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村弱势群体的健身现状与教育研究
2016-08-22李猛
李 猛
河南省农村弱势群体的健身现状与教育研究
李猛
摘要:河南省是农村弱势群体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农村弱势群体大多生活困难,健身现状不容乐观,本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河南省农村弱势群体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调查对象等的身体现状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存在着学历不高、健身认识薄弱、特别是健身教育匮乏的情况,根据这些情况找出相对应的教育方法供有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农村弱势群体;健身现状;教育研究
1.前言
河南省是农村弱势群体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农村弱势群体大多生活困难,健身现状不容乐观,只有高度关心弱势群体,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才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不断进步,和谐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以农村留守弱势农民工、农村贫困者、农村弱势老人、农村长期患病者、农村弱势残疾人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的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并且是每一类人中相对更加弱势的人群。
2.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访谈、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农村弱势群体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根据2010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截止2009年底,河南省共有行政村47346个,以此为抽样框,从中随机抽取了800个行政村,然后从随机抽中的800个行政村中选取民工、农村贫困者、老人、农村长期患病者、残疾人中的5个人作为被调查者。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河南省农村弱势群体进行问卷调查。
根据研究需要,在参照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请教一些专家后,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包括弱势群体一般性问卷和农民工、老人、贫困者、残疾人、长期患病者特殊问卷),并对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弱势群体一般性问卷发放4000份,农民工、老人、贫困者、残疾人、长期患病者特殊问卷共4000份。共回收问卷7158份问卷,回收率为89.48%,其中有效问卷6440份,问卷有效率为89.97%,符合统计学要求。
3.结果与分析
3.1河南省农村弱势群体的基本情况
在调查的河南省农村弱势群体中,女性约1738人,占总人数的54.0%,18~35岁的弱势群体人数约占总人数的46.0%,其次是36~45岁的弱势群体人数约占总人数的25.9%。
调查人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月收入等分别见表1-表3
图1 被调查人群的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状况(n=3220)
3.2河南省农村弱势群体体育行为现状与分析
3.2.1被调查的河南省农村弱势群体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数与时间
图2 被调查的河南省农村弱势群体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数与时间情况
根据卢元镇先生的《体育社会学》中对体育人口标准的划定,即以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30min且每次活动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强度作为衡量标准和《我国不同职业人群的体育现状》的资料作为对照,本文调查的河南省弱势群体符合体育人口标准的比例仅为4.9%,远远低于2007年全国体育人口的调查数据28.2%[1]。
3.2.2不同年龄的调查对象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数与时间
从表1可以看出,在不同年龄河南省弱势群体中,60岁以上的老人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以上的人数比例为9.50%,60岁以上的老人活动时间为30分钟以上的人数比例为13.5%,36~45岁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以上的人数比例最高为8.3%,活动时间为30分钟以上在36~45岁中的人数比例为19.7%,46~60岁的弱势群体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以上的人数比例是12.2%,高于18~35岁的弱势人群的人数比例11.5%。从数据分析看出18~35岁的弱势群体和46~60岁的弱势群体容易达到我国体育人口标准。
各年龄段达到体育人口标准的人口分布比例与我国体育人口“两头热,中间冷”的年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可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身体机能逐渐衰弱,加上照顾小孩等家务事繁多,造成参加运动的和不参加运动人两级分化。36~45岁的中年人则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较大很少时间有运动有关。
3.2.3不同文化程度的调查对象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数与时间
表1 不同年龄的调查对象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数与时间情况
表2 不同文化程度的调查对象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频数与时间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在参与全民健身的河南省农村弱势群体中,每次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是大专及以上的学历人群的比例最高为33.1%。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弱势人群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最大,达到69.5%,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在3次以上的人数比例最小,仅为7.1%。因此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弱势人群是健身宣传的重点。
3.2.4河南省农村弱势群体参与的健身项目和拥有体育健身器材的报刊图书情况
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农村弱势群体中,参与的健身项目情况是:参与散步、慢跑、爬山等的占40.2%,其次是广场舞、健美操等形体练习占22.6%,从以上调查情况可见,农村弱势群体参与全民健身的项目,大多是不受场地限制且技术条件要求不高的项目,健身内容比较单调,民族传统项目可能因其动作技术的复杂性以及缺乏必要的健身指导而不受青睐[2]。
图3 河南省农村弱势群体参与的健身项目情况(n=3220)
从以上场地设施状况、社区或街道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以及体育健身指导和宣传的状况来看,弱势群体参与全民健身的外部条件不容乐观。
从表3可知:河南农村弱势群体目前没有体育健身器材方面报刊图书的比例占到70.3%,有一份和两份以上的有29.6%,说明弱势群体的健身知识来源渠道较少,体育健身器材的报刊图书消费能力较低。
表3 河南省农村弱势群体拥有体育健身器材方面报刊图书的情况
4.河南省弱势群体健身需要加强教育
4.1弱势群体参与全民健身的影响因素
表4 河南农村弱势群体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情况
图4 弱势群体感觉最能促进参与体育活动的措施(n=3220)
从表4中可以看出,首先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医疗保障的人数占总数的57.9%,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数的27.0%,认为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饮食结构的人数占总数的14.8%。河南省弱势群体认为,医疗保健最重要,锻炼和饮食结构占其次。其实虽然三者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但是相对健康的人群而言,饮食结构和体育锻炼是首先注意的问题,把这两项做好了就会减少患病的机率,因此,不能等到患病了才去治疗,中医有句话叫做“不治已病治未病”。因此要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4.2弱势群体感觉最能促进参与体育活动的措施
首先是单位或居住村庄能免费提供较充足的健身器材和场所,其次是进行健康教育(如给您介绍体育健身的基本知识和保健常识、进行心理指导等),再者是所在单位或居住村庄经常开展体育活动。也就是说首先有硬件的设备和软件的健身知识指导才是最重要的。说明弱势群体需要的是健身知识的教育。
4.3河南农村应加强组织体育活动和各种健身培训的教育
体育健身指导和宣传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健身意识、健身技术技能的形成和健身知识的掌握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农村弱势群体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养成。
表5 河南农村是否组织体育活动的教育
从表5可知,河南省农村完全没有组织体育活动或各种健身培训的人数占总数的26.0%,河南省农村完全很少有组织体育活动或各种健身培训的人数占总数的35.8%,回答非常多和经常有组织体育活动或各种健身培训的一共人数占总数的10.9%,说明村庄或街道应该加强组织体育活动或各种健身培训。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本文调查的河南省弱势群体符合体育人口标准的比例远远低于全国体育人口。在参与全民健身的河南省农村弱势群体中,长期患病者和贫困者是健身的重点宣传教育的人群。
5.1.2参与全民健身的河南省农村弱势群体中,学历高的弱势群体比较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弱势人群体育人口最少,说明学校教育对促进健身有重要的作用。
5.1.3农村弱势群体参与全民健身缺乏专门的指导人员、咨询机构、专门的书籍也是影响他们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因素。在健身指导方面也不太令人满意。这些外部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弱势群体参与全民健身的动机。
5.1.4河南省弱势群体中大多数人认为医疗保健比健身更重要,这种健身理念需要改变。
5.2建议
5.2.1加大全民健身的宣传教育力度,培养和激发他们参与全民健身的动机,使他们喜欢上健身活动,进而养成健身的习惯,成为体育人口。
5.2.218~35岁的人群易于接受新事物,60岁以上的老人更加渴望健康,他们的知识比较老旧,46~60岁的调查对象目前的身体状况比较差和非常差的比例最大。这三类人群是加强教育的重点。
5.2.3强化学校教育,使人们在学校教育中更多的受益,同时也应该加强学校教育以外的健身知识的普及宣传教育。
5.2.4增加专门的指导人员、咨询机构、专门的书籍,提高在教育方面的软实力,培养一批能够给予不同残疾类型残疾人科学健身指导的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
5.2.5国家应在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公益金的分配上,应向弱势群体有一定的倾斜。还应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资助弱势群体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保障和促进弱势群体全民健身活动的顺利开展。
5.2.6因此要加大对《残疾人权益保护法》和《体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为弱势群体参与全民健身构筑良好的法制环境,促进残疾人的全民健身的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姚利.我国体育人口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8(3)144-145.
[2]肖焕禹中国与经济发达国家体育人口的比较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3)7~12.
[3]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轨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河南省体育局课题(项目编号:2013043)。
作者简介:李猛(1976-),男,汉族,河南周口人,研究方向:体育史,讲师,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