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课应如何进行中日关系教学

2016-10-09成文生

关键词:教师素养中日关系

成文生

摘 要:当前不正常的中日关系,究其原因,除了日本方面的诸多问题之外,我们在历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从高中历史教师的角度反思,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准确把握课标要求,合理规划中日关系相关知识教学;多角度分析中日关系史;积极地、全方位地向学生介绍日本社会历史和现状;倡导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助推中日关系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日关系;教师使命;教师素养

近年来,中日关系一直是国内和国际的热点问题,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历史直接影响着当前中日关系的各个环节。当前处于世界经济第二、三位的两个大国关系一波三折,中日人民的友好交流和中日关系受到很多干扰。在全球化的今天,作为近邻的两个大国关系该如何相处?作为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我们又该如何反思中日关系的教学?

一、问题的缘起

2012年9月,笔者观摩了一节《外交关系的突破》公开课,开课教师讲完“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在多媒体上展示了一句话——“把仇恨埋在沙滩下,把友谊刻在石头上”,作为本课教学的升华部分。接下来的评课环节中,一位评课教师的点评将本次公开课的评课环节推向了一个高潮。这位评课教师针对“把仇恨埋在沙滩下,把友谊刻在石头上”发出了几句批驳之语,大致意思是说,我们中国人就是这样一个毛病,日本人都骑在我们头上了,我们还唯唯诺诺,和他讲道理,这些都是没有用处的,只是在削弱国人斗志的同时使对方气焰更为嚣张。

该论断一经抛出就激起了在场听课教师的思考与讨论,一种认为这种批驳是有道理的,另一种认为这种批驳过于偏激,过于强调仇恨,违背了教育的主旨,也无益于当前问题的解决。那位激起全场热烈讨论的教师的发言让人印象深刻,也激发了笔者进一步的思考,高中历史教师在中日关系的教学中应该持以何种态度?什么样的态度才是对学生、对社会负责任,对社会有益的?想要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对当前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民众对中日关系的看法及原因分析

(一)对中日关系看法的民众调查

从社会调查和口头言传中不难看出国人对目前中日关系的看法。《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眼里的日本”大型读者调查,有83.9%的读者认为“日本”两字最容易使他们想到的是“南京大屠杀”。被问到“你心目中的日本人是什么样”的时候,最高一项的选择是“残忍”,占56.1%。

2011年,中国日报社和日本言论NPO共同实施的第七次“中日关系舆论调查”显示:“中国人对日本好感度”为28.6%,认为“日本是一个和平主义国家”的中国民众有6.5%。中国师生“对日本好感度”为43.1%。调查也发现,超过九成的中国受访者没去过日本。

多数中国人日常的口头言传也可以看出对日本的看法,在近年的钓鱼岛风波之后,随着媒体舆论的推波助澜,使得仇日情绪日渐强烈,“抵制日货”等言论又重新抬头。

(二)原因分析

出现中日关系的如此现状,首先我们理所当然地会想到责任在日方,因其不能正视曾经的侵略历史及相关的修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和钓鱼岛、东海争端等等事件。但是,我们是否从我国自身角度考虑过中日关系如此现状的原因呢?

从中国自身角度分析当前中日关系的现状,主要是我国民众对日本社会缺乏必要的了解进而导致对日本认识的非理性。

前面的调查数据足以说明我国民众对日本社会的了解极为匮乏。普通的中国民众对于日本的了解主要是从以往的学校教育和当前的网络信息中获得。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贯彻的革命史观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得到充分的渗透,这在树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唤醒民族团结意识和开展社会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这样的教育理念也使得我国的普通民众对于日本社会的了解过于片面。比如说,高中历史教材中对日本的介绍主要是近现代部分,即日本的“侵略史”和二战后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暴发史”,对于日本当前的社会现状提及却比较少,如果有也主要是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野心”及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右翼势力抬头的迹象!

其次,当今社会舆论往往很大程度上会受媒体宣传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由于媒体炒作吸引眼球或利益的需求,网络媒体中不乏有关日本社会的片面报道。由于广大网民对日本社会现状的不了解,很容易受网上一些不实炒作信息的误导,甚至产生比较极端的行动。

三、高中历史教师的应有态度

从我国自身角度分析当前中日关系的现状,主要是国民对日本社会缺乏必要的了解,进而导致对日本认识的非理性。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日常的教学中,努力树立一种理性的教学态度,使得历史教学能够真正实现预定的课程目标,即“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1]4。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教育、教学建议。

(一)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肩负历史教育的使命

高中历史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历史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培养合格的21世纪的国际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理论高度,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中日关系,要时刻清楚自身的教育使命,在具体教学中应该客观、理性地去向学生传授真实的历史,避免个人化、不准确的情绪和观点影响学生正确历史观、世界观的形成。同时,高中历史教师应准确把握“课标”的要求,深刻体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的内涵,合理规划中日关系相关知识教学。“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明确了教学中应该积极宣传“爱国”“和平”和“世界意识”等内容[1]5,避免过度渲染悲情、极端情绪,使学生成为思想简单、偏激的“愤青”[2]。

(二) 多角度分析中日关系史

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更多关注中日关系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以便从更高的高度去把握中日关系史。如对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反侵略、反法西斯斗争和近代民主革命方面,对于其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作用(特别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和中华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等方面也要有一定的了解[3]。这种历史价值观教育取向对于我国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中西部的开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都有积极的战略指导意义,真正能发挥历史学科对现实生活的指导功能。运用不同史观分析历史现象,已经成为当前历史教学中的普遍做法,我们也不妨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等新史观的角度考察中日关系中的相关事件,从而以更宽广的视野来“鸟瞰”这些事件,对事件的本质就会有更深层次、全方位的理解。

(三) 积极、全面向学生介绍日本社会历史和现状

教师应该努力去阅读有关日本社会历史和现状的资料,形成一个比较客观、深刻的了解,向学生介绍更加全面、真实的日本。如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以下涉及的都为同一版本教材)必修一专题五中,关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影响部分,教师可以补充很多中日在经济、人文领域的合作内容,让学生体会到“中日邦交正常化”给中国带来的实质性好处;专题九中,结合必修二“日本二战后初期的经济政策、成为世界经济三强”等内容,对“迅速兴起的日本”的相关数字和更多原因分析进行补充,让学生感悟日本经济神话给中国经济建设的启示。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和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可以补充向西方学习其实也包括向日本学习,以及日本的近现代化对中国的广泛影响,都可以从另一角度审视日本与中国近现代的关系。当然,教师不可能做到对日本进行面面俱到的讲解,但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介绍日本社会的著作或文章,如美国学者鲁思·本尼狄克特的《菊与刀》、日本作家内田树的《日本边境论》等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日本。

(四) 倡导国际理解教育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国际理解教育是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进而促进合作与和平。这种教育理念符合当前的全球化趋势,也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在处理中日关系的教学问题时应该遵循的基本理念。

综上所述,历史教育是影响未来中国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诚然,由于日方在对待历史问题上的态度和表现,使得当前中日关系陷入低谷,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也是很难短时间改变的现实。但是,我们的历史教育应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力求避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现象,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只有持有这种教育态度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以宽广的视野去审视中日关系的历史,才能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具有远见卓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姚宏博.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抗日战争史教学[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3]陈勤.重估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J].中国改革,2005(8):11-15.

猜你喜欢

教师素养中日关系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的内在动能应大于外部干扰(社评)
珍藏书本捐赠促进中日关系
浅谈师生问答细节的教育思考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中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美术教学中的随堂欣赏研究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