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县域茶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初探

2016-10-15方婵娟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县域经济案例分析

方婵娟

【摘 要】 本文基于控制机制理论,对W县的茶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进行分析。指出,研究表明:乡镇属地结果控制、政府部门行为控制、茶叶行业社会控制的茶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可以较为有效地保障县域茶叶质量安全。

【关键词】 县域经济;茶叶生产;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案例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一些产茶大县而言,茶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若发生质量安全问题,茶产业就会变得十分脆弱。目前,许多地方在茶产业发展上小心翼翼,生怕由于质量问题使这一支柱产业发展前功尽弃。媒体对茶叶质量稍一报道,便进行全力公关,让影响降至最低。其实,茶产业的质量安全问题出在多个方面,如部门监控力度不够,缺乏持续有效的监管机制;部分茶企、茶农为追逐利益,质量安全意识淡化,存在茶树叶面喷施激素,使用禁用农药、过量使用化肥等情况,导致重金属残留、农药残留超标;地方茶叶行业协会对当地茶叶品牌维护不够,在茶叶市场中形成“次茶驱除良茶”的局面,等等。因此,建立一个源头可控、全程可查的县域茶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分析框架

许多学者都曾围绕控制机制展开研究,并对控制机制有不同的分类与名称。[1]本研究参考这些研究的概念相似性、定义与操作性衡量方式,借鉴同样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农民合作社对成员安全生产控制机制分析,[2]结合县域茶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特征,采用Vazquez对控制机制的分类,将其分为结果控制、行为控制和社会控制。

1、结果控制

结果控制指较少监督或指导茶企或茶农的产前、产中过程,仅重视成品茶是否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绩效评估、奖赏、惩罚都是以有形的及可衡量的产出结果为依据。在县域茶叶质量安全控制中,乡镇作为属地管理的主体,通常可以采取结果控制的机制,如控制并设定本乡镇茶的品级,对抽检中茶叶质量不合格的茶企、茶农进行处罚,与茶企、茶农签订质量安全责任书,收取质量安全保证金等。

2、行为控制

行为控制是指通过安全的茶叶农资、清楚的生产程序、紧密的监督和行为评估来影响茶叶生产者达成目标过程所采取的手段。在县域茶叶质量安全控制实践中,政府部门因为具备技术、装备和人才优势,通常可以采取行为控制机制,如部门派遣茶叶技术人员去茶企、茶农生产一线指导、检查;制定茶叶生产规范标准或生产手册要求茶企、茶农遵守;对农资经销商销售的农资进行检测;对先进的茶叶种植、加工技术进行推广等。

3、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县域茶叶行业内部利用频繁的信息交换,建立起县域茶叶行业文化及伦理,以促进县域茶企、茶农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作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地方茶叶行业协会和合作组织通常采取社会控制机制,如对茶企、茶农的行业规范倡导,茶叶安全生产知识培训与指导,举办行业经验交流会,非正式沟通、联合决策、构建信任等。

三、案例分析

1、W县茶产业发展概况

2015年W县茶叶总产量(精制茶)7800吨,涉茶产业总产值15.36亿元,全县茶企业纳税总额5272万元。可以说,茶产业是W县支柱产业。近年来,W县通过构建乡镇、部门、行业共管的茶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较为有效地保障了W县的县域茶叶质量安全。

2、W县县域茶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分析

(1)结果控制。县域茶叶质量安全的结果控制突出表现在强化茶叶质量安全的乡镇属地管理上。W县各乡镇街道协同市场监督管理、农业、茶业等部门,逐步建立联动机制,建立惩处与责任追究制度,对发现不符合质量安全的成品茶,追踪原因,采取措施,责令茶企、茶農整改。各乡镇街道都建立了相互监督、举报、奖罚机制,对提供线索、检举揭发及查办案件有功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把茶叶质量安全工作列为乡镇街道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

(2)行为控制。县域茶叶质量安全的行为控制突出表现在强化茶叶质量安全的部门监督管理上。部门监督管理主要包含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提供高水平、专业化的检测分析服务和技术研发服务,通过开展检测分析、信息咨询等服务,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具体包括:一是产前检测分析,如原材料品质、水分、粉末碎含量、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微生物含量、主要生化成份等。二是产中检测分析。以中间产品的合格检测为重点。主要检测对象为半成品的粉末碎含量、含水量、微生物含量抽查等。三是产后检测分析。主要检测对象产成品的品质、水分、粉末碎含量、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微生物含量、主要生化成份等。

另一方面,加大经销商、农资市场、茶园的监管,推广新技术。一是加大农药经销商监管。农药经销商要取得《农药经营上岗证》,所有农资经营企业(网点),要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的进出仓登记制度。二是加强农资市场监督管理。开展农资产品的质量安全巡查,加大对农资批发市场、专业市场、集散地等重点区域的农资市场的拉网式执法检查和专项执法检查。三是提升茶园监管力度。培育茶园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队伍,通过专业化队伍对茶园实施统一连片的综合防治,减少农药使用数量和使用次数。四是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管理模式,带动茶企、茶农按照标准和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3)社会控制。县域茶叶质量安全的社会控制突出表现在强化茶叶行业的自我监督管理上,其核心便是广大茶企、茶农自觉加强自律,维护W县茶产业的良好品质形象。具体地说:一是行业组织为茶企、茶农提供标准化服务。积极推进茶产业精深加工行业技术升级,定期对区域内企业展开调研,了解茶企、茶农生产状况和需求,研究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技术及技术改进措施。二是对县域茶企、茶农实现年培训计划。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到W县进行相关技术讲座,提高茶企、茶农的技术水平和知识面。三是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服务。通过每年的科技成果交易会,加强茶企、茶农与科研院所的沟通联系,促进成果转化。

四、结论与启示

基于控制机制的相关理论,对W县的茶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乡镇属地结果控制、政府部门行为控制、茶叶行业社会控制的茶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可以较为有效地保障县域茶叶质量安全。可见,地方在构建县域茶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时,要充分发挥乡镇、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到茶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中来;同时要统筹使用结果控制、行为控制和社会控制等质量安全控制机制,为县域茶业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曾义明.关系式交换之组织间控制系统影响因素与效果之研究——以特许经营组织为对象.管理科学学报(中国台湾期刊),1996(3)475-495.

[2] 楼栋,林光杰,林宇洁.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社员安全生产的控制机制与效果研究.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5).51-53.

猜你喜欢

县域经济案例分析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