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
2016-09-10蔡治廷
蔡治廷
[摘 要]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部分源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基本理论。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一步深化了意识形态的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深度,不仅在原有的基础上加深了意识形态功能的认识,并由此拓展了这一领域研究的新方向。
[关键词] 阿尔都塞 马克思 意识形态理论 发展 比较
唯物主义历史观随着《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著成而诞生,也由此在历史上出现了意识形态一词[1]。通过研究不难看出,资产阶级的意识反映现实的方式是偏离的,并且不敢披露现实社会的矛盾。之后列宁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相关抽象概念被列宁重新定义,推动和发展了相关学说。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加深认识,拓展了研究新领域。
一、阿尔都塞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以及范围延展
首先,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因其广阔的涉猎而极大延伸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研究范围和维度。虽然马克思在论述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形式时也提到了宗教、艺术、哲学等层面,但马克思并未对其加以深入的剖析,其对于意识形态的思考主要是作为指导人们行为的观念的意识形态,它包含了法律、道德、政治等方面的社会意识形式,表现统治阶级理论体系的意识形态。马克思认为社会整体结构中应该包含这些社会意识形式,目的是强调意识形态拥有阶级斗争的属性,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会为其服务,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原有的统治地位[2]。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不同的是,阿尔都塞更注重意识形态与物质实体间关系的思考,阿尔都塞将其具体化为不同社会领域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他认为国家机器具有强制性和唯一性,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意识形态体系会呈现出多样性趋势,而这不同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则又统一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下[3]。后世的马克思主义者受到该思想的启发,因此他们的研究范围不仅仅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更包括了经济、文学、艺术等方面。另外,该研究的内容还被迁移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身份政治等问题的研究中。
其次,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还扩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中关于意识形态存在的时空范围。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观念中,意识形态会随着阶级的灭亡而自然消亡[4]。在原有的统治阶级社会体系中,统治阶级会通过国家机器意识形态将其所享受之权力“合法化”,即将这些权力美化成社会成员所需所享,这就导致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出虚假性和阶级属性。当统治阶级消亡以后,这类被美化的特殊权力便不复存在,特殊利益冒充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现象也就随之消失了。因此,意识形态往往受到思想家们斥责,认为它是阶级社会的特制品。而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应被视为历史进程的必然产物,不仅仅局限于资本主义社会。在不同情况下,不同对象的想象关系都通过意识形态展现出来,而这种关系保持着一种长久稳定的状态,同时也说明社会整体包含着意识形态。所以说,意识形态是存在于整个社会整体中,无论是什么样的阶级社会,它都会作为社会结构整体的元素而存在[5]。
此外,阿尔都塞还将意识形态研究的范围扩展到了无意识领域。在以往相关研究中,并未涉及意识形态的意识与无意识领域。在马克思的观点中,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抽象的高度自觉。所以说,在以往的统治过程中,主要是调控意识形态,并使其逐渐变成相符合的阶级意识,最终有利于阶级统治。但在意识领域并不具有主动性。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的调控作用是统治阶级控制能力的一种客观体现。而阿尔都塞恰恰相反,认为调控作用是意识形态本身所具有的功能[6]。在阿尔都塞看来,作为一种表象体系,意识形态本身依旧能够在其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意识体系。之所以受到大众的忽视,是因为它是以无意识的方式对主体来施加影响。“即使意识形态以一种严谨成熟的形式出现,依旧是无意识的。表象体系在大多数情况下和‘意识’毫无关系;它们在多数情况下是形象,但是有时是概念。”阿尔都塞强调,无意识并非是个体自愿的,即人们自然地受此影响。在当前社会中,意识形态已经不仅仅通过观念的方式影响着人们,而且更多时候它往往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们产生影响。阿尔都塞的这一观点将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暴露在人们的批判视线之下,在一定程度上对意识形态后续领域的批判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阿尔都塞把意识形态作为国家机器功能的维度深化
在对于意识形态的认知方面,马克思和阿尔都塞都认识到了意识形态对于人类社会的功能,但是,在此基础上后者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延伸。马克思在揭露意识形态的特征时,认为意识形态对于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虚假性。但与之不同的是,后者更多地强调了意识形态发挥的抽象的国家机器的功能。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统治中,意识形态更多地充当了阶级统治的“维护意识”,这就说明统治阶级要把不同的外在体现形式通过思想的方式传递给社会个体,并作为其支撑自身利益的理论基础。阿尔都塞也曾指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要施加自我影响,即赋予自身法律伦理意识,同时对自由劳动施以一定的外来压力,最终才能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在阶级统治中,意识形态充分发挥着维护阶级统治的功能,它不仅仅是统治阶级利益观的体现,更需要体现出来的是统治阶级对于自身存在的自我肯定。统治阶级若想要持久地维护其自身利益,通过维系意识和信念的途径保证其核心利益,就必须通过意识形态这一工具来掩饰其核心目的,并将自身的局部利益装扮成社会成员的普遍利益。因此,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原有社会的维护意识,来源于特殊的社会实践,以及人们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到的现实感受。由此可以得知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实践的思想具有的存在内涵及独特的社会特性。而阿尔都塞则更加重视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7]。日常导向性功能并没有理论上的科学严谨性,但是其对于人们的生活却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用来等价衡量前者是不行的。它对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个体行为起到的导向性功能,仍需要我们去挖掘和思考。在现实中并没有绝对的真理和科学,任何科学理论都是相对的,富有时代特色的。
在现代社会中以意识形态为主的国家机器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阿尔都塞的理论阐明了国家机器的作用及其必要性,使我们明确上层建筑依靠的是意识形态来对经济基础进行调控和运作,更进一步向外界展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抽象本质及核心利益,客观上推动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发展。
三、结语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部分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他从其特殊的时代及位置与不同角度,站在保卫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完善和补充。阿尔都塞提出的“意识形态把个体转换为主体”思想,深刻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统治的秘密。他牢牢把握好结构主义角度,揭示抽象意识对思维的塑造功能和人在相应环境下的自觉生存,深化了对意识形态本质的理解,使人对原有的认知达到新层次。另外,他对于论证抽象意识体系的科学性也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阿尔都塞以不同的科学的对立角度为基点,认为在原有理论中最重要的原则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理论逻辑上以“物质生产方式”代替了“人的本质”,把某一时间段的社会结构定义为多重实践共存,既反对原有的人本主义,也反对单纯的经济决定论,从而论证了抽象意识体系的科学性。但马克思关于人的能动性的论述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被忽略了,这使他只看到了抽象意识体系对人的塑造,而没有重视其改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阿尔都塞.读《资本论》[M].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丁立群.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一种文化哲学阐释[J].哲学动态,2003(3).
[5]张秀琴.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6]王宇秋.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3.
[7]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责任编辑/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