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抗战精神培育新“四有”军人

2016-09-10王煊堘杨丽坤

党史文苑 2016年10期
关键词:民族复兴四有抗日战争

王煊堘 杨丽坤

[摘 要] 在培养新“四有”革命军人的过程中,必须深入研究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增强军校学员传承红色基因的自觉性,育好红色传人。要引导学员充分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战略价值,深刻领悟抗战精神形成的历史必然性;要引导学员深刻理解抗战精神的内涵实质,增强弘扬抗战精神的理性认同;要引导学员自觉抵制关于抗日战争历史的错误观点,增强弘扬抗战精神的行动力。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抗战精神 民族复兴

习近平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适应强军目标要求,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新“四有”革命军人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培养革命军人目标要求的与时俱进,抓住了新形势下铸魂育人的特点规律,也进一步揭示了我军血脉永续、根基永固、优势永存的根本所在。的确如此,贯穿这一目标的红线就是我军血脉中流淌着的“红色基因”,是我军保持本色、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所孕育的抗战精神,是“红色基因”中的重要“链条”,突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信念。军事院校在培养新“四有”革命军人的过程中,必须深入研究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增强学员传承红色基因的自觉性,育好红色传人。

一、引导学员充分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战略价值,深刻领悟抗战精神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看待抗日战争,必须放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整个历史阶段中来看,放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上来看。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数次受到东西方列强的侵略,进行了救亡图存的浴血抗争,这些抗争绝大多数以失败告终,只有抗日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挽救了中华民族于灭族亡种的危境。抗日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各民主党派、全国各族人民、港澳以及海外侨胞,同仇敌忾,和衷共济,汇集成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的滚滚洪流,整个中华民族走向了空前的大团结,显示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改写了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命运,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自此,中国逐步走上独立解放富强之路。

看待抗日战争,必须放到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来看。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世界最早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国家。通过抗日战争,中国的重要力量逐渐被反法西斯盟国所认可,也废除了大部分长期强加于中国人民身上的不平等条约,中国获得了彻底的民族解放。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顽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歼灭日军150多万,占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伤亡总数的70%以上。抗日战争使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力量,中国的国际地位由此得到提高和确立,对于国际事务开始拥有发言权。1942年1月,中国同英苏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被公认为世界“四大国”之一。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举行开罗会议,签订三国《开罗宣言》,规定归还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领土。1945年成立联合国,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与美、英、法、苏同享否决权。

看待抗日战争,还要放到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谋划高度来看。抗日战争,使中国共产党及其地位和作用日益成熟和显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突出表现赢得了各阶层民众的认可和拥护,为新中国的成立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卢沟桥事变的第二日,中国共产党就向全国人民发出倡议:“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1]p344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持久战和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重要论断,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在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内一些人对坚持抗战发生动摇甚至叛国投敌时,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维护巩固了抗日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实行的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战术,极大地牵制了日伪军力量,从战略上有力配合和支援了正面战场,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侵略斗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中国共产党经受住抗日战争的严峻考验,党和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战争中越战越强,越战越成熟,不断发展壮大,在随后的十年里,以世人难以预料的力量,连续取得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奠定了之后一切胜利的基础。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除了军事上的胜利外,更重要的是抗战精神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胜利。军事院校在育人过程中,要着力引导学员从那段悲壮的历史中汲取抗战精神的伟大力量,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学员牢记历史、继承烈士遗志,凝聚奋进力量,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

二、引导学员深刻理解抗战精神的内涵实质,增强弘扬抗战精神的理性认同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2]抗战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伟大实践中的时代体现,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较以前任何时代都表现得更强烈、更广泛、更持久、更具战斗性,各阶级、各政党、各派别和各军事集团均能以民族国家利益至上,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为祖国的危亡、民族的命运,捐弃前嫌,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万众一心,共御外侮,形成了空前的民族团结和全民抗战的局面,从而使中华民族能够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持久抗战,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一·二九”运动激起了民族自救的浪潮,无数热血青年满怀抗日救国的激情投笔从戎;中国工人阶级始终站在抗日斗争的最前列,成千上万的工人加入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决死队,毅然奔赴抗日战场;除汉族外,有40多个少数民族民众直接参加抗战斗争,成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力量;旅居海外的侨胞以各种形式从人力、物力上支持抗战,还有4万多侨胞回国参战或者参加战时服务工作……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心系祖国命运的中华儿女,自觉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乃至最宝贵的生命,奏响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最强音。

第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在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中达到空前觉醒,奋起抗争成为绝大多数中华儿女的毅然选择。从“九·一八”事变开始,“誓死不当亡国奴”就成为东北人民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呐喊。在抗日战争的任何阶段、任何战场,广大爱国军民都用生命和鲜血诠释了中华民族不怕牺牲、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涌现出一大批以杨靖宇、彭雪枫、吉鸿昌、李兆麟、左权、佟麟阁、戴安澜等为代表的优秀儿女、民族脊梁,他们用英雄的革命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充分彰显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第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战争从来都是意志、精神与信念的较量。抗日战争爆发之初,侵华日军曾扬言要在3个月之内灭亡中国。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烧杀掳掠、炮火硝烟,中国人民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抗战不投降,靠着顽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坚持到战争的最终胜利。在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在日寇残酷围攻下,共产党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一度出现极为困难的局面,但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大生产运动,开展人民游击战争,终于战胜困难,渡过难关,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第四,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在抗日战争中,这种英雄气概发挥到极致,面对凶残的日本侵略者,中国军民不畏强暴,与之进行了坚决的殊死斗争。据有关统计,中国的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共进行重大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达20多万次,歼灭日军154万余人、伪军118万人。8年抗战,中国军民付出伤亡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5000亿美元的巨大牺牲。这种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不仅震慑了日本侵略者,更进一步激发了全民族的抗战热情,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这些抗日精神的特质在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中日益凸显,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今,抗战胜利已经70年了,中国的面貌也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抗战精神沉淀了下来,充盈于中华民族的机体里,世代相传,已经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再铸民族之魂的精神支柱,成为激励炎黄子孙奋发图强、建设强大祖国的力量源泉。越是面临危机的时候越需要精神,越是思想彷徨的时候越需要精神。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不断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告慰我们的前辈和英烈!”[3]。军事院校在育人过程中,要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引导学员充分领悟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增强他们的理性认同,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对民族和国家的热爱,使之能够以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任的态度,看待国家发展中存在的种种不足,认清来自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险恶用心,从而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明辨是非,自觉抵御各种外界的干扰和侵蚀,更加坚定民族复兴的决心和信心,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三、引导学员自觉抵制关于抗日战争历史的错误观点,增强弘扬抗战精神的行动力

当前,存在着重新评价抗日战争历史、否认中国共产党抗战作用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有的人认为日本发动的这场战争促进了亚洲经济的发展,有的人以所谓的细节真实来否定敌后战场的存在及其重大作用;有的人提出重新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对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战争持否定态度,散布诸如国民党“抗战功劳最大”“正面战场是战略退却”,共产党“游而不击”“利用抗战坐大”等论调。这些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看似学术领域的是是非非,实则关系到立党立国的根本立场、根本原则,其实质是要搞乱人心,妄图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如果这些原则问题被颠倒、被消解,历史被否定、被抹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失去现实存在的立足点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尤其是当前,一些年轻人,虽有基本的是非判断,但对当时的中国之难却并没有深刻认识,非常容易受到这些打着“公平、中立”等旗号评判抗日战争历史的观点的影响,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怀疑历史,进而怀疑现实,削弱民族认同,产生对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隔膜。必须高度警惕和认真对待这些历史虚无主义观点。

在弘扬抗战精神的育人过程中,要加强对抗日战争历史、抗战胜利意义、抗日战争对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等方面的材料整理和研究,用充分的史实和材料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错误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学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思考,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目的,旗帜鲜明地与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维护历史的本来面目,从历史主流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教育引导过程中,要努力引导学员形成统一的认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是非正义的,是罪恶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的伟大转折,中国是战胜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团结合作、凝聚共识、共御外敌而获得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有效利用各种载体,在有利时机,通过各种渠道把这些认识灌输给学员,引导学员始终坚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历史、面对现实,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引导学员始终以宽广的胸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真正做到“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每年的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应举行仪式和各种活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大力弘扬抗战精神,教育引导学员不仅要牢记国耻、纪念先烈,更要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史为鉴,以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精神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用自强赢得尊重,用力行换得国家安宁、民族富强。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九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共党史研究,2014(9).

[3]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

责任编辑/梁发明

猜你喜欢

民族复兴四有抗日战争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小学英语“四有”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进社区 争“四有”
做好青少年人生扣子的“五道题”
传统射箭复兴中的民族主义
自我管理出“四有”孩子
供电企业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古诗教学,须从“四有”起步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抗日战争(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