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空间理论引导下的国内文学批评“空间转向”

2016-08-15植耀莹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511400

名作欣赏 2016年30期
关键词:文学批评文学文本

⊙植耀莹[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 511400]

西方空间理论引导下的国内文学批评“空间转向”

⊙植耀莹[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 511400]

受西方空间理论的影响,国内文学批评在21世纪初迎来了“空间转向”。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学批评在西方空间理论的引导下,进行“空间转向”的过程。从2000年初开始把空间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引入文学研究领域,到后来深入空间理论与文本的结合,研究文学空间理论的建构,国内空间批评研究的内容、范围和意义不断得到深化和拓展。本文通过对2000年至2010年国内文学批评“空间转向”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理清国内文学批评“空间转向”的发展脉络,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国内文学批评 空间转向 发展脉络 文学空间

一、引言

当代空间理论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兴起,突破了西方哲学重视时间而忽略空间的传统,引领新思潮,形成了西方学术20世纪后期的“空间转向”。西方空间理论在90年代被引入中国后,也为国内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的新视角。文学批评作为相关领域之一,在空间理论的启发下也迎来了新的发展。以2000年为起点,直至现在的十五年间,中国文学批评的空间性研究渐渐推进,并在最近五年里成为了研究热点。以中国知网的人文与社科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的数据为准,2000年至2010年这十年间,主题是空间理论并包含文学的相关文献仅有44篇,然而从2010年到2015年五年间,谈论空间理论和文学两者的文献有107篇。由此可见,国内的空间批评在最近五年备受青睐;而2000年至2010年这十年间,则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批评在空间理论的引导下,逐步进行“空间转向”的过程。与对西方“空间转向”的关注强度相比,国内学者对国内文学研究本身的“空间转向”的发展过程和脉络关注得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主要探讨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在西方空间理论引导下的国内文学批评“空间转向”的状况。

二、国内文学批评“空间转向”的开启

2000年以来,受西方空间理论的影响,国内学者开始意识到重时间轻空间的文学研究的局限,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文学的空间性研究上来。2001年张世君教授在《中国古典小说评点空间叙事理论探微》一文中以空间为出发点,梳理中国古典小说空间叙事的概念和理论。2003年,龙迪勇先生在江西社会科学报发表的《论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一文中,也从空间的视角分析小说叙事的文本,探讨小说的空间叙事。其实以张世君和龙迪勇两位教授的研究为代表,早年国内就小说空间叙事方面的研究颇为深入,他们对空间理论的关注为国内文学批评在现代西方空间理论引导下的“空间转向”埋下了伏笔。

2004年8月陆扬在《外国文学研究》发表《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探讨爱德华·索雅的第三空间、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与文学空间的关系。他认为“文学与空间理论的关系不复是先者再现后者,文学自身不可能置身局外,指点江山,反之文本必然投身于空间之中,本身成为多元开放的空间经验的一个有机部分”。这其实是作者对国内文学研究“空间转向”趋势的洞察。次年,郭元波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发表了《从<一间自己的屋子>解读伍尔芙同时代女作家的社会空间》一文,尝试了从空间的角度解读伍尔芙《一间自己的屋子》的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虽然作者的文本分析还缺少空间理论的支撑,但这也是利用空间理论重新解读女性文学作品的创新之举,为国内的空间批评树立范例。

21世纪最初几年对文学的空间性研究开启了空间批评的研究新范式。之后,国内学界研究就形成了一股文学批评“空间转向”的浪潮,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探讨西方空间理论对文学研究的启发和引导意义;另一方面是研究文学空间理论的建构,和空间理论与后殖民、女性文学等各类文本的结合。

三、西方空间理论对国内文学批评“空间转向”的引导

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刘进在其论文《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中通过思考韦格纳、列斐伏尔、詹姆逊等人对空间问题的论述,清晰地指出,当代西方空间理论对文学领域的影响最根本地体现在文学与文学之外的世界的关系、文学文本空间及阐释、文学对现实的批判力量的呈现方式等这些最基本的文学观念发生了有别于传统的变化。同年,侯斌英的博士论文《空间问题与文化批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与文化批评》深入探讨了空间理论凸显的权力、身体,以及全球化三个问题对文化研究的引导意义。这为空间批评与女性主义文学、后殖民主义文学的结合提供了依据,拓宽了空间批评的范围。2009年,黄继刚的博士论文《爱德华·索亚的空间文化理论研究》探讨了爱德华“第三空间”理论与边缘、文化身份、女性地理的联系。根据黄博士的分析,从索雅的空间视角切入文学批评领域,可以为边缘文化、后殖民批评、女性主义地理批评、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史等问题的研究提供新视野,可见空间批评的意义之深远。

四、空间理论与文本的结合:文本空间批评理论的构建

当然,除了挖掘空间理论对文学研究的意义,也有不少深入到文本空间批评理论构建的研究。2007年4月江正云在《文学评论》发表了《论文学空间及其消费形态》,从文学消费形态的角度把文学空间建构为文本文学空间、影像文学空间、物象文学空间三种。次年,张鹏在《从“生活空间”到“文学空间”——“空间理论”作为文学批评方法》中则结合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从“文学空间”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的角度,把文学空间大体上分为“意象型”“幻象型”和“意境型”三种模式。随着对空间批评研究的深入,刘进在2007年又发表了《论空间批评》,从文学空间来源的角度,提出文学空间的多元性和文本空间的异质性。空间批评突出文学对现实空间的参与性、并置性,强调凸现文学多重阐释中的批判功能。无独有偶,同年,《世界文学评论》也发表了文章《当代空间批评评析》,作者吴庆军也指出,后现代文学空间的异质性和碎片化特征为文学空间解读提供了直接的方法论指导。随着文本空间批评理论研究的系统化,空间理论与文本细读的研究也趋于成熟。吴庆军教授在之后的《空间批评下的乔伊斯小说解读》一文中,以西方现代空间理论为基础,建构了“景观空间、社会空间和个体空间”三大空间来解读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其理论与文本的结合更加紧密。2008年《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收录了徐颖果《空间批评:美国族裔文学阐释的新视角——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短篇小说评析》一文。作者从空间批评的视角,分析了美国华裔重要作家赵健秀的短篇小说《铁路标准时间》。论文引发了学者的思考:空间批评在审视当代文学和批评中的重要主题,如阶级、种族、性别、身份等问题时,是如何起作用的?对空间的关注会给身份形成的过程带来怎样的影响?文学和文化文本如何帮助我们想象出新的空间?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影响着以后文学研究的风向。

综上所述,至2010年为止,国内的文学批评在“空间转向”方向下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从空间批评的范式的开启,到后来逐渐深入研究文学空间理论的建构,并把空间理论与后殖民、女性文学等各类文本具体结合,关注空间理论凸显的权力、身体、性别、种族等等重要主题,国内空间批评研究的内容、范围和意义不断得到深化和拓展。国内文学批评在这十年的“空间转向”的研究成果成为最近几年的空间批评蓬勃发展的根基。2010年之后,在前十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西方空间转向、空间和文化批评的关系、构建文学空间理论、空间理论分析文学文本的空间等问题展开讨论的文章更是层出不穷。

作者:植耀莹,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1]张世君.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空间叙事理论探微[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17-21.

[2]龙迪勇.论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J].江西社会科学,2003(10):15-22.

[3]陆扬.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J].外国文学研究,2004(4):31-37.

[4]郭元波.从《一间自己的屋子》解读伍尔芙同时代女作家的社会空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3):103-105.

[5]刘进.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J].文艺理论研究,2007(6):19-25.

[6]侯斌英.空间问题与文化批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与文化批评[D].四川大学,2007.

[7]黄继刚.爱德华·索亚的空间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

[8]江正云.论文学空间及其消费形态[J].文学评论,2007(4):31-34.

[9]张鹏.从“生活空间”到“文学空间”——“空间理论”作为文学批评方法[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11-16.

[10]刘进.论空间批评[J].人文地理,2007(2):119-122.

[11]吴庆军.当代空间批评评析[J].世界文学评论,2007(2):46-49.

[12]吴庆军.空间批评下的乔伊斯小说解读[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13]徐颖果.空间批评:美国族裔文学阐释的新视角——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短篇小说评析[A].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

猜你喜欢

文学批评文学文本
文学批评新生代
我们需要文学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