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OLO分类法的概念、应用与展望

2016-10-25郭鹏岳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19期
关键词:学习方式

郭鹏岳

摘要:SOLO分类法是一种五水平的等级模型,用以测量不同学习任务之结果,适用学科、群体广泛。目前,关于SOLO分类法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探讨其在分析学科概念的变化、评价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方式中的作用。今后,提高评分者一致性,扩大应用学科范围,并编制、评价客观题目将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SOLO分类法;学科概念;学习结果;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A-0055-04

一、引言

培养并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提高其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水平,是教学的重要目标。[1]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即使面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在理解的视角、深度和广度上也是有差异的,而这些都会对其是否有所收获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分辨学生不同的理解层次(即“质的不同”),并了解导致差异的原因,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当前,以“答案正确与否”作为评分标准仍然受到大多数学业测试的推崇。然而,由于这种评价方式没有对学生理解知识的层次提出明确、细致的要求,因而可能导致矛盾的出现:一方面,即使对某一问题回答正确,也不足以说明学生对该问题足够理解;另一方面,即使回答错误,并不代表学生对此一无所知。换句话说,传统的“对错评价法”很难有效地发现学生理解的不同层次并加以区分。而这种对理解力的无要求和难以区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被鼓励更多地关注问题的表面,而不愿深入思考;更多地采用“重复”、“记忆”等表层学习方式,而不注重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因此,为了鼓励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学习内容,更为合理的评价方式应该被采用。

虽然现如今教育评价工具多种多样,然而那些可以促进学生元认知发展并在更高认知水平上提供挑战的评价工具却不多见。那么,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分类法作为一种经典的评价工具,是否能够并如何满足上述需求?本文分别从概念、结构、应用等方面对SOLO分类法进行阐述,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展开讨论。

二、SOLO分类法的概念

(一)概念与结构

SOLO分类法是由Biggs等人根据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而设计的一种复杂的等级模型,用以测量和分类不同学科、水平和长度之任务的学习结果。根据回答问题所需的认知程度和对问题的理解层次进行层级排列,SOLO分类法一共可划分为五个结构水平,具体而言包括:

1.前结构水平:不理解任务,回答“不知所云”。

2.单结构水平:只关注任务的某一方面,且理解是表面的。

3.多结构水平:可以处理任务的多个方面,但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理解被定义为“了解”。

4.关联水平:能够很好地整合任务的多个方面,并应用于相似的情境中;理解被定义为“意识到关系”。

5.扩展抽象水平:能够超越任务本身理解、概括,并在新的领域中应用;理解被定义为“远迁移”。

(二)适用范围

SOLO分类法适用学科范围广泛,可以应用于数学、化学、生物、医学、心理学、计算机、会计学、教育学、语言学、历史和地理等不同科目,以确定学生对学科概念的理解和变化。并且,SOLO分类法也适用于同一科目的不同取向。例如,Chan等人(2002)发现SOLO分类法对心理健康学科的理论取向和实践取向都起到了分类作用。[2]

对于不同群体SOLO分类法同样适用。这些群体包括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本科生、研究生和社会成人等。不过大多数研究对象为本科及以上水平学生。例如,Newton等人(2013)考察了28名本科二年级生物化学专业学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情况,并与他们的学习方式进行了相关分析。[3]Boulton-Lewis等人(2008)的研究对77名儿童护理专业一、二年级学生的访谈手稿进行了分析。[4]Chan等人(2002)则对17名在职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的期末论文和课堂讨论记录进行了分析。

三、SOLO分类法的应用

(一)分析学科概念的变化

学生看待学科概念的方式构成了课程发展、课堂教学和有效的评价方式的基础。[5]因此,了解学生如何看待这些概念是非常重要的。SOLO分类法可以分析学生对特定概念的理解并加以跟进,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设计出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因而被广泛采用。Lucas等人(2009)运用SOLO分类法分析了学生对会计学的两个关键概念的理解及变化情况。[6]研究发现,学生的回答包含了一系列“错误概念”,这些都是由于学生对会计学术语的死记硬背或仅凭直觉的理解造成的。可以说,大多数学生没能达到教师的期望,即他们没能理解会计学抽象的本质。Boulton-Lewis等人(2008)希望了解职业教育中的学生是如何看待学习的。研究表明,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学习的概念仅仅停留在初级水平,即学习就是“增加实践技能”,这与教师们希望学生重视理论知识的愿望相违背。并且,学生对学习的这种看法将会给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让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更加深刻,是职业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Hodges等人(2003)使用SOLO分类法评价了两学期的有机化学课对学生理解有关概念的影响。[7]研究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研究者想要了解学生是如何看待“结构影响有机分子的物理属性”这一概念的。为此,学生在第一学期初接受了相关测试,并由两位教师根据SOLO分类法的标准对回答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处于前结构水平或多结构水平;在第二部分,研究者想要探索随着课程的进行,学生对关键概念的理解能不能取得进步。他们首先设计了贯穿整个学期的练习并要求学生完成。由于这些练习是质性的而非量化的,因此需要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合作方式完成。之后学生在期中、期末分别接受了正式测试,并通过SOLO分类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对关键概念的理解上,28%的学生在期中测试时达到关联水平,到期末测试时,这一数据达到53%,即学生取得了整体进步。以上研究都证实了SOLO分类法对概念确定的有效性。endprint

(二)评价学习结果

如何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是教师十分关心的事情。然而有些时候,教师依赖于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对学生作出适当或不适当的判断,这可能会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因此,建立一套清晰的标准并与学生分享,可以有效避免不良后果的产生,而SOLO分类法为此提供了理论依据。Burnett(1999)开创性地将SOLO分类法运用到心理咨询领域。[8]他要求接受过心理咨询的案主完成一封给朋友的信,信中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其从心理咨询中学到的内容。之后,他将这些信进行了分析和层级划分。结果显示,没有被试达到了扩展抽象水平,但大多数回答落在了多结构水平,表明心理咨询效果良好,这与案主们的感受一致。

Chan等人(2002)使用SOLO分类法等评价工具进行了两项研究。在研究一中,参加心理健康课的学生被要求提交一份10—15页长的课程论文,呈现一个他们处理的个案,并描述他们是如何通过所学疗法帮助案主、解决问题的。教师鼓励学生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两名评分者根据SOLO分类法修订版对学生的论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回答集中在多结构/高水平和关联/低水平之间;在研究二中,研究者向学生呈现了两个案例,每个案例有五种可能的解决方法,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之后,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法并进行解释。回答长度不限,但实际上学生的回答非常简短(从一句话到120字左右不等)。两名评分者采用了原版SOLO分类法进行了评分,结果显示学生的平均水平接近多结构水平。上述研究表明,SOLO分类法建立起的一套学习框架,为判定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提供了富有前景又令人兴奋的方式。[9]

(三)影响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包括评价在内的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据此,一些研究者探究了SOLO分类法与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但并未得到一致结论。Hazel(2002)和Brabrand等人(2009)的研究都表明二者存在相关关系,其中深层学习方式与SOLO分类法的关联水平和扩展抽象水平相关,表层学习方式与单结构水平和多结构水平相关。[10][11]然而,Newton等人(2013)并没有发现SOLO分类法的各个水平和学习方式存在相关关系,其可能的原因在于:第一,研究样本数量小,影响了统计效应;第二,学生的回答没有良好地分布在SOLO的各个水平上——大多数回答分布在多结构水平,没有分布在前结构水平或扩展抽象水平上,而这是由于任务问题设计过于具体所导致的。

此外,Munowenyu(2007)使用SOLO分类法评定并比较了在课堂环境中(控制组)和实地场景下(实验组)的两组学生所写的论文。[12]结果表明,在实际场景学习可以增强学生“深层学习”的能力。

四、SOLO分类法的不足与展望

虽然当前研究可以证明SOLO分类法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工具,对促进学习和教学有着积极意义,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关注。

第一,评分者一致性不高。虽然SOLO分类法的每个水平都有判断标准(例如,在回答中列举事实是多结构水平的、归纳知识是关联水平的),但是不同的评分者对于不同层次的回答(如列举和归纳)仍有不同的理解,即评分者一致性较低。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扩展抽象水平(即非常好)的答案极有可能被当做前结构水平(即非常差)的答案,从而严重影响评价的准确性。研究者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SOLO分类法分类标准不够明确,存在模糊性,因而将原有的多结构水平和关联水平分别细化成三个子水平,最终形成了9水平的SOLO分类法修订版(见表1)。[13]Chan等人(2002)在其第二项研究中发现,依据原版的SOLO分类法,A、B、C三个学生的回答都为多结构水平,但实际上他们的回答在内容和陈述上都存在差异。而使用修订版之后,这些回答就可以在多结构水平上被划分为低、中、高三个不同的水平,从而更精确、公平地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子水平的加入的确有助于减少SOLO分类法的模糊性,提高评分者一致性。但是目前相关研究对修订版SOLO分类法的使用还较少,这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应该得到改善。此外,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加入第三位评分者或训练评分者提高经验[14],并就评分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检查、讨论。当评分的错误和不同都被发现之后,评分者一致性就会更好。

第二,人文社科领域研究较少。当前对SOLO分类法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理工科学科领域,涉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较少。这可能是由于以SOLO分类法为代表的等级描述型量表对于等级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所以用它来评价那些具有较为明显的步骤特征或等级层次分明的问题,效果会更好。[15]然而,正如前文所述,SOLO分类法除了可以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对于分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有着良好的效果。因而,运用SOLO分类法对人文社科领域的关键概念(如经济学原理、外语语法、统计学方法等)进行分析评价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第三,客观题比重较小。以往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将SOLO分类法应用于开放性试题中,然而在实际测试中,客观题所占的比重要远远大于开放性试题。因此,如何使用SOLO分类法编制、评价客观性试题,从而评价学生能力,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例如,对于客观性选择题,可以把四个选项分别设计成代表不同结构水平的选项,根据学生选择选项的不同,区分他们实际认知结构的复杂程度。[16]不过也有学者指出,将评价应用于选择题而非书面任务不利于深层学习方式的增加和表层学习方式的减少。[17]因此,具体如何实施还有待实践研究的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ALONSO M, STELLA C, GALAGOVSKY L. Student assessment in large-enrollment biology classes[J].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ducation, 2008, 36(1): 16–21.endprint

[2][14]CHAN C C, TSUI M S, CHAN M Y C, 等. Apply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s (SOLO) taxonomy on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an empirical study[J].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aylor & Francis Ltd., 2002, 27(6): 511–527.

[3]NEWTON G, MARTIN E. Blooming, SOLO Taxonomy, and Phenomenography as Assessment Strategies in Undergraduate Science Education[J].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2013, 43(02): 78–90.

[4]BOULTON-LEWIS G M, BROWNLEE J, BERTHELSEN D, 等. Child care students practical conceptions of learning[J]. Studies in Continuing Education, 2008, 30(2): 119–128.

[5]RAMSDEN P, MASTERS G N, STEPHANOU A, 等. Phenomenographic research and the measurement of understanding: An investigation of students' conceptions of speed, distance and tim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3, 19(3): 301–316.

[6]LUCAS U, MLADENOVIC R. The identification of variation in students understandings of disciplinary concep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OLO taxonomy within introductory accounting[J]. 2009, 58: 257–283.

[7]HODGES L C, HARVEY L C. Evaluation of Student Learning in Organic Chemistry Using the SOLO Taxonomy[J].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Division of Chemical Education, 2003, 80(7): 785–787.

[8][9][13]BURNETT P C. Assessing the structure of learning outcomes from counselling using the SOLO taxonomy: an exploratory study[J].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Cambridge: Taylor & Francis Ltd., 1999, 27(4): 567–580.

[10]HAZEL E, PROSSER M, TRIGWELL K. Variation in learning orchestration in university biology cours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002, 24(7): 737–751.

[11]BRABRAND C, DAHL B. Using the SOLO taxonomy to analyze competence progression of university science curricula[J]. Higher Education, Dordrecht: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09, 58(4): 531–549.

[12]MUNOWENYU E.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Essays Using the Solo Taxonomy: Effects of Field and Classroom-Based Experiences by A Level Geography Students[J].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 Geographical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outledge. , 325 Chestnut Street Suite 800, Philadelphia, PA 19106., 2007, 16(1): 21–43.

[15]高凌飚,吴维宁.开放性试题如何评分?——介绍两种质性评分方法[J].基础教育课程,2005(1):46-49.

[16]李英杰.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阅读能力评价上的应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04-107.

[17]REID W A, DUVALL E, EVANS P. Can we influence medical students approaches to learning?[J]. Medical Teacher, 2005, 27(5): 401–407.

责任编辑:杨孝如

Abstract: SOLO taxonomy is a hierarchically arranged model with five categories,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measure learning outcomes of various subjects and groups. Currently, researches about SOLO taxonomy lay stress on analyzing the change of disciplinary concepts, the assessment of learning outcomes and the influence on learning approaches. Future researches will focus on how to increase the inter-rater reliability, expand the scope of subjects as well as compile objective topics.

Keywords: SOLO taxonomy; disciplinary concept; learning outcome; learning approach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创新化学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
学好高中物理力学之我见
艺术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