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6-12-12吴静
吴静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对体育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其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培养,有利于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提高。文章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高中体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6;G6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4-0054-01
一、前言
体育是当前我国高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增强学生的体魄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关注。而体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发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有效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当前很多国家都普遍采用与重视的一种学校教育方式。而体育课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主要是借助富有民主化的教学方式将各个教学动态因素有效互动起来,从而实现调节课堂氛围与激发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式。
1. 有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每个学生的体育基础和水平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如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但是在传统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使得体育课堂教学难以实现因材施教,难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收获知识与技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如何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和进步,成为了当前很多高中体育教师普遍思考的问题。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通过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进行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从而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学习垒球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首先,教师要先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等因素,将学生分成几个水平均等的小组,并且在每一小组中选取基础和能力较好的同学为组长。然后,教师向大家讲解掷垒球的动作要领之后,可以让小组分散各自练习,并让每个小组的组长引导大家进行观摩、学习、练习,互相切磋和共同进步。而且在小组的练习过程中,基础较好的组长可以对小组内的组员进行指导,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教师的工作压力,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基础较好的组长的能力,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而且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收获知识和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 有利于寓教于乐,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是决定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在体验乐趣的同时收获知识。但是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是理论课,很多教师往往只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讲解教材中的内容,从而使得体育理论课堂的氛围变得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乐趣。因此,在高中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分工合作,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搜索相关的资料,再让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充当小老师,讲解该部分的内容。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
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地设置一些团队合作游戏或者是问题让学生探究思考,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比如,在学习传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传球游戏,在游戏中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让他们组内协调,商量好各自扮演的角色,让每一小组内的学生互相配合和合作,从而完成传球练习,共同进步。或者教师还可以组织各个小组开展传球大赛。这样的设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感和成就感。
三、结束语
总之,体育教学是高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将其应用于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有效性,使得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也能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丽琴.高中体育教学的创新性改革模式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3(07).
[2]张海超.高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其解决措施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