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来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研究述评

2016-09-10姚建萍

党史文苑 2016年10期
关键词:落脚点述评中央红军

姚建萍

[摘 要] 中央红军从1934年10月10日晚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到1936年10月22日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这一过程中几易落脚点。关于落脚点的选择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受到学界关注。本文综合近10年来的相关学术论文,对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研究现状做一述评。

[关键词] 中央红军 长征 落脚点 述评

2016年是中国三大主力红军长征胜利会师80周年。1936年10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地区会师,伟大的长征胜利结束。关于长征的研究一直是党史学界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关于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研究更是异彩纷呈,颇受学界及党史爱好者关注。近10年来,有关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研究继续向纵深推进,新史实、新论点的出现为这方面的研究夯实了基础。虽有不同观点、不同论断,但真相愈辩愈明,关于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研究越来越清晰、准确、客观,某些曾有争论的观点渐趋一致。本文仅从10年来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就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梳理如下。

一、关于长征落脚点的几次选择

(一)近十年来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变更次数研究

中央红军从1934年10月10日晚,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到1936年10月22日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这一过程中几易落脚点,但到底经历过几次选择与变更,这一问题仍是学者研究的重点。

1.六次选择说。落脚点的选择变化次序基本是:湘西——川黔边——川西或川西北——川陕甘——中蒙、中苏边境(或接近苏联)——陕北。

持这种观点的文章主要有:徐占权《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六次选择》,《湘潮》2010年第3期;肖居孝《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六次选择》,《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卷第4期;张国育《弘扬长征精神 履行历史使命——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专家学者访谈录》,《解放军报》2006年9月5日;黄星《红军六选落脚点——究竟走向何处?》,《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2日。

2.八次选择说。落脚点的选择变化次序基本是:湘西——川黔边(或川黔)——川西或川西北(或川滇黔边)——川滇黔边(或黔北)——川西(或川西北)——川陕甘——苏联边界——陕北。持这种观点的文章主要有:饶彦久《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落脚点的演变》,《共产党人》2006年第4期;梅少伟、杨晓琳《红军长征落脚点的7次变更》,《党史博采》2006年第8期;罗军生《中央红军八次选择长征落脚点》,《党史文苑》(纪实版)2006年第8期;徐世强《艰难的抉择:长征时中央红军曾八次改变落脚点》,《世纪桥》2010年第18期;李亮《红军长征究竟几易落脚点》,《党史纵横》2013年第3期。

(二)长征落脚点近十年来的研究与传统观点的不同

赵占豪在《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考辨》一文中翔实、系统地梳理了1986年至2009年20多年间关于红军长征落脚点的相关研究,并总结了“五次说”“六次说”“七次说”“八次说”四类九种观点,对每一篇文章中落脚点的选择列表一一说明。与此相对照,近10年来的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1.“七次选择”的观点已基本消失。据不完全统计,在此前20年的研究中,持“七次说”的文章有两篇。

2.“五次选择”的观点已基本消失。据不完全统计,在此前20年的研究中,持“五次说”的文章有两篇。值得注意的是,徐占权教授1995年所持观点认为,中央红军经历五次选择落脚点,次序是:湘西——川黔边——川西或川西北——川陕甘——陕北。而经过15年,徐占权教授2010年在《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六次选择》一文中,观点发生了变化,在落脚点的选择中加入了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甘肃迭县俄界召开的扩大会议上确定了打到中苏边境这一转折。

3.在“六次选择”和“八次选择”的观点中,落脚点的地名越来越一致,而不像《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考辨》一文中列表所示的那样五花八门。可见,随着研究的更加深入、严谨,对落脚地的表述越来越客观、准确。

二、关于从报纸上得到消息的研究

近10年来的研究表明,中央红军长征确定落脚点的关键因素,是从报纸上获得陕北革命根据地及红军的消息,同时也存在中央红军确定落脚点的依据是红二十五军联络人员直接提供给中央关于陕北红军和苏区的情况。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到达甘肃岷县哈达铺后,从收集到的旧报纸上得到陕北革命根据地及陕北红军的消息,遂决定将陕北作为落脚点。以往,专家学者及权威的党史著作基本上都持“报纸决定论”,但到底是什么报纸,存在着《大公报》《山西日报》《晋阳日报》《民国日报》等不同说法。

近10年来,关于中央确定长征落脚陕北的主要依据,又出现了新的观点。丁长清在《长征确定落脚陕北新证》一文中,根据李德的《中国纪事》及戴镜元、陈昌奉关于长征的回忆,确定在榜罗镇会议前,中央红军遇见过红二十五军的联络人员,正是因为遇见红二十五军联络人员,中央更详尽地获悉了陕北红军和苏区的情况,所以才于9月27日的榜罗镇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正式决策将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丁长清的观点可谓颠覆了传统的“报纸决定论”。

更为客观的是,石仲泉的《在哈达铺决策长征落脚点和抵达陕北的两个奠基礼》文章中,就中央红军决策落脚陕北作了客观分析。作者认为,“党中央和毛泽东在哈达铺选择长征落脚陕北,乍一看来,似乎是一张报纸决定红军命运,纯属偶然性。其实,仔细想来,偶然中寓于必然。因为自离开江西苏区长征以来,中央一直想找到一个落脚点。最初是想到湖南西部;后来又想跟红二、红六军团会合;黎平会议曾决定以黔北为中心建立根据地;遵义会议又提出向川西发展的设想;在懋功(今小金)与四方面军会师后,三个月来跟张国焘争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向哪个方向发展,在哪里落脚的问题,张国焘要南下西进在川康落脚,而中央力主北上东进在川陕甘创建新的根据地。现在得知陕北有块根据地,那里不但有红军,徐海东的红军还去会合,中央改变在川陕甘创建根据地,而决定到陕北落脚,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三、落脚陕北决策的研究

近10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央红军在哈达铺做出落脚陕北的初步决定,在榜罗镇会议上正式决定将陕北作为长征的最后落脚点。这一历史过程体现了历史发展的逻辑关系,也体现了中央红军作出决策的历史过程。

具有代表性的是,石仲泉在其“走走党史”红军长征之二十二《哈达铺确定长征落脚点毛泽东吟长征诗》一文中,记述了他去哈达铺考察的情况。他在文中指出,哈达铺属岷县,解放后划归新成立的宕昌县管辖。哈达铺虽是宕昌县北的一个小镇,但它位于甘南交通线上,是邻近几个县的物资集散地,也是回汉聚居比较集中的镇子,回民甚至比汉人会做生意,因而商贸比较发达。中央红军先头部队是1935年9月18日到达的,至整编后的陕甘支队离开,在哈达铺共6天时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是21日抵达哈达铺的。在从报纸上得到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消息后,于22日上午在毛泽东住处召开会议,初步决定到陕北去开创根据地。9月26日,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到达通渭县榜罗镇。9月27日,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式决定将陕北作为长征的最后落脚点。

与此观点不同的,目前仅有丁长清《长征确定落脚陕北新证》一文。作者认为,中央是在榜罗镇召开会议,做出落脚陕北的决定,与哈达铺无直接关系。具体为:中央红军在离开哈达铺和到达榜罗镇之前的某个地方,遇见红二十五军联络人员,中央领导人了解到陕北红军、游击队的有关情况和红二十五军已去陕北同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会合等情况,所以在榜罗镇召开会议,中央做出落脚陕北的重要决定。

四、落脚陕北的重要人物研究

王定毅在《确定长征落脚点的功臣》一文中,肯定了贾拓夫在中央红军最终将陕北确定为落脚点中的重要作用。

贾拓夫是陕西神木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随中央红军长征,是中央红军中唯一来自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曾任中共陕西省委秘书长。长征中,他任红军总政治部白军工作部部长。中央红军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时,从报纸上获得陕北革命根据地和陕北红军的消息。为了核实消息的真伪,叶剑英找贾拓夫了解陕北的情况。贾拓夫简要介绍了陕北的情况,并分析了在陕北进行革命的优势。之后,当这一情况汇报给毛泽东后,毛泽东又找来贾拓夫详细询问陕北的情况。贾拓夫将1933年7月陕西省委被破坏之前陕甘游击队、红二十六军的活动及革命斗争等情况作了详细汇报,并建议中央红军到陕北去。随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榜罗镇召开会议,贾拓夫列席会议。之后,他也一直为中央领导提供陕北的政治、经济及军事等情况。

五、地理环境因素是中央红军决策落脚陕北的重要依据之一

朱志清在《地理环境与红军长征落脚陕北》一文中,提出地理环境是中共中央作出落脚陕北这一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西北地区和陕北根据地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及分布结构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对长征落脚点的抉择及陕北革命大本营的建立、巩固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和重要影响。文章详细地从陕北背靠苏联和外蒙的国际地缘政治优势、远离国民党统治区域的腹心地带、绾毂华北和西北的战略支点、富足的自然资源和自给的经济条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严重的自然灾害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央红军落脚陕北的历史必然性。

六、中央红军落脚陕北的意义

近10年来关于中央红军长征落脚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意义,专门论述很少,主要散落在相关的研究文章里。

高永中在《红军长征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一文中,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其历史意义:一是粉碎了国民党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二是为中国革命的重心北移,并构建新的战略布局创造了条件;三是为革命队伍休养生息、整合力量,实现新发展与壮大奠定了基础。该文论述了红军落脚陕北对于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一是坚定理念信念,满怀信心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进行到底;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坚持大局观念,加强团结,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七、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选择与《孙子兵法》的契合

陆嘉蔚在《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选择与〈孙子兵法〉的契合》一文中,对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军事领导人的指挥艺术进行分析,细致分析出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几次选择与演变,以及战场主动权的易手等与《孙子兵法》是高度契合的。

八、落脚点与出发点的辩证关系

邓小平1975年9月1日在同话剧《万水千山》主创人员谈话时曾提出,陕北根据地是落脚点和出发点,“要把长征中的路线斗争写明确;要写陕北根据地是落脚点和出发点”。余伯流在《“陕北根据地是落脚点和出发点”——诠释邓小平关于长征的一个重要判断》一文中指出,陕北是中央红军的落脚点,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向全国胜利推进的大本营和战略基地。

综上所述,近10年来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研究在若干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原来纷繁复杂、杂乱无章的观点越来越趋于一致性,这一历史决策也越来越明了。并且,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泛和全面,丰富了人物研究及地缘政治研究,甚至从军事角度分析了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选择与《孙子兵法》的契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重论轻证,鉴于史料匮乏,对某些问题的研究只能停留在叙述与分析甚至是非推断上,论点难有很强的说服力。我们相信,随着档案和史料的不断发掘利用,专家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研究会越来越深入、清晰和客观。

参考文献:

[1]赵占豪.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考辨[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2).

[2]徐占权,周继强.准备·密电·落脚点——《红军长征文献》编纂札记[J].党的文献,1995(5).

[3]徐占权.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六次选择[J].湘潮,2010(3).

[4]吴晓军,董汉河.十年来红军长征研究综述(上)[J].甘肃社会科学,2006(3).

[5]吴晓军,董汉河.十年来红军长征研究综述(下)[J].甘肃社会科学,2006(4).

[6]丁长清.长征确定落脚陕北新证[N].光明日报,2006-08-07.

[7]刘晶芳,刘振清.近十年来红军长征研究述评[J].党的文献,2005(1).

[8]石仲泉.在哈达铺决策长征落脚点和抵达陕北的两个奠基礼[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5).

[9]石仲泉.哈达铺确定长征落脚点和毛泽东吟长征诗[J].百年潮,2005(10).

[10]王定毅.确定长征落脚点的功臣[N].人民日报,2015-11-24.

[11]朱志清.地理环境与红军长征落脚陕北[J].黑龙江史志,2014(14).

[12]高永中.红军长征落脚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N].甘肃日报,2015-10-10.

[13]陆嘉蔚.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选择与《孙子兵法》的契合[J].兰州学刊,2009(3).

[14]余伯流.“陕北根据地是落脚点和出发点”——诠释邓小平关于长征的一个重要判断[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6(6).

责任编辑/彭月才

猜你喜欢

落脚点述评中央红军
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
室内“跑酷”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理念在工艺流程中的落脚点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
官话连篇(5)
刘志丹与红军长征落脚点
中央红军最早实行供给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