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吗啡》的艺术特色
2016-10-21刘珊
【摘要】中篇小说《吗啡》是二十世纪俄罗斯白银时期著名作家米·布尔加科夫的早期作品,具有自传性质。小说中两位叙述者运用不同的叙事风格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布尔加科夫运用讽刺、象征等创作手法如实地记录了主人公对工作、生活、疾病、革命的思考和抉择。小说中富含大量的细节描写,但不拖沓冗长;语言简洁、生动、引人入胜——这一直是布尔加科夫固有的创作特色。
【关键词】《吗啡》;布尔加科夫;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中篇小说《吗啡》,被认为是《青年医生札记》的姊妹篇。但同时它也拥有自己的故事主干和道德含义。俄罗斯二十世纪文艺学家米·丘达科娃(М. О. Чудакова),利·伊诺夫斯卡雅(Л. Яновская)分别在自己的著作——《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的生平》与《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的创作之路》中,提到了小说《吗啡》。两位女士都很在意作家亲身经历与故事情节之间的关系。她们也都指出,革命对小说或多或少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但米·丘达科娃重视是小说的创作过程——从《重病》到《吗啡》;而利·伊诺夫斯卡雅则强调《吗啡》与作家晚期作品的联系,如《白卫军》,《图尔宾一家的命运》。
一、医生鲍姆加德的故事
医生鲍姆加德(Бомгард)的故事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处处体现了成熟的布尔加科夫所特有的语音语调。它拥有自传性的特点,是《青年医生札记》故事的延续。
在小说的开始有一段鲍姆加德医生的独白,它也转达了布尔加科夫当时兴奋的心情,就如“接到信的幸福的恋爱者”。他终于能够看到“迷人的电灯”,“金黄色的小圆面包,红色的旗子……广场上人来人往”。更重要的是,他“不用再把世界上发生的一切揽在自己身上了”。因为,在医院,“还有一位资深的老医生,三名住院医生(除我之外)”。鲍姆加德医生第一次“晚上能正常睡觉了”。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暗讽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和鲍姆加德医生快乐的心情:“分娩?好,请到那幢矮一点的房子去,窗户上还挂着白纱布。那儿的产科医生是一位胖胖的而又可亲的人,……复杂的骨折——有外科主任。至于肺炎?请去找内科的巴维尔.弗拉基米洛维奇”。
家庭的和睦、内心的宁静与祥和——对作者来说,一直是永恒的真理。正常的生活,与其他人、大自然、人类文明处于统一的和谐之中——这是他的生活支柱,也是他的理想。因此,小说的第一部分中描写了颜色、笑声、安详的梦、家里的香茶与舒适:“桌上的台灯,托盘上茶具灰色的角,凉茶,还有失眠半年后的好梦”。
这段独白就是小说?吗啡?的第一部分。它拥有散文性的特点。
二、医生波利亚科夫的日记
第二部分是小说的主要部分。它是因吸毒而自杀的谢尔盖·波利亚科夫(С. Поляков)的日记。它的风格与第一部分不同,是片段形式的忏悔录,更能体现布尔加科夫早期的创作风格。鲍姆加德医生发表这些手稿时,“波利亚科夫的身体已经变成了灰烬,而关于他的记忆也完全消失不见了”。对生命悄然逝去的恐惧——早期出现在作家创作中的深刻的个人风格——又一次成为了主题。
在日记里波利亚科夫企图美化自己吸毒的原因:医生有时候要亲自试药以便了解病人的感受;而且打针后能减少对妻子的怀念,“这几个月来,我第一次睡得很熟、很好”;还有,吸食吗啡后思维更清晰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全天处于精力充沛状态”。但这是自欺欺人的表现。随着吗啡剂量的增加,短暂的平静与欣喜瞬间被精神与肉体上的痛苦占据了,病痛也加剧了。随之而来的是可怕的惩罚:逐渐失去了生存下去的意志和能力,同时产生了对一切事物的仇恨。
为了争夺保存吗啡的药房的钥匙,波利亚科夫医生和女医士大吵了一架。作者精心选择了一组词,用来描写主人公的行为,表现他退化的程度:“我一脸恶毒……我粗鲁地喊:‘给我钥匙!然后从她的手上强走了钥匙”;“我心里愤恨不已”,因为,“我不懂如何做皮下注射。我是个医生,又不是女医士!”毒品让波利亚科夫觉得,自己“已经不是人了。是一具尸体在行走,苦恼,痛苦……一心只惦记着吗啡”。
在小说里,个人堕落的征兆被描写的即可怕又令人信服:
——打针后,不能控制的呕吐令他很虚弱,长期卧病在床。
——他偷了医疗所里的吗啡,又试图在污秽的厕所里注射。
——医生的外表变得很恐怖:消瘦,面如蜡纸,体重少了很多;他的前臂和大腿上长满了脓疮;腿上的疖病一直折磨着他。
——他不再相信他人。日记成了他唯一的朋友。因为他觉得,只有日记不会出卖他。他可以随时撕掉记录丢脸事情的那一页。
波利亚科夫医生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专业知识也丧失了。他已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了,只生活在絕望里:“读的心理书给我带来了恐怖。我会死,没有希望了。”他为了隐瞒病情欺骗爱人,欺骗同事,甚至说自己“有严重的神经衰弱”。
在小说里,布尔加科夫运用了与大自然有关的象征手法,用来表现波利亚科夫病情的发展以及死亡的逼近。当他刚开始在医院工作时,一切正常,他总能看到“美丽的夕阳”。而当他对“一天4针都不恐惧”时,他感到,“雪的颜色变了,有些灰色了。严寒是没有了,但暴风雪反复无常”。波利亚科夫开始向周围的人掩盖自己的病情,他也已经半年没见其他人了。这时,大自然预示了危险即将到来:“闷热的夜晚。要有大雷雨。远处的那片森林的后面,乌云密布。突然,白色的一闪。雷雨交加”。当波利亚科夫从莫斯科的治疗所逃跑的时候,“细密的大雨把我和世界隔绝了”。主人公的结局是命中注定的:当他死的时候,“外面的暴风雪干冷,刺骨……”
三、关于革命
在小说《吗啡》中,1917年的政治事件发生时,医生波利亚科夫正在莫斯科进行治疗自己的毒瘾:“1917年11月14日,我从莫斯科的医疗所跑了出来……我无家可归。……那时,莫斯科街道上的争斗还没开始。还真要感谢吗啡,它令我变得勇敢了。任何子弹我都不怕”。在日记中,他写道:“黑色而宁静的夜过去了……远远的,混乱而又动荡的莫斯科。一切与我无关。我什么也不需要,我哪儿也不去”。这很符合病中的波利亚科夫:反社会,与世隔绝——典型的吸毒者的状态。
但这种状态并不符合作者布尔加科夫的想法。因为他一直焦虑俄罗斯的命运,忧心革命和国内战争。作家试图用一个因患病而惊慌失措、绝望的主人公去观察俄罗斯的革命,表达自己对革命的矛盾态度。一方面,他支持世界变革的想法;另一方面,他反对使用血腥和暴力。作为一个医生和知识分子,他永远站在人民的一边。但他又不能直接反对革命,同时他还想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于是,他塑造了一个特定时代的特定人物——革命时期的莫斯科里的一个吸毒者。也许,这就是布尔加科夫的聪明和狡猾。
四、结语
《吗啡》是米·布尔加科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作家采用了不同的叙事风格,运用多种创作手段展示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同时,医生的生活经历给布尔加科夫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影响了作家世界观的形成,使其后期作品里充满了更多的焦虑与不安。
参考文献:
[1]Чудакова.М.О.Жизнеописание МихаилаБулгакова.[M].2-еизд.М.,1988.
[2]Яновская.Л.Творческийпуть МихаилаБулгакова.[M].1983.
[3]Булгаков.М.А.Морфий:Рассказы, повесть.[M].СПб:Азбука-классика,2003,192с.
作者简介:刘珊(1980-),女,汉族,俄罗斯莫斯科大学语言系,硕士研究生,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俄罗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