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弼的卒年与其跋本《大明会试录》
2016-11-04彭令
□ 彭令
张明弼的卒年与其跋本《大明会试录》
□ 彭令
张明弼,明清间文学家、学者,古文诗赋名重一时。顾启、姜光斗撰《张明弼事略》中有如下介绍:“张明弼,字公亮,明末清初文学家。他的散文《避风岩记》,将自然景物与自己在封建官场的痛苦感受揉为一体,深刻揭露了明末政治的黑暗与腐朽,由于感情浓烈、风格泼辣,成为我国游记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葩。他的传记作品《冒姬董小宛传》是十分珍贵的史料,多次被著名学者王梦阮、陈寅恪、唐圭璋等所引用。”
《张明弼事略》记“冯其庸说:‘张明弼, 明末江苏金坛人,生平不详。’我们在披阅古籍中,得有关张明弼的史料若干则,现考略如下。张明弼是金坛人。据《金坛县志・卷八・人物志・政绩》(乾隆年刻)中‘丁丑五十四始成进士’可推知他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年六十九卒’(同上书)即死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张明弼卒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的说法,在中学教辅材料与网络上被广泛引用;张明弼卒年为公元1652年的推断,仅出自《金坛县志・卷八・人物志・政绩》,再无其它辅证。
前不久在嘉德春拍中有一件《大明会试录》写本,提供了一些新的线索,有可能证明现在被广泛引用的张明弼生卒时间并非定论。
明万历写本《大明会试录》封面
《大明会试录》共一册。旧黄绫封皮。内页手工白纸,纸色偏黄,照灯细看,可见纸内植物纤维,帘纹约三指宽;纸之板框与栏线系木板刷印,半叶(筒子页)十行,每行十八或十九字,字法钟王,墨黑入纸,展卷悦目。半叶书高33、宽20.4厘米;半框高21.8厘米,宽15.5厘米。全书二十二叶,正文二十一叶,跋一叶。正文前十七叶记述了明代洪武己酉(1369年)至万历壬辰(1592年)224年间的会试简要情况。首页钤“吴兴姚氏邃雅堂鉴藏书画图籍之印”(朱文)、“吴郡曹鼎”(白文)、“绛云旧梦”(白文)、“西庄”(朱文)四枚印章。第十七叶尾钤“姚觐元印”(白文)、“思贻堂” (白文)、 “京北郡图书印”(朱文) 、“曹鼎”(白文)、“大铁父”(朱文)五枚印章。正文前十七叶系万历写本,后有四叶(八面)系仿前十七叶字体,续记万历乙未(1595年)至崇祯癸未(1643年)49年(近50年)间会试简况,第四叶尾钤“彦侍曾观”(白文)、“曹大铁图书记”(朱文)两印。末一叶为张明弼跋。
正文前十七叶。在“洪武”至“万历”前的“隆庆”年号处,其上(页面天头)皆朱笔标明皇帝谥号;如“洪武”上标“太祖高皇帝”、“建文帝”上标“恭闵惠皇帝”、“永乐”上标“成祖文皇帝”、“洪熙”上标“仁宗昭皇帝”、“宣德”上标“宣宗章皇帝”、“正统”上标“英宗皇帝”、“景泰”上标“景皇帝”、“天顺”上标“英宗皇帝”、“成化”上标“宪宗纯皇帝”、“弘治”上标“孝宗敬皇帝”、“正德”上标“武宗毅皇帝”、“嘉靖”上标“世宗肃皇帝”、“隆庆”上标“穆宗庄皇帝”。记到“万历”时,该页天头就没有朱笔标注的皇帝谥号。谥号是帝王公卿死后,朝廷给予评价的称号。没有标注溢号说明在本书抄录时,万历皇帝尚在人世。
因此,这件《大明会试录》写本,应该成书于万历时。负责编撰、抄录的人,对明代各位先帝,必用朱笔毕恭毕敬标明谥号,也让我们多少感受到了一些宫廷气氛。
此《大明会试录》写本正文前十七叶记载明代洪武己酉至万历壬辰224年间的会试要况。那么,该书应系何人所著呢?
图1
明万历壬辰即万历二十年。查《中国历史纪事年鉴》之“明万历二十年”条,这一年,明代的科举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情。“正月十五日,礼部条议科地场规则六章:一、正文体,非纯正典雅者不收。二、议程录,悉用士子原文。三、专阅卷,考官必阅经。四、别字号,五经卷号不得相混。五、核墨卷,真草不全者不得中式六、公填榜,析卷时不得随意引嫌更改。
既然,万历壬辰年,会试(科考)方面发生过大事,这件大事又是由其时礼部负责的,礼部自然就很有必要回顾、总结明朝建立后开科(洪武己酉)至万历壬辰间的会试等科考要事,编写成册,向圣上汇报。皇帝阅后,一般都会有批示或下达旨意。《中国历史纪事年鉴》之“明万历二十年”条文中,载有万历皇帝对“礼部条议科地场规则六章”的批示:“(神宗说)三考为国家培植人才,必须文理纯正,经术通明,方许收录。其有文词险怪,背经离传者,场后卷发,礼部戒饬程文须用真卷,不得改拟示欺。余如议行。”笔者认为,万历壬辰礼部上呈“礼部条议科地场规则六章”时,应该还编写了此《大明会试录》等写本科举资料,以备随时查阅、核实大明以往科场简要情况,回禀皇上及上级官僚之垂询。此册《大明会试录》写本应该就是万历壬辰时,礼部编写的,为颁行“礼部条议科地场规则六章”服务的官方资料之一。在末叶张明弼跋中有“始洪武己酉终万历壬辰,乃究心胜国科举者所辑也”。而礼部的主要职责就是管理全国学校事务与科举考试,礼部官吏应是这些“究心胜国科举者”,该册出自这些礼部官员之手的可能性较大。
图2
图3
图4
图5
图7
图6
该册写本现有旧黄绫封皮,如为原封皮,则为此册是礼部进呈本的又一辅证。现存宁波天一阁的明代科举史料表明,“《会试录》用黄绫壳一本,红绫壳两本,俱用销金黄红包袱,由礼部尚书或郎中进呈……”
综上,此册《大明会试录》写本,为当时礼部官员所录,作为进呈御览之物的可能性极大。
在中国嘉德1998春季拍卖会中,此件《大明会试录》曾经上拍,为拍品第1123号,提要标为“手稿本”;在中国嘉德2016春季拍卖会中再次露面,为拍品第2067号,将此册作为“明写本”上拍,提要虽已然大致相符但并不精确。笔者认为,此册《大明会试录》之主体的准确定位,应该明确为“明万历壬辰(1592年)礼部写本”。
这件写本的末叶,有张明弼朱笔题跋:
甲午之秋,屠生宗溥游维扬还,示余此册。始洪武己酉终万历壬辰,乃究心胜国科举者所辑也。字法钟王而采录尤详实,后五十年明社即屋,录此者殆不及见矣。鼎革之际,人君殉国,寇氛横流,壮士义夫无不椎心泣血,肝脑坠地,则后之不及见者,其幸为何如耶?余老耄病废,退居田野,蓬门寥寂,寒夜灯昏,为补成之,因念先朝如梦,故国成尘,风举云摇,尽为碧霄。知已纸劳墨瘁,还书考棘院春榜。呜呼。腊月望日,金坛槁叟张明弼书。
据以上跋文可知,后四叶续记万历乙未至崇祯癸未(近50年)会试简况,系张明弼“寒夜灯昏,为补成之”。
张氏接着朱笔在万历(丙辰)会试的末页天头,朱笔批注“是年七月帝崩,秋八月朔光宗即位,至九月乙亥朔上崩,不改元”、“泰昌朝未举试”。在“天启”上标“熹宗哲皇帝”;在“崇祯”上标“庄烈帝”。
张明弼题跋,开始即道“甲午之秋,屠生宗溥游维扬还,示余此册”。跋中还有“余老耄病废,退居田野”云云;跋中“己酉”(年)前加“洪武”、“壬辰”(年)加“万历”,此处“甲午”(年)前未加帝皇年号,显然是因“明社即屋”“人君殉国”,明朝已亡,作为旧朝遗老的张明弼是决不愿写上满清皇帝年号的据此,我们可以断定此处“甲午(年)”无疑为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不可能是1594年或其它甲午年。
关于此册《大明会试录》写本的文物真实性,从纸张、墨迹、字体、内容与印章等多方面即可判定,其为明代金坛张明弼题跋本。同时该册古籍显示,明末清初文学家张明弼清顺治甲午腊月望日(约1655年1~2月)尚在人世,他的卒年按公历纪年,则应该晚于1652年。张明弼的真实卒年,正如冯其庸先生所说“生平不详”,一时难以考实。
此《大明会试录》写本以其中信息可向我们基本证明:其一,明末清初文学家张明弼广为学术界引用的卒年“1652年”应该是错误的,约1655年1~2月张明弼尚在人世;其二,明代万历壬辰(1592年)会试(科举)事项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此写本即为“总结过去,开创未来”的历史证据。
(责任编辑:尹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