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谨”“家”二字的释义考证
2016-08-15张欢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张欢[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论语》中“谨”“家”二字的释义考证
⊙张欢[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通过比较阅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钱穆的《论语新解》和王滋源的《论语新译评述》,发现三家在个别词义的注释方面存在些许不同。本文通过考证《辞源》等工具书,及前人留下的资料,分析在《论语》中“谨“和”家“二字该取何种解释为佳。
《论语》 谨 家 释义
《论语》作为我国的传统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学者留下了不少关于其注释的经典作品,如朱熹的《论语集注》等,现代也出现了不少关于《论语》的注释本,目前关于《论语》注释比较权威的著作是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通过比较阅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钱穆的《论语新解》和王滋源的《论语新译评述》,发现三家在个别词义的注释方面存在些许不同。《论语》中共出现“谨”字三次,分别出现在《学而》篇、《乡党》篇、《尧曰》篇。关于“谨”各工具书中有如下的解释:《说文解字》:“谨,慎也。从言,堇声。”《汉语大字典》:“谨:慎重;小心。如:谨小慎微;奉命唯谨。”《汉语大词典》:“谨信:恭谨诚信,语本《论语·学而》:谨而信,泛爱众。邢昊疏:言恭谨而诚信也。”《论语》中“家”字共出现六次,其中包括《八佾》篇“三家者以《雍》彻”、《公冶长》篇“百乘之家”、《季氏》篇“有国有家者”、《阳货》篇“恶利口之覆邦家者”等。在这些篇目中“家”字的解释基本都是“卿大夫之家”,关于“家”字的解释争议较大的是《论语·颜渊》篇“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一、《论语·学而》篇: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关于“谨”字的注释,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将“谨”解释为“寡言”,钱穆的《论语新解》解释为:“谨:慎也。”王滋源的《论语新译评述》解释为:“慎重、小心,也可理解为寡言。”那么“谨”到底该取哪一个意思呢?是“慎重小心”,还是“寡言”,有待进一步考证。《论语集注》:“谨者,行之有常也。信者,言之有实也。”在这里“谨”指行为上的谨慎,即,慎也。《十三经注疏》《孝经》云:“谨而信者,理兼出入,言恭谨而诚信也。”康有为《论语注》关于“谨而信”的解释:“谨者,行之有格也。信者,言出至诚也。”杨树达《论语疏证》:“谨:谨谓寡言也。信谓其言诚实可信也。寡言而不信,虽寡亦无当矣。夫人不言,谨也;言必有中,信也。轻诺扬言,皆不谨也。”①
综合考证个人认为,“谨”字在《论语·学而》篇,更应解释为“寡言”。“谨”本意为“慎重,小心”,应理解为各方面,其中包括寡言和寡行。《学而》篇“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在这句话中,“入则孝,出则悌”,均指行为上的孝悌,由于前面已经反复阐述了行为上的要求,后面从逻辑上来说,更应该是从语言方面提出的要求,所以当寡言讲,语言恭谨而诚信。故从杨注,钱氏注不够确切,杨注更为准确。
二、《论语·乡党》篇: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杨伯峻《论语译注》翻译为“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非常恭顺,好像不能说话的样子。他在宗庙里、朝廷上,有话便明白流畅地说出,只是说得很少”。钱穆的《论语新解》翻译成“孔子在乡里间,其貌温恭谦逊,好像不能说话一般。他在宗庙朝廷时,说话极明白,不含糊,只是极谨敕”。将“唯谨尔”解释为“宗庙朝廷,大礼大政所在,有所言,不可不明而辩,惟当谨敬而已”。王滋源《论语新译评述》解释为“他在宗庙里,朝廷上,有话便侃侃而谈,说个明白,只是态度很谨慎。‘便便’——便(pián),旧读骈。郑注,便,辩也,意思是能说会道,把话说明白”。在这里的“谨”字产生了不同的解释,杨注认为“谨”字是说话少的意思,钱注和王注解释为谨慎之意,那么在这句话中“谨”到底该取说话少之意还是谨慎之意呢?朱熹《论语集注》:“朝廷,政事之所出,言不可以不明辨,故必祥问而极言之,但谨而不放尔。以视人之骄于乡里而讷于朝廷,何相反也。此记孔子在乡党、宗庙、朝廷言貌之不同。”在这里朱熹将“唯谨尔”解释为“但谨而不放尔”,那么“不放”即为“很少说”的意思,所以朱熹将“谨”理解为“恭谨”。康有为的《论语注》取的是同样的解释。要探究谨字的具体解释,有必要结合语言环境,考证“便便言”意思。《说文解字》对“便”字的解释:“安也,人有不便更之,从人更。”《辞源》解释“便言”:“巧于言辞。”便便:“形容善于辞令。”《十三经注疏》郑曰:“便便,辩也。虽辩而谨敬。”综合考证个人认为“谨”字在《论语·乡党》篇,当取“谨敬,恭谨”的意思。因为“便便言”即为巧于言辞、善于辞令,意指能说,所以“谨”字在这里解释为“谨敬”更为妥当,如果解释为说得很少,就和前面的“便便言”自相矛盾。另外孔子讲学而忧则仕,所以在宗庙朝廷一定是巧于言辞,积极献言献策的,而且孔子讲究礼仪,所以语言必当恭谨。
三、《论语·尧曰》篇: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
杨伯峻《论语译注》翻译为“检验并审定度量衡”,将“谨”解释为“检验”。钱穆的《论语新解》翻译成“谨慎权量,审查法度”,将“谨”解释为“谨慎”。王滋源的《论语新译评述》翻译成“管理好度量衡,审定法律制度”,将“谨”翻译成“管理”。那么“谨”字在《尧曰》篇中解释为“检验,谨慎,管理”。哪一个更合适呢?三家对于“谨”字产生不同解释的原因,是对“权量”“法度”两个词语的理解不同,杨注将“权量”“法度”两个词语直接概括为“度量衡”。钱注将“权量”“法度”作为两个词语,但没有做出解释。王注将“权量”解释为“度量衡”,将“法度”解释为“法律制度”。所以考察“谨”字的意思,首先要重点考证“权量”和“法度”的意思。那么朱熹《论语集注》:“权,称锤也。量,斗斛也。法度,礼乐制度皆是也。”杨树达《论语疏证》:“《汉书·律历志》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康有为《论语注》:“权所以称轻重,朱、两、斤、钧、石为五权。量所以量多少,龠、合、升、斗、斛为五量。四方各异,必宜谨,即同律度量衡之义。”②
综合考证个人认为《尧曰》篇中的“谨”字当取“统一、管理”的意思。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权量”和“法度”是两个词语,不能直接概括为度量衡,所以杨注不够准确,那么在古代既然“朱、两、斤、钧、石为五权,龠、合、升、斗、斛为五量”,所以权量应该为度量衡,谨权量当解释为统一度量衡或者管理度量衡,所以“谨”字当解释为“统一”或“管理”更为准确,王注更为恰当。
四、《论语·颜渊》篇: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将这句话翻译为“在工作岗位上不对工作有怨恨,就是不在工作岗位上也没有怨恨”,这里面把“在家”理解为“不在工作岗位上”就是指“家里”。钱穆的《论语新解》:“在家谓仕卿大夫”意思是“家”指卿大夫之家。王滋源的《论语新译评述》解释为“在邦、在家——刘宝楠《论语正义》说‘在邦谓仕与诸侯之邦,在家谓仕与卿大夫之家也’,今从之”。王注和钱注都是指卿大夫之家。
关于“家”的解释,《十三经注疏》正义曰:“‘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者,言既敬且恕,若在邦为诸侯必无人怨,在家为卿大夫亦无怨也。”《辞源》:“家臣:春秋列国倾大夫的臣属。职务有宰,司徒,司马等。家臣不世袭,由卿大夫任免。”《汉语大词典》:“卿大夫或卿大夫的采地食邑。”《论语集注》:“三家,鲁大夫孟孙,叔孙,季孙之家也。”关于“邦”的解释,《说文解字》:“邦:从邑,丰声。”《汉语大字典》:“邦:古代诸侯封国的称呼。《书·饶典》:协和万邦。《诗·大雅·皇矣》:王此大邦。”《汉语大词典》:“邦家:国家。《诗·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郑玄笺:人君既得贤者,置之于位,又尊敬以礼乐,乐则能为国家之本。”康有为《论语注》关于“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的解释:“修己以敬,与人以恕,更以内外无怨验其敬恕之效否。”③邦家一词连用时一般是并列关系,并不是对立关系,而且“邦”字并没有在工作岗位上的解释,一般指诸侯之邦。
综合考证个人认为,将“家”解释为“卿大夫之家”更为恰当,如果按杨氏的翻译,“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工作岗位上不对工作有怨恨,就是不在工作岗位上也没有怨恨。这句换应变为相反的强调句“在邦无怨,在家亦无怨”。原文说的是“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本意应是并列关系。邦既然是指诸侯之邦,家既应指对应的卿大夫之家,所以《颜渊》“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家字的解释,应从《论语正义》的解释,钱注和王注比较准确,杨注不够确切。
《论语》作为我国的儒家经典,虽然历代不乏关于《论语》注释的作品,但是在某些字词的注释上未免有很多不当之处,通过认真推敲、查阅资料,有些字词的解释可以更符合《论语》的实际内容,所以关于《论语》的注释仍有很多疑问之处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研究。
①杨树达:《论语疏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②③康有为:《论语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00页,第177页。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上海:中华书局,2006.
[2]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3]王滋源.论语新译评述[M].吉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张欢,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编辑:魏思思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