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探究
2016-09-10于江丽
于江丽
[摘 要] 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个人、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大学生党员是共产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理想信念状况关乎国家的未来。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只有厘清相关范畴、纠正教育误区,遵循政治导向原则、实践认知原则、协同教育原则及不断创新原则,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认识”“党史认知”“实践体验”等提出合理对策,才能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 理想信念 协同教育 党史认知 实践体验
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个人、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p12大学生党员是共产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发展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力量,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
一、基本范畴
任何教育都要有的放矢,有其独特的针对性。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厘清基本范畴,明确理想信念形成的社会性、实践性,抓住“牛鼻子”,系统地进行培养教育。
(一)理想信念
理想,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理想可划分为许多类型:从层次上划分,理想有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等;从时序上划分,理想有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等;从对象上划分,理想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等;从内容上划分,理想有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与理想相伴而行,相辅相成。理想信念作为对未来的向往与追求,是一个人通过社会实践对世界和人生具有一定认知的前提下,在价值观上的集中体现。理想信念一经形成,就成为支配行为的持久的精神动力。从理想信念的含义可以看出,理想信念不能脱离现实而凭空产生,它是特定时代特定条件的产物。
(二)教育、显性教育、隐性教育
教育从广义来看,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与之对应,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根据教育的对象、任务、内容和形式的特征对教育实践进行划分,教育类型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最基本的模式。在我国,显性教育曾长期占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直至20世纪90年代隐性教育提出并流行后,才相应地为显性教育命名。显性教育,是指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显性教育有计划性和组织性,目标明确外显,教育方式快捷。
与之对应,隐性教育,是将教育内容隐含在创设好的教育情境中,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获得某种思想、经验或做法,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的教育方式。隐性教育载体多样,形式丰富,效果明显、持续。
(三)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将理想信念教育分为两个层次: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角色及地位,决定了他们的关注点更多地局限于学习、生活、交际、就业等个人安身立命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必须着眼实际,落脚点放在社会生活和大学生关切的实际问题上。引导其树立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升华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二、理想信念教育的误区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纠正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误区,遵循正确教育原则,是有效开展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环节。
(一)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误区
1.将教育主体单一化,缺乏协同教育意识。社会上较为普遍地认为,加强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学校的任务。而学校又认为这一任务要由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者来承担。诚然,学校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者。但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德育水平,引导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不只是学校的任务,更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者学生管理者的事。一些院校的领导将这一重任寄托于学校里的某一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这是一种严重的认识错误,势必导致方法的不当和行为的无果。
2.重理论教育,轻实践育人。理想信念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信念的养成与坚定离不开现实土壤。没有对现实的自觉能动反应,难以升华出坚定的理想信念。目前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还是高校担当较多,但高校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一手硬一手软,活动多口号响,缺乏实实在在的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重显性教育轻隐性教育,校风、党风、良好社会风气的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高校与家庭和社会之间没有形成教育合力,导致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力量涣散。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引起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的日趋多样化。国际上发达国家凭借经济实力和网络科技优势,对我国民众和大学生进行蛊惑和误导。这些新特点新挑战注定了单一的学校教育、单纯的显性教育难以起到预期效果。
(二)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政治导向原则。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也是党的新生骨干力量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党员队伍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群体,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要遵循国家发展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政治原则。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系统、全面、持续的教育影响,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
2.实践认知原则。理想信念教育不应是虚无缥缈的理论探讨,而是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是思想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引导大学生党员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在现阶段的具体任务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实际上就是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将近期理想与远大理想紧密结合起来。这既需要优化社会环境,又需要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实践引导。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大学生党员,缺乏党史认知,受成长阶段和社会环境影响,理想信念重在个人安身立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伟大的事业和崇高的理想,起于当下。因此,要搭建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党员在学习中增强党史认知,在实践中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
3.协同教育原则。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高校的相关教师和相关人员固然负有这一教育的责任,但同时需要全校各部门、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支持,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营造一种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环境。高校各级党务工作者、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各职能部门要形成内部合力。同时,要重视家庭教育,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效衔接,形成立体化教育体系,构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协同力。
4.不断创新原则。理想信念来源于现实,现实总是变动不居。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理想信念教育要具创新性。一要顺应时代特点,创新教育载体。在网络信息时代,新媒体成为学生党员接收信息的主渠道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搭建学生党员交流平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其自我教育能力。二要顺应大学生党员的成长规律。大学生思维活跃、富于创新,个体价值观处于逐步稳定和定型的决定性阶段。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个体意识和主体意识日益增强,比前几代大学生更务实理性,非常重视个人努力和个人理想。把握住当代大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对策。
三、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对策探究
(一)提高大学生党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理想信念的树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当前的大学生党员中相当多的人理想信念淡薄。周恩来少年时曾发出“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迈誓言,是因为近代中国的苦难太深重了。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深度和广度,使每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无法再默默忍受下去。正是当时严酷的现实,驱使无数先进分子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的道路。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没有经过苦难磨炼,物质生活富裕,父母长辈呵护,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
理想作为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指明了生活的目标和方向,信念提供了人生坚定不移的意志品质和精神追求。理想信念整合了个体发展的目标,也为个体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高尔基曾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社会、学校、家庭,要形成教育合力,激励大学生党员做一名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人,敢于树立高远的理想信念,自觉将个人努力融入国家建设洪流中。
(二)加强党史知识的学习与宣传,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党史认知
“不知史,绝其智;不读史,无以言。”[2]p72重视党史学习和以史育人是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应对各种艰巨挑战,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经验凝聚了党的奋斗发展史,党的理论创新史,党的自身建设史。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是几代共产党人的智慧结晶和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无尽财富,同时也是增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科书。
大学生党员群体是党的新生力量,是党的事业的传承者。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学生党员受到各种思潮和信息的冲击与影响。大学生党员不了解国家发展史,缺少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容易被不良言论和思潮所误导。这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大学生党员对党的历史缺乏系统了解,没有形成独立的分析判断能力。大学生党员缺乏党史认知,便难有对党和国家出自内心的热爱之情。学习和掌握党史是提高党员党性修养,提升党员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将党史教育作为增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新视角和出发点,充分发挥党的历史鉴今、育人的作用,尤其要挖掘诸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群众路线、实事求是这些党的优良作风的教育意蕴。只有深刻理解历史,才能避免不良思想的侵蚀,增强思想防线。客观地了解党的过去,就能在中外、古今对比中理性审视现实问题,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上,勇敢坚定地担当起历史责任。
(三)转向现实视角,注重实践体验
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这里的教育应该是广义的教育,要注重实践育人。为大学生党员搭建起实践平台,通过假期山区支教、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受教育,全面认识社会现状。二是立足于学生关切的问题,优化社会环境。大学阶段是个体价值观逐步稳定和定型的决定性阶段,大学生的价值观极易受社会环境变化和社会思潮的影响,理想信念作为价值观的核心同样如此。当今社会处于关键转型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深化改革。改革过程中出现了暂时困难和利益调整,大学生容易对这些阶段性困难和矛盾产生负面情绪。需要社会构建合理的体制机制,让大众生活在合理公正的空间里,以现实问题的解决回应困惑和质疑。这样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十八大报告[EB/OL].新华网,2012-11-19.
[2]常亮,杨春薇,李一鸣.以党史育人为视角,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载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党史文苑,2012(7).
责任编辑/梁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