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气有余便是火”在淋证诊治中的运用

2016-09-10李凯焦安钦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10期
关键词:病因病机

李凯 焦安钦

摘要:淋证的发病因素主要为湿热,日久可见瘀、虚互结,病位在肾与膀胱,久则累及肝脾。结合“气有余便是火”理论可阐明其病机为有余之气郁滞膀胱而化火生热,热与湿相搏结,致膀胱气化失司。从而临证用药时,需在辨清标本虚实基础上注重条畅气机,病发初期以标实为主当清热利湿通淋,病程日久本虚为主则应注重补肾健脾兼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治疗过程中酌加调气之品。

关键词:淋证;气有余便是火;病因病机

中图分类号:R256.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0-0093-02

淋证之名,始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称本病为“淋”、“淋閟”,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将本病分为气、热、石、膏、劳五淋,是一种以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为突出临床表现的疾病,发病人群多以中老年女性为主[1]。其大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某些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尿道综合征、肾结石等[2]。目前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是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以足量足疗程抗感染,其短期效果显著但易反复。传统医学对该病的治疗则具有其独到的优势,临床随诊发现“气有余便是火”理论对该病的诊治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究。

1“气有余便是火”渊源

“气有余便是火”语出元·朱丹溪《格致余论》,所谓“气有余”,指因阳气偏盛导致的各种火证;或因阴液不足,阴虚阳亢,机体表现出阴虚火旺之证;或因脏腑功能失调,致气郁化火[3]。后世有医家认为阳气易亏不易盈,故多从阴液不足使阳气偏盛,导致阴虚阳亢、气郁化火理解。对它的理解,笔者认为应从气滞、化火、阴虚3个层次分析。《素问》指出:“百病皆生于气也”,气机郁滞是火象产生的基础,此处“气”应理解为邪气或失常之气,正气不足抵御外邪,六淫邪气内侵化生火热,或失常之气无法正常循经运行,溢出脉道易郁而化热,郁于膀胱则现尿频、尿热、尿急等火旺之象,火性炎热易耗气伤阴,日久耗伤阴津,出现烦热、失眠盗汗、口干舌燥、舌红少苔等临床表现,因此临床治疗该病常在清热养阴时兼以条畅气机。

2淋证与“气有余”

《金匮要略》中将淋证的病机归结为“热在下焦”,明确指出其病理因素为湿热,病位在下焦。本病初期多为实证,因外阴不洁,秽浊之邪由尿道侵入机体[1],阻滞气机运行,气有余化火生热,热与湿相搏结于膀胱,致其气化失司,出现小便赤热、烦渴、溲时灼痛、腰痛等热淋表现;气机雍滞不通,日久积热化火,迫血妄行,下注膀胱,灼伤脉络则溺血而痛,则发为血淋,热淋、血淋多因有余之气郁滞化火,湿热搏结于膀胱而致病;肝疏泄功能失常,气机升降出入失调,易致气郁化火下注膀胱,出现小腹胀满疼痛或小腹坠胀为主要表现,病发为气淋;若因失治误治而迁延不愈,易致脾肾亏虚、气阴两虚,湿、热、瘀互结,熏蒸阴津炼液为石,发为石淋;火热煎灼阴津日久,肾络失养而固涩失常,精微不循常道运行,溢出脉外则发为膏淋,甚则发为劳淋,遇劳即发。

3从“气有余”论治

据其病因病机,临证用药时,需辨清标本虚实,病发初期以标实为主当清热利湿通淋并注重调畅气机,病程日久以本虚为主则当以补肾健脾兼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为原则。标实(小便频数伴赤热、烦渴、溲时灼痛、腰痛)为主常用药物:金钱草、瞿麦、扁蓄、车前子、滑石、芦根,尿痛明显者选加炮山甲、皂角刺、琥珀粉、泽兰、益母草等活血化瘀之品或酌取内关、关元、委阳、然谷配合针灸治疗;小腹胀痛者,选加沉香、乌药、荔枝核、橘核、小茴香等理气止痛之药;两胁胀痛者选加柴胡、川楝子、生麦芽、瓜蒌等以理气开胸;肝火亢盛可酌加龙胆草、山栀、丹皮或取行间穴以增强清肝泻火之功,心火旺酌加莲子心、通草、淡竹叶、连翘以清心养阴;肉眼血尿或尿中潜血者选加大小蓟、生地黄、藕节等凉血止血之品或配合取穴血海、三阴交、委中以辅助治疗,治疗过程中酌加川芎、砂仁、桔梗、枳壳等条畅气机之药,则取效更捷。本虚(小便无力伴浑浊、腰膝酸软、遇劳即发)为主常用药物:川怀牛膝、肉苁蓉、菟丝子、巴戟天、杜仲、山萸肉,若因气虚下陷出现小腹坠胀,尿频无力,少气懒言等病症,可酌加黄芪、党参、白术、升麻等益气升举之药;若腰膝酸软、舌红少苔可酌加生地黄、桑葚子、女贞子、龟板等滋养肾阴之品;若阴虚日久及阳,可酌加巴戟天、肉桂、仙灵脾等补火助阳之物,也可配以补法取穴膀胱俞、太溪、阴陵泉、足三里配合艾灸百会、气海、肾俞等穴治疗以增强疗效。

4验案

患者魏某,女,30岁,2016年1月20日初诊于山东省中医院肾内科门诊,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自服三金片、左旋氧氟沙星治疗后效不佳,遂来诊。现症见:尿频、尿急、尿热,偶有尿痛,腰痛乏力,小腹胀痛,口干,纳可,眠差易醒,小便色黄,大便日1次,黏腻不爽,舌暗红舌根苔黄腻,舌下脉络曲张紫暗,脉滑。本病当属热淋,证属湿热下注,瘀血阻络,治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为主,处方:金钱草30 g,瞿麦15 g,扁蓄15 g,淡竹叶6 g,栀子9 g,车前子30 g(包),苍术12 g,黄柏12 g,川牛膝30 g,炮山甲粉3 g(冲),泽兰30 g,枳壳9 g,川芎9 g,沉香3 g(冲)。7付,水煎服,日1剂。嘱服药期间清淡饮食,规律作息。

2016年1月27日二诊,诸症好转,仍小腹隐痛,腰稍痛,纳眠可,大便日1次,舌红苔黄,舌下脉络曲张紫暗程度稍减,脉滑。上方去栀子、车前子,改苍术6 g,黄柏6 g,加苦参15 g,薏苡仁30 g,14付,水煎服,日1剂。未再复诊。(病例来源于山东省中医院肾内科门诊)

按:该患者因外邪入侵机体,致气机运行不畅化火生热,热与湿相搏结于膀胱而病发,当先祛邪以治其标。方中金钱草、萹蓄、瞿麦、车前子利尿通淋以泄热;患者平素眠可,此因心经火旺,故眠差易醒,加栀子、淡竹叶清心除烦则眠自安;舌下脉络曲张紫暗多提示体内瘀血,常用炮山甲粉、泽兰入肝经以活血通络,足厥阴肝经“环阴器,抵小腹”,《本草纲目》云“穿山甲入厥阴、阳明经”,故其对肝经血瘀治疗效果显著;苍术、黄柏、川牛膝合为三妙散,祛下焦湿热辅以补肾强腰,使补而不滞;枳壳、川芎、沉香调畅气机、行气止痛,全方共奏清热利湿、活血理气之功。

5小结

现代人因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的改变,工作压力、情志因素的影响,易致膀胱气机疏泄不利,化火伤阴,发为淋证。除了药物治疗,还必须注意调理脾胃功能,嘱患者平素清淡饮食,避免辛辣、油腻之物,条畅情志并适度做有氧运动,可有效辅助该病的恢复。另应遵循早发现、早治疗、足疗程原则[4],避免拖延日久,使病迁延难愈。参考文献:

[1]方药中.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76-285.

[2]李敏,王静.淋证溯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04:12-13.

[3]邓克刚.“气有余,便是火”的临床见症与治疗点滴体会[J].新疆中医药,1985,03:20-21.

[4]孙鲁英.复发性尿路感染的预防[J].家庭中医药,2014,10:44-46.

猜你喜欢

病因病机
经筋理论对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指导意义
中西医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傅金英教授治疗脾虚湿热型带下病经验
谭波诊治脑中风恢复期验案2则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诊疗的对策分析
浅谈黄帝内经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