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古骨器拾珍

2016-11-04满毅田燕敏

收藏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兽面神人良渚

□ 满毅 田燕敏

上古骨器拾珍

□ 满毅田燕敏

骨器,广义上说,就是用动物的骨骼(包括动物的角、牙等)制作出的生产生活工具。人类使用骨器的历史一直可以追遡到上古。上古骨器在历史学、考古学研究上占有极其特殊的重要地位。

这些带着玉石般幽幽光泽的骨器,每件都有无尽故事诉说,每件都来之不易。如果它们是取自鹰的翅骨,那么它们就曾在大风里歌唱过; 如果它们是取自奔跑在草地山川的羚羊腿骨,那么它们就清饮过几万年前的花香鸟语。而这一切的一切,当人们细细揣摩时,仿佛在追寻数千年前祖先的呼唤,并激发我们探究的愿望和深邃的思考,从而获得远古文明的启示。

骨笛是笛子的一种,也是最早的乐器。又称鹰笛或鹰骨笛,藏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边棱气鸣乐器,藏语称当惹。一般使用鹫鹰翅骨制成,流行于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等省的藏族牧区,是牧民们就地取材的一种民间乐器。根据鹰大小及品种不同,骨笛粗细长短也有区别。

我国考古发掘最早的乐器是属于新石器时期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骨笛,长约20厘米,上有七个同规格音孔,末孔上端另有一小孔。距今有8000多年的历史。1987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位列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首位。它是世界上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现在还能吹奏的古乐器实物,中国管乐器的鼻祖。

红山文化鹰骨笛(图1)骨笛长约19、外径3 ~3.3厘米,其上开七孔,背面另有一音孔,音孔直径约1厘米,在底端处还有两个约0.2厘米相对的小孔(图2)。两端均阴刻两道弦纹。是用飞禽类的肢骨制成,已经石化。此骨笛只能确定出自内蒙,难以考证出土确切地点。依据考古学资料,材料类比学的方法,可确认该骨笛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乐器,距今约6500年。此骨笛制作规范、精美,乐孔分布均匀。器身呈黄褐色,包浆油亮润泽,表面亦有实用痕迹。此骨笛直径较大,有足够大的共鸣腔,声音也更为沉稳宏亮。这件红山文化时期乐器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乐器文化特别是红山文化时期的乐文化,增加了一件实物资料。对这支骨笛的研究,也使我们重新审视古人类科技发展水平和古代人类的社会形态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该骨笛保存接近完美,值得珍视。

商代的骨、角、牙器制作与利用习俗的风行,在考古材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郑州紫荆山、殷墟北辛庄、大司空村等地制骨作坊的发现,郑州二里岗、殷墟文化时期诸遗址、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骨、角、牙制品、半成品和器料,殷墟十几万片有字卜骨和其它无字卜骨的发现等等都充分说明商代的骨、角、牙制作业的发达、兴盛是此前时代无法比拟的。仅以殷墟的出土现状,便足以说明商代骨、角、牙器的制作规模宏大,应用的成熟程度极高。

图1 

图2 

商代骨质神人像(图3、4)通高约7厘米,虎骨制成,采用圆雕技艺,原始古朴,面部造型较为写实,五官分布清晰,雕刻技艺高超。特别之处在于其双眼内各镶嵌一枚铜钉,使双目更具神采。肢体雕刻清晰简练,如此完整的骨制人物圆雕作品极其稀少,这样的造型应该是当时的巫师祭祀用器一类的人物造型可以辟邪。上部穿孔以供佩戴。虎骨雕作品大多为配饰,旧时传说虎骨可以辟邪。此器表现出远古时期人们对大自然神秘的一种向往和崇拜,可谓是神中有灵,引人深思,具备历史文化价值。保存完整,世存稀有。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它距今约5250~4150年。神人兽面纹是良渚文化的独特标志,它像人,又像兽,神秘而诡异,其复杂和精细的程度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神人兽面纹的完整图案自1986年在浙江余杭反山首次被发现以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它代表着什么?有什么含义?学术界没有一致的看法,至今仍在争论。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图案代表着良渚人征服大自然的愿望,是良渚人不断进步向前发展的精神支柱。换句话来说,它代表着良渚人的吉祥与幸福,代表着良渚文化时代那段遥远的历史。

考古发掘表明,凡是等级较高的墓葬,在出土文物器表面积较大的器物上,很有可能现出神人兽面纹图案,但实际上有完整图案的并不多,大多数是简化图案,且目前所见主要出现在玉器上。因此有人认为雕刻有神人兽面纹的器物主要用于祭祀和陪葬。然而,笔者认为神人兽面纹既然是良渚人的族徽,刻有神人兽面纹的器物必定与良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用于祭祀和陪葬,还应用于军事、经济、文化活动等方面。这个图案不仅装饰在玉器上,还装饰在象牙、兽骨上,而且刻有这种图案的兽骨的年代可能比玉器更久远,因前者全部采用阴线雕刻和浅浮雕工艺,而后者的雕刻技法更成熟,出现了透雕工艺。相比之下,骨雕的雕刻技法更原始,出现的时间应更早。

良渚时期的权杖(图5)整器通长25、最宽处9厘米,应为牛的下颌骨。纹饰图面长约8、宽约5厘米(图6)。器形完整,保留有原始的臼齿(图7)。器身细雕完整的神人兽面纹组合图案,采用阴线刻纹饰,为典型的良渚文化图腾。在放大镜下观察,这些细如发丝的阴线往往由若干条刻痕连接而成,这也是鉴定良渚文化器物的主要依据之一。其精细繁密程度绝不亚于任何一件精美玉器上的雕刻。良渚文化时期,细阴线条雕刻方法奇特,一般由无数条斜线组合而成,线条细致而不规则,保留下明显的手工加工工艺痕迹,与现代仿制品的机械痕有明显区别。此骨器应该是上古部落祭祀的神器,等级极高。无论人像或兽面,都有凶猛逼人的气势,给人以神秘、威严的感受。纵观目前出土的良渚器物,此件在其中亦可算上等。

图8 

图9 

图10 

动物骨头的骨质层比较薄,在上面雕刻浅浮雕图案要极其小心,万一刻错便前功尽弃。雕刻如此精细复杂的图案不仅要有专门的工具和专业的人才,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良渚人具体是用什么工具、在没有放大镜的情况下,如何把这个如此复杂的图案雕刻出来,至今仍是个谜。良渚工匠能在如此小的范围内刻出非常精细繁密的图案,出神入化,被世人誉为鬼斧神工。

滚筒印章是古代近东地区具有独特形式的印章,通常刻有“图案故事”,产生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近东地区,具体位置在现今伊朗西南部的苏萨和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乌鲁克。滚筒印章的出现与后来楔形文字的发明有着密切联系。

公元前第8千纪的叙利亚已经有用圆形印章在泥板上做标记的先例,当时主要用作装饰品和巫术。前第6千纪中叶,伊拉克北部的人们用印章在黏土块或盘子上印出直线形的图案,用以不同事物间的辨别。前第4千纪的时候,滚筒印章出现在南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和伊朗西南部的埃兰。印章的产生先于文字,同时因为雕刻石质印章要用到金属,所以它与冶金术出现于同一时期。从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时代到波斯阿赫美尼德王朝的3000年里,滚筒印章的应用比封印更为广泛。但到了公元前1000年左右,封印成为主流,而到了公元前5世纪,圆筒印章已不再被使用了。原因在于书写在莎草纸和羊皮纸上的阿拉米亚语取代了书写在粘土板上的楔形文字,滚筒印章只适应于黏土板,所以被封印完全取代。

滚筒印章按照其功能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为实用性功能印章;另一类为非实用性功能印章。实用性功能是指印章的信用凭证功能,包括标明所有权、公证法律事务等;非实用性功能是指印章所具有的护身符箓趋吉避祸、饰物装饰以及起到社会整体认同的功能。印章常被认为具有神秘的力量,具有护身符平安驱邪、反对邪恶势力与病魔的功能。滚筒印章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滚筒印章(图8、9)高度约3、直径约2.5厘米,为鳄鱼尾椎制成,沿中心轴钻一通孔,用绳子穿过便于佩带。色呈深褐色,包浆醇厚,已经完全石化。器表雕刻人与兽搏斗的竞技场面,以及觐见画面(图10)。鉴定为距今约4500~5500年左右的苏美尔王朝时期。这枚滚筒印章的珍贵之处在于年代久远,做工精细,品相一流。材质独特珍稀,因骨制品的材质特性,与石器、金属、宝石类等制品相比,较难保存,故更为珍贵。与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等馆藏同时期滚筒印章相比,此滚筒印章图案更复杂,材质更珍稀殊为难得。

对上古骨器的收藏在民间是一个很小的群体,只有少数对人类上古历史有深入研究的藏家目光独到,对其具有浓厚的兴趣。而即便如此,骨器价格近几年仍扶摇直上,这一点是值得注意的。

笔者出身收藏世家,对金铜造像、骨器的收藏与鉴赏有二十余年的实践经历。谨以此文呈献于读者,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责任编辑:牧风)

猜你喜欢

兽面神人良渚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人间相与神人涵化——尹向东创作论
良渚保护大事记
良渚古城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蕝”部小议
图案于社会之中——再析上古时代的“兽面”母题
“玉”见良渚
“战场神人”拼好运
浅析殷周时期复合兽面纹饰
良渚玉器神人兽面像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