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扶不起”的老人分析冷漠社会心理

2016-10-15冯丽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8期

冯丽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冷漠社会心理的概念及表现,分析了其产生原因,提出了扭转冷漠社会心理的途径。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社会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关键词】 老人摔倒;“扶不起”;冷漠心理;道德滑坡;矫正途径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此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随之显现出来,如老人摔倒“扶不起”,就映射出了我国经济能力的提升与社会制度、社会公德的发展不一致。近年来关于扶老人事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南京的“彭宇案”和天津的“许云鹤事件”,本是好心做好事却反被诬陷而惹起了官司。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对人们精神世界、社会风气、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交往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那么老人摔倒为何扶不起?这一现象的发生不是由单一的原因所引起的,而是经济发展和道德建设出现的脱节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转变及社会道德规范的混乱。

一、冷漠社会心理的概念及表现

“冷漠”就是表示一种对人或者对事的冷淡、不关心,特指情感状况,即缺乏情感,无动于衷。[1]可以理解为人们行为处事的态度。冷漠不仅是一种社会道德现象也是人们的一种心理状态。冷漠社会心理不是某一个社会阶段所特有,而是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由于受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冷漠心理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会有轻重之分,尤其是在当代社会,冷漠已成为一种社会标签。

对于冷漠社会心理的表现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分别是不施救行为、围观行为和恶意的反诬陷行为。第一类的不施救行为指的是明知道对方有困难需要自己的帮助却选择袖手旁观装作没看见继续干自己的事情。该类事件一般多发生在人流量密集但社会交往少、熟悉度不高的区域。第二类的围观行为指的是人群的天然行为,即很多人围观,这些人距离事件足够近,一旦选择介入,就能以某种方式直接介入,但很多人都不会选择介入,而是以一名旁观者身份出现在该事件中。第三类的反诬陷行为指的是施救者本着热心助人的理念对受助者进行帮助,反被受助者诬陷引起不必要的经济和责任纠纷。

二、产生冷漠社会心理的原因

冷漠社会心理的产生有特定的社会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的外部原因,还有冷漠事件自身等内部原因。

1、外部原因

老人摔倒“扶不起”一方面是人们对扶老人事件所涉及的成本问题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有人们思想转变,更加重视物质利益而忽视道德培养,同时也有不尽责的媒体发布的虚假报道而导致的社会不良影响。

(1)扶老人的成本太高。首先,面对摔倒的老人选择要不要扶存在着太多的不稳定因素。社会上报道出的一系列负面的关于扶老人事件的新闻让很多人对该类事情望而却步。就如南京的“彭宇案”和天津的“许云鹤事件”,救人者没有得到该有的赞扬和感谢,反而被讹诈,在付出了巨大金钱成本的同时个人名誉也受到了的损失。

(2)社会交往中人们利益观念的转变。随着社会地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地转变。尤其在社会转型的期间,新旧伦理文化的不衔接,引起社会道德的混乱。这种混乱的道德缺乏,导致了当前我国社会道德信仰弱化,为社会冷漠提供了衍生的土壤。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2]人们的首要社会关系都是在血缘亲情和地缘人情上建立的,而陌生人社会关系的建立往往涉及很大的功利性,这种陌生人的社会关系容易滋生狭义的利益观念。

(3)新闻媒体报道的失实与冷漠化。无论是南京的“彭宇案”还是天津的“许云鹤事件”,某些没有职业道德的媒体大肆虚假宣扬,不顾事件原本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其进行夸大报道。在不扶老人的原因中,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人怕承担责任与媒体失实的报道评论和网络论坛的推波助澜有一定的关系。

2、内部原因

产生冷漠社会心理不仅仅是因为社会外部原因,还应该从具体的实践出发分析其产生的内部原因。

(1)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做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3]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人们之间的陌生程度也越来越高,在面对摔倒的老人时,人们彼此之间相互推脱、相互效仿,抱着冷淡漠然、无动于衷的心态,最终导致摔倒的老人无人去扶,一幕幕不幸事件时有发生。

(2)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每个人都有一种模仿他人行为而行事的倾向,这种倾向在紧急情况下更加突出。[4]也就是说,当在场的其他人无行动时,个人往往会遵从大家一致的表现,采取一种“不介入”的态度,这是由于周围环境或团体的压力产生的一种符合团体压力而改变自己态度与行为的从众社会心理现象。所以,在面对摔倒的老人时,没有一个会伸出援助之手,一方面是因为人们怀有顾虑的心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们不愿表现出与大群体不相符的社会行为。

三、扭转冷漠社会心理的途径

从老人摔倒“扶不起”所反映出来的冷漠社会心理来说,我们应该从社会现实出发,消除冷漠、消除人际隔阂,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

1、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具有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影响大的特点。它所传播的信息会在社会上形成一个新的信息环境,对人们的行为起着引导作用。正面的报道可以引导人们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因此,媒体可以通过传播正确、积极的社会道德评价,在社会上宣传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人们获得一定的文化示范,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

2、加强社会道德建设

从社会道德建设出发,完善社会道德体系,健全道德规范制度,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風气。时代的进步,不光带来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一系列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盛行与膨胀。因此,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刻不容缓。要想增强社会道德实力,培育人们的社会道德良知,就必须在理论文化层面对利己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进行社会性反思与批判,将道德建设纳入法律建设的范畴,在进行法律宣传教育的同时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加强社会道德文化建设。

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以及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会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并且能够有效地改变人与人交往中的冷漠现象。因此,无论是大众传媒还是个人一定要尽到自身责任和义务,努力为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尽职尽责。

虽然社会冷漠心理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极大的不良影响,但我们应该坚信社会的主流观念依然是正义。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冷漠症”现象只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间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也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纠正。

【参考文献】

[1] 崔雪茹,黄汉杰.社会转型期道德冷漠的原因及其制度规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2]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4] 时蓉华,崔丽娟,李凌.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