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边境壮族农商文化的现状分析

2016-10-21覃萍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2期
关键词:壮族现状

【摘要】在广西边境贸易迎来发展大好机会的同时,边境传统的壮族农商文化受到现代市场经济和边贸发展的冲击,开始出现不协调发展的现象,呈现日渐衰落之势,甚至有些地区的农商文化已经消失在边境贸易的发展过程中。

【关键词】广西边境;壮族;农商文化;现状

【中图分类号】F08 【文献标识码】A

边贸和圩市是广西边境地区壮族传统农商文化最主要的形式。它们不仅是体现农商文化的商业形式和手段,也是一种边境地区宝贵的无形民俗文化事项,是经济民俗中的一部分,也是边境地区具有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传统之一和主要的经济文化类型。然而,这种沿袭和发展了几百上千年的经济文化类型、传统民俗文化却日渐衰落,呈现萧条景象,在现代市场经济和边贸发展的冲击下,出现了不协调发展的现象。

一、不规范边贸和非法边贸的出现

中越边境贸易恢复正常化以前,两国边民一直进行着自发的互市买卖,进行民间的交易,那时候边民们主要靠彼此之间的互信来进行交易,市场秩序良好。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以后,边境贸易恢复正常,双边贸易互市点迅猛增多,市场规模快速扩大,交易商品种类也随之增多,参与的边民人数也迅速增加,交易金额逐渐增大[1]。而大部分边民固守原来的传统,习惯于民间进行的私自交易,不愿意“走大路”,甚至觉得海关的建设阻碍了他们的交易。因此,边贸的迅速发展使得中越两国的管理跟不上,也使传统的农商行为和现代的边贸产生了冲突,于是出现了不规范和非法的的边贸活动。

(一)不规范边贸

目前,广西边境地区大部分进行边贸活动的都是生活在边境地区的边民,他们既从事农业生产又进行边贸,他们大部分对中越边境的地形和人群都非常熟悉,因此出现了用非常规手段进行交易的现象。

第一种,“君子协定”不君子[2]。边民们在1991年以前进行的边贸交易一般都是数目很小的小买卖,而且都是老主顾的关系,因此,交易方式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现金付款。中越两国关系正常化,边贸恢复后,交易金额的增加,现金携带不方便,于是出现了信誉支付方式,通过“君子协定”来完成。一般是口头协定或双方书写字条的形式,没有法律效力。多数会履行协定,但有一小部分并没有按国际惯例办理,却也并没有承担法律责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的市场需要必定会影响双方的利益,当有一方因自己的利益受损时,他的信誉也会被放到脑后,而往往供货一方受到严重的损失。

第二种,骗取信任,拐骗钱物。这是一种更为狡诈的交易手段,是双方在进行长期交易之后,转变成了老主顾关系和老熟人,于是双方在进行交易的时候往往卖方都会允许买方把货物转卖了之后再付款,这样你来我往很顺利。但是,另一方往往利用这种诚信骗取自己的交易伙伴,在交易伙伴没有任何心理提防的时候,将货款一拖再拖,最终毫无踪影。当卖主前去讨债时,却因没有真凭实据而被拒之门外。许多边民因此而倾家荡产,无奈之下退出边贸市场。

第三种,以次充好,使用假钞。边民双方进行边贸时往往选择自己本来熟悉的交易伙伴,因此,货物的需求往往是通过电话来定购,等卖方准备好货物后,双方直接在关口进行交易,对于货物的好坏很少过问,甚至直接转卖其他人。所以,出现了一部分人以假冒伪劣产品当正品出售,在商谈时卖方以优质品或正品作样板,当价格谈好后,交货时却以次充正。另外,有些边民为了防止诈骗采取现金交易的方式,但却因交付的货款巨大,买卖双方很难一张张钞票辨认真假,有些人就利用对方不太熟悉别国钞票来坑害对方。

(二)非法边贸

中越边境地区有些边民利用自己在族缘上的便利条件,有着语言相通文化相同的优势,甚至有些利用姻亲和血亲的便利,进行跨国非法边贸活动。其中,最普遍存在和最严重的就是走私。

中越边境近几年的走私活动主要体现为边民利用对当地地理环境的熟悉,绕过海关,走小道,对外进行交易。有些边民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边贸行为,有的说老一代一直是这样过来的(指中越关系正常化以前,海关未设立)。这是普遍存在的逃避关税,“蚂蚁搬家”式的走私活动在中越边境地区一直公然进行着,这在当地是一个尽人皆知的公开秘密,这些活动主要是在晚上进行,主要通过边民组成的搬运工通过隐蔽小路把货物挑过边境进行交易。这种现象已经发展成规模较大的违法活动,有些地方甚至整个村子都是进行这样的走私活动。另外一种是偷偷出口国家严令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和货物。这种行为除了通过走小道偷偷把严禁物品过境以外,有些在通过海关之前把货物的包装更换。边民们一般都是在海关快要下班时过海关,这样海关的检查没有那么仔细。或者是在晚上和黎明前从民间小道运货,这样既逃了关税又把可以进行高额交易的严禁商品运到双方交易的地点进行交易。

另外,中越边境地区的边民们还利用边境山高林密、地形复杂、人缘关系复杂的特殊环境,进行贩卖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贩卖毒品、枪支、拐卖妇女儿童、跨国买卖婚姻等非法活动。

二、参与商贸活动的边民逐渐减少

首先,与龙州县相邻的越南边境地区比较贫困,购买力低,商机少,基本上停留在以货易货,物物交换的交易方式,没有较大的经济利润可图;边民资金短缺,许多边民虽然长期从事边贸活动,但却常常入不付出,边贸的收入除了补助家庭生活开支外,还要辅助农业生产,因此,边民们都弃而不做。

其次,笔者所采访的地方边民们大都观念陈旧,缺少市场经济意识,墨守成规,停留在传统的农商文化——小农小商的经营上,生活略有改善就满足而安于享受,不思再发展,有的没有胆量,怕担风险,即使每次都使得自己的收入增多,却不敢扩大规模,有的看到别人富裕起来了,自己却不敢下手,而只甘心去给别人帮工,问其原因却说没有人指点,不敢冒险。

再次,边民知识的匮乏,许多边民文化程度都很低,缺少农业科技和了解市场行情的能力,往往种植的农作物产量不高,而且没有销路,没能采用灵活的方式進行边贸活动,经常导致亏本。

最后,传统农商文化与现代边境贸易产生冲突,随着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及政策逐渐完善,边贸开始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走向规范化,边民们早已习惯的传统边贸方式和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使得许多边民望而却步、知难而退,传统的边贸出现了萧条景象。

三、农业逐渐丧失基础性作用

(一)农业经济(种植单一)不顺应社会发展需求

近几年来广西边境地区农业种植开始呈现单一化,政府大力支持边民种植甘蔗,却忽略其他特色农业的种植和生产,原本土地面积就少的边村每年种植的农作物除了水稻就是甘蔗,以及少量的水果和蔬菜,边民们的农业收入早已与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不相协调。甚至有些地方还需要靠边贸所得去购买粮食或其他的农产品,除了甘蔗作为经济增收的农作物外,其他都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或不足的现象。农业产业结构出现不合理状态,与边境特殊的地理优势不相协调。

(二)随着边贸的发展,壮农从商业交易中获益越多,更多的人放弃农业,使农田荒废

许多边民从事边贸活动后,放弃农业种植,出现本末倒置现象,许多土地被荒废。农业是农民的根本,放弃了土地,农民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托。边民们拿着边贸挣来的钱来购买各种生活用品及粮食蔬菜,常常都是入不敷出或所剩无几。因此,虽然发展了那么多年,边境地区边民的生活未有大的改变,用边民自己的话说就是:“边贸开放几十年了,除了不愁吃穿,也没什么变化。十年前能吃肉了,现还是只能吃肉。”

(三)城镇化发展,农民身份转变

近几年来,广西边境地区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靠近边境口岸的一些乡村全部城镇化,这直接导致了农民失去了全部土地或部分土地。政府为他们建了新房子,农民的身份转变成了城里人,不再是农民。他们当中一部分由农民变成商人,但由于缺乏商业和经济知识,农民的经营规模很难扩大或维持。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无所事事,只能依靠政府赔偿过日子。于此,边民们失去了土地这个农商文化的根本和基础。

四、全球化经济的一体化,使农商经济失去了竞争力

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化经济的一体化,使得不成规模的、没有规范的农商经济慢慢失去了竞争力。在广西边境地区壮族农商文化所表现出的形式中,小农小商是最常见也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这样的一种靠农民小本经营的经济形式具有抵抗风险能力差的明显特征,再加上农商经济中大部分参与的农民都是一种自觉、偶发性的经济交易,没有形成规模,大部分农民缺乏经济头脑及贸易的相关知识。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农商经济在现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浪潮中失去自己的竞争力,使农商文化慢慢在消逝。

五、经济的现代化,使农商文化逐渐成为边贸的一种经济形式

随着中越两国近年来经济贸易的频繁及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经济形式,包括交易方式和手段都在不断的变化,农商经济中传统的交易方式(包括付款方式等)受到了冲击。按需交易的经济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越来越多的边民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始尝试扩大交易量,这就使农商经济逐渐向边贸经济转变,传统的经济文化逐渐消失。例如凭祥的边寨就是最典型的农商经济村发展成為一个转大的边境贸易中转站。

六、现代边贸投资成本高,农商逐渐边缘化

随着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广西边境地区壮族农民们的小打小闹的边贸互市活动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也因其竞争力的下降,导致了传统农商经济现象逐渐被边缘化。在这个竞争过程中,有部分农民因早年发家而将积蓄用于扩大边贸活动,挤进了边贸的大流中,甚至成为了大商人,而大部分的农民则是在土地被征收了之后,无地可种,又无积蓄,只能淡出边贸活动中,纷纷南下广东打工。在笔者采访凭祥市卡凤村时就发现了类似的问题,该村因城镇化建设,百分之九十的土地被征收,全村只有三分之一的农民有地可种,但是在卡凤村边贸一条街进行商贸活动的卡凤却不到三分之一的农民。在卡凤村边贸街从商多年的卡凤村民黄姐告诉笔者:“村里没有多少人有能力在这里做生意的,大部分都去广东打工了。我也刚刚专门从事商贸经营三年多,之前都是边做农活边帮老板打工。我们这里有很多外地人来投资,本地人没有资本,成本太高了,农民没有那么多钱的。而且现在小打小闹根本搞不过那些大老板。所以他们都宁愿去外地打工哦。”

据当地的村干部介绍,凭祥市很多关口都设置有专门的边贸市场,目的是为边民提供经营的场地和机会,但是很多场地和商铺一直空着,大部分都是外地老板来租用,本地人很少。究其原因,大部分的农民因土地被征收后,无地可种,但又无经营经验,且没有大量资金投入,甚至租金都付不起,最终只能到外地打工。

参考文献:

[1][2]范宏贵,刘志强著.中越边境贸易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12.

作者简介:覃萍(1981-)女,壮族,广西田阳人,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与产业化开发。

猜你喜欢

壮族现状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黄翠崇、刘丽华
《Cat’s book》
壮族迎客歌
壮族山歌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