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教材旁白”,跟进教学设计——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为例
2016-11-18江苏省海门市悦来初中杨卫东
☉江苏省海门市悦来初中 杨卫东
理解“教材旁白”,跟进教学设计——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为例
☉江苏省海门市悦来初中杨卫东
一、写在前面
近读期刊,文1的三位作者从“用教材”的追求出发,引导广大同行在研究教材时重视“教材旁白”(即教材上许多拓展性栏目,如追问、评析、优化的设问等),特别指出“面对教材旁白,有的教师视而不见,有的教师望而却步,严重偏离教材编写者的本意,教学过程严重‘缩水’,致使教育走入了莫名的怪圈,造成教材旁白‘名存实亡’”.本文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为例,选取一些教材旁白,尝试理解并跟进教学设计,供研讨.
二、教材旁白的理解与教学设计
【案例1】九上教材,第20~21页,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探究3”.
如图1,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为27cm,宽为21cm,正中央的矩形是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且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
图1
教材分析:可设上、下边衬的宽均为9xcm,则左、右边衬均为7xcm.则……(限于篇幅不再摘引)
教材旁白2:教材上在这道例题解答之后,以“思考”的形式给出跟进追问“如果换一种设未知数的方法,是否可以更简单地解决上面的问题?请你试一试.”这是一种很好的解后反思的学习取向,据此追问,笔者曾设计出如下的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在教材设元方法给出之后,就预设如下追问)这种设未知数的方法可行,然而使后面求解比较繁杂……同学们想想,能否设未知数直接表示中央矩形的长、宽……
预设解答:设中央矩形的长为9xcm,宽为7xcm,依题意,得
答:上、下边衬的宽均为
【案例2】九上教材第30页,二次函数y=x2图像的对称性理解.
(学生画出y=x2的图像之后)可以看出,y轴是抛物线y=x2的对称轴……
教材旁白:在抛物线y=x2上任取一点(m,m2),因为它关于y轴的对称点(-m,m2)也在抛物线y=x2上,所以抛物线y=x2关于y轴对称.
旁白理解:这段教材旁白是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走向严谨证明,因为实验、观察的次数是有限的,说服力不强,还需要从直观走向严谨的证明.据此,我们也可作出如下教学设计.
三、进一步的思考
从解析式看,当自变量x取一对互为相反数的数时,你能发现什么?
预设解答:对应的函数y的值相等;列表取点时,当自变量x取0以外的一对互为相反数的数时,对应的函数y的值一定相等;以(x,x2)和(-x,x2)为坐标的点的位置来看,这两点关于y轴对称.最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抛物线都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y轴.
【案例3】九上教材,第86页,圆周角性质探究.
(学生在不同位置状态下发现,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等于这条弧所对圆心角的度数的一半)
教材旁白:“利用一些计算机软件,可以很方便地试验圆周角、圆心角,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试一下.”有些学校如今都有数学实验室,配备了电脑和必要的数学软件,如几何画板等.像圆周角定理的探究,可以先安排学生在电脑上探究,然后进入证明环节.
教学设计:
活动1:安排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度量同弧所对的圆周角、圆心角度数(如图2),然后安排学生拖动点B,当点B位置变化时(图2-①②③),观察同弧所对的圆周角∠B与圆心角∠AOC之间的数量关系.
图2
活动2:从上面的拖动点B的位置来看,同学们在证明圆周角性质时需要分哪些情形呢?
预设:分三种位置关系,逐一加以讨论证明,才能概括出一般情况.
【案例4】人教九上第97页,圆的切线.
(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教材旁白:“已知一个圆和圆上的一点,如何过这个点画出圆的切线?”这句旁白其实涉及尺规作图,本质上是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根据七年级作垂线的经验,这样的垂线有且只有一条.针对这句教材旁白,可以跟进如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活动:如图3,已知⊙O及⊙O上一点A.求作直线l,使直线l经过点A,且为⊙O的切线.
图3
图4
作法预设:如图4,连接OA,过点A作直线l⊥OA,即直线l为所求.
作法反思:为什么过⊙O上一点,能且只能画出一条圆的切线?
预设答案:本质上是过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引导学生注意平面几何不同公理、性质之间的关联、相融、和谐、一致.
【案例5】人教九上第132页,概率的例题.
(例2是一道以转盘为背景的概率问题,下设三个小问:其中第(1)、(3)问分别是:指针指向红色的概率、指针不指向红色的概率)
教材旁白:“把例2中的(1)、(3)两问及答案联系起来,你有什么发现?”这个旁白是很有意义的引导解后反思的设问,不仅关注答案,而且重视不同设问之间的关系,直至发现“指向红色”和“不指向红色”两个事件包含了所有可能的试验结果,相互不含有公共的试验结果,它们的概率和为1,事实上,这两个事件也称为对立事件.
教学设计:(在例2解答之后)追问学生“同学们看(1)、(3)两种事件的概率,有什么发现?”
预设讲评:这两种事件包含了所有可能的结果,所以它们的概率和为1.大家也可根据这种性质来校正自己的一些解题错漏.
1.深刻理解教材旁白是跟进教学设计的前提
从上面的案例可知,教材上的旁白有时只是一句简洁的提示或点拨或追问,但是背后却是针对教材正文内容的有益补充、精准提示、必要反思,或者是问题结构揭示.教师在备课时精读教材、细察文本时,需要对教材上这些旁白内容作出深刻理解,比如,这段话是针对教材中哪段文字附加的,是对例题中哪一部分进行的有益补充,是对哪一种解法的必要反思,是对几种不同的思路的优化与整合,等等.
2.跟进的教学设计要预设学生可能的生成
如上所述,只有教者本人有了深刻而准确的理解,才能跟进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活动,并预设学生可能的生成,做到“预设≥生成”,这样的教学追问才不是随意的,也就能避免那种“踩着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低效对话.比如,在上面案例4中,为什么要追问学生“过圆上一点切线的唯一性”,本质上就是教师已有预设:让学生与此前七年级所学习的“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唯一性”相关联.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注意教材旁白与教材主体内容的互动、对应,同时也引导学生重视不同年级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对应.
3.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理解教材旁白的意图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如果教师本人能重视教材旁白,并精心设计必要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教材旁白,长久下来,学生阅读教材的自主性就得到培养,他们也就能懂得课本上的不同栏目、不同提示语、旁白句、追问语的意图,并努力理解,直至达到一定的理解深度.
四、写在后面
“教材的结构体系、内容顺序是反复考量的,语言是字斟句酌的,例题是反复打磨的,习题是精挑细选的.”面对教材的简洁而有限的文本内容,我们常常感觉简约而深刻.本文只是梳理了对“教材旁白”的一些肤浅的阅读理解和初步的实践体会,认识还很不到位,期待更多的实践案例,丰富相关研究,促进我们对教材的理解不断走向深入.
1.黄益全,李波,丁庆彬.品味教材旁白,追求真实自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2016(5).
2.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章建跃.中学数学课改的十个论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2010(3-5).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