”,那么“职业性说”也会适用于各级各类高等教育,从而使得这种观点失去说服力。如果我们将“职业性说”中的“职业”限定为“非专门职业”,那么,“职业性说”与“技术技能说”就没有根本的差异。在我国,人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为生产、管理一线培养人才的教育活动。或者说,职业教育就是为非专门性职业培养人才的教育。但是,人们在从事非专门性职业时必须有所依靠。那么人们依靠的是什么呢?依靠的正是人们所掌握的技术技能。正因为此,许多人也用“职业技术教育”一词指称“职业教育”一词所指称的实践活动,以突显职业教育在内容上与其他各种教育形态的区别。然而,“职业教育”并不是“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职业技术+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不论是“职业教育”还是“职业技术教育”指的都是一种教育活动,而教育活动不论采取什么方式,都是围绕着一定内容开展的“授”与“受”的活动。正因为此,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既不是“职业性”,也不是“技术性”,而是“技艺授受”。[12]这似乎颇有道理。然而,从基本思路上讲,“技艺授受”说与“技术性”说并没有根本的差异。两者都是从教育内容的视角区分职业教育与其他形式和类型的教育。这固然没错,但不具有根本意义。原因在于,职业教育在内容上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形式和类型的教育,归根结底是因为教育目的不同。事实上,职业教育自身区别于其他形式和类型教育的根本原因也是因为职业教育有着不一样的教育目的。那么,职业教育目的是什么呢?从实际来看,不同文献对此有着不同的表述,但不论怎么表述,职业教育都是为了培养能够从事非专门性职业的“职业人”。从职业教育的历史和现实来看,这种“职业人”的显著特征是掌握了特定非专门性职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或者说“富于技巧性的技术或手艺”[13]。从这个角度来讲,职业教育的现实本质就是培养掌握了特定非专门性职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的职业人。或者说,现实的职业教育之所以与其他教育形态不同而成为自身,正是因为它培养的是掌握特定技艺的职业人。

我们认为,在将本质分为现实本质和理想本质这样一个框架下,现实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现实本质。理由在于,不论是从时间角度还是从性质角度来理解“现代”这个概念,现代职业教育都是在过去和当前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或者即将发展起来。用一句话来概括,现代职业教育的现实本质就是培养掌握特定技艺的职业人。

(二)现代职业教育的理想本质

仅仅揭示现代职业教育的现实本质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只反映了现代职业教育本质的一个方面。对于我们来讲,更重要的是确定现代职业教育的理想本质。有了理想本质,现代职业教育及其发展就有了主心骨,有了发展方向。那么,现代职业教育的理想本质是什么呢?应该如何确定现代职业教育的理想本质呢?

众所周知,教育的发展理应遵循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根据内部关系规律,教育应该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根据外部关系规律,教育应适应并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认为,现代职业教育本质的确定,应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谈起。

2012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14]2011年9月,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面世。几个月后,一份名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业与创新》的报告在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上刊发。第三次工业革命由此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尽管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否到来还存在质疑之声,但是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至少已经初见端倪。这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新的时代。综合各方面的观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云”,即网络信息技术和通讯系统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总之,未来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必将走向高新化、信息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如果仍然一如既往,只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富于技巧性的技艺”,则无论如何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以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基本学术能力、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就需要在职业教育领域增加普通教育的要素,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15]。

从人的发展角度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日益成为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提出了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要求。因为人们越来越难以凭借早期的教育,一劳永逸地适应一生的工作要求。二是终身教育等理念的诞生和传播,使学习成为人的一种必需品。20世纪60年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三种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理念先后诞生。几十年来,这些理念广为传播,并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教育和学习越来越被看成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不再仅仅是生活的准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99年,在韩国汉城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将职业教育与培训明确地视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意义在于,其一,不再将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完全割裂开来,而是看到了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联系。其二,要求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实施不能仅仅考虑当前就业的需要,更要考虑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从满足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角度看,职业教育就不能满足于培养学生形成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通过整合人文知识、学术内容和职业内容,使学生在获得较强职业能力的同时,形成坚实的学术基础和较高的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和内部关系规律虽然是两种规律,但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惊人的一致。我们认为,这种一致恰恰反映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理想本质。用一句话来概括,现代职业教育的理想本质就是通过传统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融合,培养具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职业人。

参考文献:

[1][希]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C].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358.

[2][3][4][5][英]洛克.人类理解论(上下册)[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99,399,422,427.

[6][德]胡塞尔.胡塞尔选集(上下)[C].倪梁康,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452.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5.

[8][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9][德]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4.

[10]徐长福.人的价值本质与事实本质的辩证整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及其解释过程新探[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7-12.

[11][12][13]刘晓.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历史、事实与价值[D].天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2008:29-34,41,41.

[1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求是,2012(22):3-25.

[15]World Bank.Skill Development in India[R].2008:19.

责任编辑 韩云鹏

猜你喜欢

现代职业教育本质
思辨,让学习触及数学本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漫画
试论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环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
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在外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中的运用
谈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