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与生长: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内在密码

2016-10-25沈正元盛伟华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19期
关键词:调查

沈正元+盛伟华

摘要:对苏州市吴江区79所中小学的1114位校长、教师的调查显示,吴江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起源于区域教育转型,根植于学校统整办学,立足于师生自身发展,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还存在成人与儿童、特色与一般、有理念与缺理念、理念与落实、主题与标签等矛盾,需要逐步加以改进。

关键词:学校特色文化;文化转型;调查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A-0050-05

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确定了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在均衡的基础上求特色,在有教的基础上求优教。”区教育局把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点,以转型为核心,实践并提炼了“预构于策划、落实于整合、体现于文化、提升于科研”的学校文化建设策略。为了更好地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对区域内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进行系统调查、梳理,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力图使吴江区的特色文化建设的推进步伐更为稳健。

一、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吴江区79所中小学的所有在职教师。

2.调查时间

2015年1月23日通过网络发放调查问卷,2月10日共计回收有效问卷1114份,并进行了统计与梳理。

3.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一共12道选择题,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学校的概况;二是对学校特色文化的理解;三是学校特色文化的来源;四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推进;五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功能;六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主要困难。

4.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网络答卷的方式进行,对区域内所有中小学校长、行政、教师进行调查。为了体现调查的客观性,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自愿参加并完成答题。

二、调查的数据与分析

1.特色文化建设参与学校的概况

从表1可以看出,参与此次调查的有41位正职校长,占全区79位正职校长中的51.9%;学校校长、其他校级干部及其中层三个群体占了参与调查样本总数的52.1%。由此可以看出,吴江区区域推动的特色文化建设,带动了各中小学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班子的积极参与。

由表2可知,此次参与调查的教师属于正态分布:数量最多的是小学,其次是初中。高中参与调查人数虽然不多,只有93人,但考虑到吴江区只有7所高中,这一数据基本正常。总体来看,吴江区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各学校参与程度比较均衡。

2.对学校特色文化的理解

从表3中可知,近九成(89.9%)的人选择将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作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核心,而选择校园环境这一外显的物质因素只占4.8%。可见,吴江区域的中小学正着手发掘学校的文化内涵,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在逐步走向内涵发展。

由表4可知,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最为注重学校的精神文化(91.7%)建设,其次是学生文化(79.4%)和教师文化(74.2%),最后是行为文化(66.6%)、制度文化(59.6%)和物质文化(占45.3%)。这体现了吴江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体现出良好的生态:学校的教育哲学、办学理念等精神性要素具有先导性、方向性功能,因此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要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学校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专业机构,因此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要以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建设为重点;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具有支持性、载体性功能,也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从表5可见,97.1%的参与调查者都对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持认同态度,其中选择“很赞同”和“比较赞同”的达74.0%,说明本区域校长、教师对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非但理解,更持积极赞同态度,都愿意积极参与其中,成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一分子。

3.学校特色文化的来源

由表6可以得知,学校特色文化的来源多具有传承与生长的特性,47.1%的参与者选择学校的特色文化由学校的优势项目演变而来,30.8%的参与者选择了学校的历史发展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源头。但不容忽视的是,仍然有12.7%的参与者认为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只是校长的意愿,而选择教师的意愿和学生的意愿分别只占2.8%和6.6%,这说明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行政推进力度大,而教师、学生在学校特色文化选择上的话语权比较小。

4.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实施

从表7可见,认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方案由学校系统谋划的有769人,占达69.0%,说明大部分学校都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设计与实施,实现学校特色文化对学校工作的“全体、全域、全程”式覆盖。

从表8可知,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方案的撰写以学校行政团队集体讨论和分管人员撰稿为主,占62.7%。但与此同时,还有37.3%的参与调查者认为,学校的教师或学生也积极介入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策划中,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从表9可以看出,86.2%的参与者都反映学校对特色文化建设进行了规划,其中又以三年规划和五年规划为主(70.4%),还有4.1%的参与者反映学校做了十年规划。这说明大部分学校是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工程进行系统规划和实施,足以看出学校对于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视。只有13.8%的参与者反映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还属于零敲碎打的状态,没有进行规划。

5.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功能

从表10可见,认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对于师生发展有作用的参与者比例高达96.1%,其中61.4%的参与者认为作用很大,说明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给予教师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给予学生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使得师生能够更快更好地成长。

从表11可见,72.9%的参与者认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给师生带来了幸福感,说明在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注重以师生为本,关注师生的发展,将师生幸福指数的提高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与最终追求。endprint

6.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的困难

从表12可以得知,目前吴江区域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最大困难为缺乏专家团队的支持,其次是缺少资金投入,再次为缺乏理念引领。仅有1.5%的参与者认为最大困难是领导不够重视,这从侧面说明了吴江区从教育局到学校行政都非常重视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这也是吴江区域内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能够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

三、调查结论

1.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起源于区域教育转型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区域内学校特色建设都停留在特色项目层面,学校特色建设追求整齐划一和显性表现,既没有指向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没有追求深度的文化积淀。针对这一现象,吴江区逐步从学校特色建设走向特色学校建设,再从关注特色走向关注文化,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定位于“人本、人性、人文”。

在表6中,有47.1%的参与者认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从学校优势项目转型而来,可见学校办学不再满足于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项目优势,而是把原有优势特色项目转型为学校的特色文化,强调学校的特色文化指向学生的成长规律与个性发展、教师的优势与特长发展以及学校的可持续内涵发展。

2.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根植于学校统整办学

针对本区域很多中小学在办学过程中较少从根本上思考学校的办学定位这一问题,吴江区提出学校要从文化的角度定位学校的办学特色,思考、分析并回答“学校是什么”“学校怎么做”这两个问题。此次调查显示,反映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经过系统谋划有769人,占69.0%(见表7),反映对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进行规划的有960人,占86.2%(见表9),说明学校管理者正在将学校办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特色文化的视角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实施、制度设计、师生发展、校园环境等进行统整考量。

这样的导向,对解决学校统整办学这一老大难问题很有意义,促使学校必须沉下心来,认真研究学校发展的历史,挖掘学校的传统与积淀,提炼学校精神,从学校文化的核心上去明晰学校办学特色。在表3中,选择依据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来进行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达到1002人,占89.9%,说明吴江区学校正走向以学校精神为核心的统整办学。

3.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立足于师生自身发展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首先应立足于师生的发展,在表4中,认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的参与者均超过七成。从中不难发现,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具有服务性和发展性,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是为了师生更好的发展服务,既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要关注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着眼于学生的个性成长,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表11中,72.9%的参与者都认为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观照下,师生有较强或很强的幸福感,这反映了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是实实在在立足于师生发展的。同时,如此高的幸福指数,其实也在实际效果上有力证明了学校需要进行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需要以师生为本。

四、思考与建议

在教育转型的视域下,吴江区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可以说已经雏形初现,但是,文化建设毕竟还只是在路上,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以下是在此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与思考。

1.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成人”与“儿童”间的困惑

从表6可知,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方向乃至方案的产生,大都源于学校的历史(占30.8%)、学校的优势项目(占47.1%)等等,却很少有学校研究本校学生的特质,调查本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需求等,并依此来确定学校特色建设方向。在表6中,认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来源于学生意愿的才73人,仅占6.6%,只有来源于校长意愿(12.7%)的一半左右。教育的本质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是,区域内很多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行政性很强、成人味太浓,而缺乏对作为教育与服务对象——儿童——的尊重与关照。

因此,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需要增加一点“向生性”,多一点童趣味,多一点以生为本,让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真正走向儿童立场。

2.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特色”与“一般”间的矛盾

通过此次调查可知,当前吴江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已经走过初始阶段,每所学校都能论证和确定好自己的特色文化建设方向。不过,部分学校对于特色文化内涵挖掘缺乏个性化的深度思考,使得很多学校尽管特色文化建设方向不同,但是目标确立、方案设计与具体实施大同小异,使得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在“特色”的定位下体现着“一般”的实质。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学校缺乏专家的专业引领,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上很难深入下去,这个从表12中多达45.9%的参与者认为当前学校特色建设的主要困难为“没有专家团队”中可见一斑。

因此,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要在专家的引领和帮助下,深化属于自己的文化“纵深度”,开发与丰富文化的“专属领域”,使得学校的特色文化发展从形式走向实质,从普遍共性走向特色个性,真正走上内涵发展之路。

3.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有理念”与“缺理念”间的迷惘

在此次调查中,有766人(占68.8%)选择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办学理念(见表3),并且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也都呈现了各自的办学理念,但表12中又有711人(占63.9%)觉得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最大困难是缺少理念或专家团队(专家团队主要起理念引领作用)。这种数据的反差体现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者们的迷惘,更说明了他们没有树立文化自信,对于自己所提的特色文化与办学理念存在疑虑,希望得到专家的引领。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不缺理念,缺的是胸有成竹的自信与水滴石穿的坚持,这样的过程,其实正是学校特色文化形成的过程,因为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是生态的,是需要慢慢“生长”的。

4.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理念”与“落实”间的落差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教师提出学校理念非常先进,但是在落实上难以取得突破。首先,在表12中,参与者表示缺少资金的有385人,占34.6%,由此导致一部分学校在特色文化建设中虽拥有着先进的理念,但由于资金缺乏而在具体实施进程中却难以有所作为。其次,学校没有能够切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提出学校办学理念,有的好高骛远,有的不得要领。由于对理念的把握不够准确,难以付诸实践,在特色文化建设进程中往往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使得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在“理念”与“落实”间存在着极大的落差。endprint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既需要切实可行的保障,也需要学校管理者深度把握特色文化,更需要使理念与实施无缝对接,这样才能使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接地气、有实效。

5.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主题”与“标签”间的困扰

在调查中还发现,有部分教师认为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存在着表面化现象。在表6中,认为学校的特色文化来源于师生的一共才占9.4%,严重脱离师生实际。具体反映在以下方面:首先体现在课程上,有些学校为了彰显主题性的特色文化建设,特意开发很多课程,但是由于学校的能力有限,使得很多课程只是贴上了特色文化的标签,不够聚焦与深入;其次是体现在校园环境布置上,为了要与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主题相一致,设计的学校形象与校园景点都力图体现文化建设主旨,于是很多学校在相关景点附上一些能呈现主题的文字,却不能在生本与文化上对学校特色环境进行深度设计。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需要用主题文化去统整学校办学,包括校园环境、形象设计、课程设置等。这种主题文化应该来源于全校师生,需要学校大团队的高度认同,而且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发挥教师的特长,呈现师生的意志。只有这样,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才能有根、有魂,才能成为师生的精神底色,而不仅仅是一个标签。

当然,除了以上问题外,在此次调查中还发现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统一标准与个体差异的矛盾、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矛盾等,都需要在以后的建设进程中逐步加以改进。

学校特色文化是呈现学校办学理念的一种标志,是进一步彰显各校办学特色的一条有效路径。我们坚信,“一校一品”的特色文化建设必定能够带动吴江教育的内涵发展,也必将成为吴江教育的一张新名片。

责任编辑:杨孝如

Abstract: A survey of 1114 headmasters and teachers from 79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Wujiang District of Suzhou City shows that school special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Wujiang District originates from regional education transition, roots in school integrated schooling, and takes footholds in teacher-student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of which is fine. Yet, there still exist some issues with school culture development, such as contradictions between adults and children, specialty and commonality, idea and practice, and theme and label, which needs to be improved gradually.

Keywords: school special culture; transition; surveyendprint

猜你喜欢

调查
关于“网红经济”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汤家坪钼矿尾矿库水文地质环境调查与分析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