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疗社会工作介入干预对老年性痴呆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影响

2016-08-09胡海霞

护理研究 2016年21期
关键词:认知能力日常生活能力阿尔茨海默病

荣 丛,胡海霞,陈 卉,袁 碧



医疗社会工作介入干预对老年性痴呆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影响

荣丛,胡海霞,陈卉,袁碧

摘要:[目的]探讨医疗社会工作介入干预对老年痴呆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能力的作用。[方法]将乌鲁木齐市养老福利院100例老年性痴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康复训练,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医疗社会工作介入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末的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及阿尔茨海默痴呆评定量表(ADAS-Cog)评分。[结果]干预后9个月、12个月两组病人Barthel指数及ADAS-Cog评分(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疗社会工作介入可有效改善老年性痴呆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能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医疗社会工作;日常生活能力;认知能力

老年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与衰老相关,以认知功能下降为特征的渐进性疾病[1]。通常表现为躯体功能和认知能力持续下降,逐渐丧失自理能力[2],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极大负担。我国65岁以上人群的老年性痴呆发病率为4%~6%,80岁以上人群可达到20%[3]。老年性痴呆已成为老年人群第4位疾病死亡原因。目前治疗一般采用常规护理及康复训练,一定程度上能延缓该病的发展,但在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融入社会、价值体现等方面仍显不足。医疗社会工作是一种新兴职业,是指在医疗卫生事业中,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为服务对象所进行的一系列包括与疾病预防、治疗、康复有关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专业服务[4]。通过“助人自助”的理念,激发病人参与医疗社会工作小组活动,提高病人自理能力。本研究探讨医疗社会工作介入对老年性痴呆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能力的改善,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乌鲁木齐市养老福利院临床确诊的轻中度老年性痴呆病人100例。按照病人入院的先后顺序编号,奇数为干预组,偶数为对照组,每组各50例。干预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81.06岁±5.21岁;轻度老年性痴呆35例,中度老年性痴呆15例;文盲15例,小学10例,初中7例,高中及中专12例,大学及以上6例;离退休干部16例,退休工人8例,无职业26例。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79.51岁±5.56岁;轻度老年性痴呆38人,中度老年性痴呆12人;文盲13例,小学11例,初中10例,高中及中专7例,大学及以上9例;离退休干部19例,退休工人10例,无职业21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痴呆程度、文化程度、职业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按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ICD-10)的诊断标准诊断为老年性痴呆轻中度的病人,Barthel指数为41分~60分;②无心、肝、肾等脏器并发症,且具有一年以上痴呆症状的发展进程;③年龄≥60岁;④病人家属对本项研究知情同意;⑤接触尚合作者。排除标准:①按ICD-10的诊断标准诊断为老年性痴呆重度的病人;②伴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并发症;③年龄<60岁;④家属不同意;⑤其他精神疾病病人。

1.2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①常规护理:在护士及护理员的指导下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包括穿脱衣训练(病人辨认、穿脱衣裤并放回衣柜)、洗漱训练(督促病人洗漱、梳头、泡脚)、进食训练(引导病人记住餐具,排队取食,独自进餐,清洗后放至消毒柜)、大小便护理(便后清洗外阴、冲净便池)、整理房间(指导病人叠被、扫床、擦桌等)、心理护理、安全护理及合理安排病人的活动与休息。②康复训练:在医生的指导下,康复师负责病人的体能训练,包括有氧保健操、跳广场舞、打太极、拍皮球、单车训练、持球快走等,每天上下午各1项,每次20 min;听音乐休闲20 min;手工劳动(制作丝袜花、穿珠、折纸、捡豆、泥塑、缠毛线)每天1次,每次30 min。

1.2.2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康复基础上给予医疗社会工作介入,干预时间为12个月,具体方法如下。

1.2.2.1研究小组成立由乌鲁木齐市养老福利院医生1名、康复师2名、护士2名、护理员2名及医疗社会工作者3名(医疗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2名、本科1名)组成,小组成员临床工作年限≥3年。医生根据不同的个体制订相应的康复计划;康复师负责具体的康复训练;护士做好常规护理工作及建立各种健康档案;医疗社会工作者利用专业知识开展人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小组活动;护理员照料病人生活起居。

1.2.2.2医疗社会工作小组活动以病人语言功能、感官、认知情感能力训练为主。医疗社会工作制定规范、科学的小组活动契约计划,将10例病人分为1组,每周实施1个主题,每次约1.5 h,2 d~3 d重复1次,即每周2次。小组活动主题每季循环进行,内容可根据病人情况适当修整。①干预第1个月(语言功能训练):主题1“快乐相识”,通过击鼓传花,鼓励病人自我介绍、交流,增加自信心、亲密感;主题2“心中的我”,用简单语言描述自己最喜欢的人或动物;主题3“让我走近你”,播放视频《家乡话拜年》,鼓励病人讲家乡话;主题4“青春之歌”,播放当年的流行歌曲,电影插曲等,让病人猜歌名、唱歌曲。②干预第2个月(感觉器官训练):主题1“视觉训练”,让病人通过病区墙上张贴的醒目花朵,找到自己的病房;主题2“嗅觉训练”,蒙住病人双眼,用鼻子分辨香油和食醋、葱和蒜,训练病人嗅觉的灵敏度;主题3“味觉体验”,分别品尝咸盐与白糖、酱油和食醋,增加味觉的分辨力;主题4“听觉训练”,播放《雨点变奏曲》,病人仔细聆听并辨别曲中的小雨、中雨、大雨或暴风骤雨,根据雨声的变化,学会联想,远离孤独,珍爱生命。③干预第3个月(认知情感训练):主题1“年轻时代”,赏析年轻时的老照片,分享照片背后动人的故事;主题2“我是好帮手”,鼓励病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增加其价值感;主题3“我付出、我快乐”,带领病人探视我院残疾区的残障青年,进行拥抱、交流、同台竞技(辨认动植物、数学计算、猜谜语、识字等);主题4“季度生日会”,每季度最后1周,医疗社会工作者及时联系我市志愿者及家属为本季度所有生日的老年人过生日会。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干预前病人及干预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末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认知能力。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包括进食、转移、修饰、上厕所、洗澡、行走、上下楼梯、穿脱衣服、大便控制、小便控制10项检查内容,总分为0分~100分。41分~60分为中度功能障碍,即日常生活部分依赖;61分~99分为轻度功能障碍,即生活基本自理,得分越高其日常生活能力越强[5]。②病人的认知能力:采用阿尔茨海默痴呆评定量表(Alzheimer’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ADAS-Cog)[2]评估认知部分与非认知部分,共19项检查内容,评分越高代表认知能力越差。

2结果(见表1、表2)

表1 两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比较±s)  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ADAS-Cog得分比较  分

3讨论

3.1常规护理及康复训练对老年性痴呆病人的作用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老年性痴呆病人人数越来越多,临床上至今缺乏有效药物或治疗手段。目前无论是机构养老还是家庭养老,一般采用常规护理加康复训练,常规护理可起到基本维持病人生命及简单的防护作用,但无法阻止病人病情的进展。从临床治疗的角度而言,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是临床治疗的基本目标之一[6]。人体脑部器官的萎缩是导致老年性痴呆发生的根源,人的大脑具有高度可塑性,通过规律的康复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神经细胞老化过程[7]。故康复训练是提高老年性痴呆病人认知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病人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Barthel指数评分较前逐步下降,ADAS-Cog评分较前升高,说明病人自理能力及认知能力有所下降。可能因为我院主要收住“三无老年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本研究中老年性痴呆病人由于年龄偏大,文化层次较低,理解能力较差,不善于表达内心,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康复训练,甚至有抵触情绪。

3.2医疗社会工作介入可有效延缓老年性痴呆病人的病情发展医疗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性的助人服务职业,其利用“内隐学习”“激励理论”等原理,树立“助人自助”的理念,借助社会力量,让病人情归家庭及社会。内隐学习是通过人们与环境的接触,不知不觉改变自己的行为,具有自动性,不受机能障碍和机能失调、年龄和智商影响的特点,需要经过学习时间的累积和练习次数的增加[8],故医疗社会工作每季度不断重复进行病人语言、感觉器官及认知功能的训练,采取正强化方式,达到预期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9个月、12个月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及ADAS-Cog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过9个月医疗社会工作的积极介入,老年性痴呆病人认知能力有所改善,康复训练也由被动转为主动,且康复师规律、科学训练也起到一定的督促、支持、协同作用。现代医学证明,勤于用脑不仅可以延缓脑细胞的衰老,丰富多彩的医疗社会工作小组活动给病人带来社会关爱、家庭温暖、人间友情,使老年人心情变得愉悦,而愉悦的心情可以促进病人神经生长素的产生,预防大脑退化,带给痴呆老年人希望及生命的气息。由于医疗社会工作工作具有重复性、趣味性、个性化、人性化的特点,使得医疗社会工作介入后老年性痴呆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医疗社会工作介入使老年性痴呆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我国医疗社会工作近年来刚刚起步,如何使其更具有科学性、规范性、专业化、职业化,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石宏芳,姚红英,陈贤芝,等.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1):29-31.

[2]孙婷婷,贾建军,李榕彬,等.综合康复锻炼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3,20(7A):43-45.

[3]袁燕,邢红霞,李静.护理干预在改善老年性痴呆症患者心理行为及提高生活质量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5):3-5.

[4]陈建平,张丽芬.论医疗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J].社会工作,2014(2):115-143.

[5]许智红,卢少萍,徐永能.家庭跟进式护理对老年卧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5,22(21):67-70.

[6]韩莎莎,徐丽芬.家庭互动式健康教育对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及安全性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1-3.

[7]程娟,徐娜娜,马英霞.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37(11):2147-2151.

[8]杨晓燕.内隐学习理论对大学教育教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2(9):31-32.

(本文编辑苏琳)

基金项目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2年度医学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12-PG-56。

作者简介荣丛,主管护师,本科,单位:830023,乌鲁木齐市养老福利院;胡海霞单位:830023,乌鲁木齐市养老福利院;陈卉单位:830000,新疆自治区中医医院;袁碧单位:83001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21.030

文章编号:1009-6493(2016)07C-2653-03

(收稿日期:2016-03-04;修回日期:2016-06-27)

Influence of medical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on daily life ability and cognitive ability of senile dementia patients

Rong Cong,Hu Haixia,Chen Hui,et al

(Urumqi City Nursing Home,Xinjiang 830023 China)

猜你喜欢

认知能力日常生活能力阿尔茨海默病
无人驾驶车辆认知能力测试方法
基于内容分析法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居家照护概念的解析
琐琐葡萄多糖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行为学和形态学的影响
我国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培养思路研究
HSP70敲低对AD转基因果蝇的神经保护作用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发挥体游的寓教于乐的作用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新课程视野下高中政治有效教学探析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老年慢性病出院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