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网络谣言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探究
——基于对“郭美美事件”的观测
2016-08-05刘向宁王振涛
刘向宁,王振涛
(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青年社会科学》杂志社,北 京 100089;
当代社会网络谣言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探究
——基于对“郭美美事件”的观测
刘向宁1,王振涛2
(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青年社会科学》杂志社,北 京 100089;
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社工系,北 京 100089)
摘要:从“郭美美事件”可以看到一个网络谣言的完整产生和传播过程。通过观测和分析“郭美美事件”发现,网络谣言的发展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孕育、高潮和衰退等3个基本阶段。网络谣言的产生以及在网上迅速发酵、快速传播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复杂的社会背景是影响网络谣言传播的关键因素;网络媒体的发展使社会谣言的民众动员力、社会影响力无限制放大;不良社会心理是网络谣言发酵的深层基础。遏制网络谣言的产生、扩散,应当针对网络谣言产生、传播的不同阶段,形成系统的干预体系。
关键词:网络谣言;郭美美事件;社会心理;社会环境;干预对策
据统计,目前全球手机网民和电脑网民分别超过50亿人和20亿人,人类已经步入网络社会。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达6.68亿人,网站230万个,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人。网络社会不仅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且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迁,进而重塑当代社会系统。网络不仅成为民众发表政治见解、参与政治事件和议题讨论的平台,也为人们提供了表达情绪、宣泄不满和怒气的场域,同时催生了一种新的社会元素——网络谣言。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中产生并在网络中以一种公开的或者非公开的形式传播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被官方所辟谣的虚假信息。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网络谣言日益增多。2012年《人民日报》公布了山西地震谣言、四川“蛆橘事件”等近些年出现的10大网络谣言事件。这些谣言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其中有关“郭美美事件”的谣言的流传,导致了社会慈善捐款的急剧下降。
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谣言通常通过口头的方式进行传播。与传统社会中的谣言相比,网络谣言借助网络进行快速、大范围的扩散,其传播范围、传播速度、传播路径和影响力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网络谣言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遏制和减少网络谣言关系到社会意识形态控制,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发展。青年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最少保守思想,但也因不成熟极易情绪化;他们关心政治,但又缺乏社会参与的管道;他们对社会上所有的新鲜事物充满激情,但又不善于分辨。因此,青年群体对网络谣言传播的参与程度,受其影响的程度都会高于其他社会群体。本文通过对青年广泛参与的“郭美美事件”这一网络谣言典型事件的分析,探索网络谣言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和传播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对控制和遏制谣言提出相关的策略和建议。
根据网络谣言体现人群情绪基调、共识和价值取向的特征,我们将社会心理学和网络社会的相关理论作为背景理论,用于对网络谣言形成、发展过程的分析。依据网络谣言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行为的界定,我们以“价值累加理论”作为网络观察的基本理论视角,以其为主线观察探索网络谣言传播的整个动态过程。
一、网络谣言事件的观测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近3年每年都发布《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对网络热点事件进行整理和统计,总结出当年的“我国20大网络热点事件”。同时,人民网-人民日报于2013年还发布了近年10起网络谣言案例。以这些资料为基础,根据典型性要求和网络谣言的特征,即由具体事件激发,有完整的发展过程,广泛引起网民关注并造成深刻的社会影响等,我们选择了“郭美美事件”作为观测的对象。此事件的发生、传播全过程主要是在新浪微博上进行的,因此,我们主要对新浪微博中关于郭美美的微博帖子进行了观测和统计。以“郭美美”为关键词,在搜索栏中进行搜索,与郭美美主题相关的帖子高达2 029 008条。郭美美炫富是事件的起点,之后网上关注度迅速提高,关于郭美美的帖子从2011年6月21日的199条暴增到2011年6月25日的41 240条。至2011年7月1日左右,关于“郭美美”的帖子一直保持在每天几万条以上。我们按照形成初期、中期与高潮期、衰退与消解期3个阶段对“郭美美事件”的网帖进行观测,分别分析一个网络事件是怎样被激发而转变成一个网络谣言的,也就是网络谣言的孕育过程;网络谣言在传播过程中的发展模式与变异,也就是网络谣言的发酵过程;哪些因素影响网络谣言的消亡过程和结果,消解过程怎样,转折点在哪里等问题。
第一阶段是兴起,即谣言的孕育和发生。2011年6月22日,郭美美在自己的微博中大肆炫富并被网友发现,其身份认证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成为社会热点。第二阶段是发展,即谣言的高潮。网民大量转发评论,引发社会对中国红十字会(以下简称红会)的非议。郭美美发微博称其与红十字商会而并非红会有联系。3个小时后,郭美美删除了该微博,但网民对红会的质疑持续发酵;2011年7月3日,商业红会相关人员称,郭美美的男友是前董事王军;2011年8月,郭美美公开宣称要“进军娱乐圈”。第三阶段是衰退,即谣言的回落与结束。2011年7月,北京警方发表公告:经依法开展工作,查明郭美美及其母与红会没有关系,郭美美的关注度逐渐下降。虽然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地震后网络平台和微博上关于郭美美的微博和图片再次被大量转发,但随着2014年7月9日郭美美因参与网络赌博被抓获和8月20日郭美美被相关部门依法批捕,有关“郭美美事件”的谣言彻底销声匿迹。
以“郭美美”为关键词在百度指数上进行搜索,其孕育、高潮和衰退的情况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在该事件发生的最初阶段,这一关键词的每天搜索量都达到了10万次以上,最高曾达到77万次左右,同时新浪微博对该事件的最高关注数也达到每天几万条左右。而当年10月以后,关注度下降并趋于平稳。由于主角与娱乐圈沾边等特殊性,此事件历经3年多,在2012年、2013年都还有一些小高潮。
图1“郭美美事件”网络关注度统计图
二、数据分析与发现
每一个谣言产生和发展都有其特有的原因,网络谣言从产生到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郭美美事件”的社会影响十分恶劣,它不仅给红会自身的信誉带来巨大影响,而且直接污化了中国的慈善事业,其对青少年成长和网络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是长远的。分析“郭美美事件”这个网络谣言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有价值的启示。
(一)一个谣言的产生以及在网上迅速发酵、快速传播需要一些基本条件
1.网络谣言产生、发展需要由一起现实事件或网络事件激发
这样的事件或是与社会动荡、突发事件、公共事件和群体恐慌有着密切关系,或是具备社会热点与大众关注的要素。近年来从艾滋病、“非典”到H7N9禽流感,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频发生;从汶川地震到北京特大暴雨,自然灾害和公共危机事件层出不穷,给谣言的产生提供了许多可借以想象或编造的“事实”。“郭美美事件”就是集中了众多社会热点的典型事件:奢靡、富豪、演艺、明星、红会、慈善、官商勾结、官员腐败、没有信任、不满情绪、狂欢心理等等。当今社会的主要热点都能够在“郭美美事件”中找到痕迹和得到解读。
2.每一个网络谣言的产生、发展都蕴含着一定的目标
没有一个谣言是完全自发产生的。任何网络谣言的产生都必然有一个起点,都有编造者和不管是无意还是有意的第一个传播者。谣言最终都会在社会中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也就意味着网络谣言的编造者一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目的。无意中产生的谣言,基本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经过策划的网络谣言,必定是为了实现某个人或团体的某种目的。这种经过精心策划的谣言,传播时间更长,范围更广,影响也更恶劣。谣言的策划者以及谣言传播过程中牵扯到的相关方,都会为了一定的利益在谣言传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我们尚没有确凿的证据认定郭美美及其背后是否有着污化红会等慈善团体、进而败坏政府声誉的险恶居心,但在这一事件中,郭美美在受到社会强烈谴责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而且之后不断利用这种知名度进行炒作,将恶劣影响扩散到更广的范围。她由此被称为网络名人,参加了一些电影的拍摄,一度成为谣言的获利者,获得了不菲的物质利益。
3.信息不对称是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网络社会,快捷信息、多元价值信息、大众草根信息等各类信息海量存在,极大地考验人们甄别信息的能力和影响人们接受信息的准确度。网络因其信息容量的无限性和传播的迅速性造成信息量以几何级的倍数增加,大量虚假、无效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这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能。很多人无形间成为谣言的受害者和传播者,如何甄别信息的真实性成为人们不得不面临的课题。在“郭美美事件”谣言的传播中,除了仇富的社会心理外,人们对于信息掌握的不全面也起到重要作用。大多数普通网民根本不知道郭美美是否和红会有关系,对于衍生出的诸如郭美美是红会领导的私生女等谣言,一些人抱着宁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盲目轻信。信息不对称,而权威机构又缺乏有效途径和方法发布准确信息,谣言必然得以快速、广泛的传播。
(二)复杂的社会背景是影响网络谣言传播的关键因素
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中公共危机、突发事件等的发生常给人一种“失控”的感觉。当人们在社会变迁中面临一些问题和不公平对待时,因为缺乏对政府和权威的信任,常常会产生集体恐慌,并由此在网络上发表看法、宣泄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疑惑和心理恐慌的目的。在“郭美美事件”中,谣言的兴起与发酵,首先就是因为她的大肆炫富行为引起了民众特别是青年的不满。这种炫富行为在当今社会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关注和网民的声讨。加之郭美美的众多微博中都配有性感照片,在文化消费时代,这种香艳美女的新闻消息更容易受到广大青年网民的特别关注。其次是郭美美的微博认证和红十字会有关系。一个公益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过着如此奢靡的生活,极易引起人们的质疑,矛头自然指向红会,情绪也随之激化。虽然郭美美之后在微博中澄清自己的身份,红会官方也出来辟谣,但对于警惕的中国网民来说,都被看成是欲盖弥彰。政府辟谣不仅没有使谣言的传播势头得到遏制,反倒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谣言以更加迅猛的势头扩散,将“郭美美事件”推向高潮。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成为事件越演越烈的社会心理基础。
(三)网络媒体的发展使社会谣言的民众动员力、社会影响力无限制放大
网络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技术手段和传播平台,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捷迅速的渠道。从“郭美美事件”的发展过程看,谣言主要是在新浪微博的交流、讨论中,通过帖子的转发和回复等方式产生、扩散,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大,短时间就形成大规模的网络传谣行为。在孕育、高潮和跌落等3个时期,网上微博数量的抽样分布如表1所示。
如果以“郭美美事件”在新浪微博中的转发量作为事件发展阶段的划分依据,2011年6月21日之前属于谣言的潜伏阶段。在这个阶段,郭美美在个人微博中大肆的炫富行为以及其特殊的微博认证,为该谣言之后在网络上的迅速扩散奠定了基础。随后谣言进入发展阶段。一天之内关于郭美美的微博转发量大幅度增加,平均每天超过两万条,一时间“郭美美”成了网络名人。随着7月8日警方对“郭美美事件”展开调查并公布相关事实真相,“郭美美事件”的发帖量迅速减少,谣言开始逐步消散,人们转为理性。一个谣言能在短时间内调动起如此大范围的民众参与,无疑离不开网络媒体这个最重要的工具。
(四)不良社会心理是网络谣言产生、发酵的深层基础
一般来说,谣言通常容易在一个信任缺失、安全感薄弱的社会里酝酿传播,网络谣言的传播一般都会伴随着民众的非理性甚至疯狂。谣言是社会现实的反光镜,它折射出民众对官方信息的不信任,对社会结构转型的一种恐慌,以及对了解事实真相的一种渴望。从心理上分析,网民传播谣言或被谣言所迷惑,通常源于以下几种的心理状态:一是不信任感并因此盲目。对谣言的信任超过对真理的信任,失去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二是不安全感。随着社会的不断转型,各种社会矛盾和突发事件频发,强烈刺激着公众敏感的神经,出于自身利益和安全考虑,人们会不自觉地加入到信谣传谣的行列中去。在“郭美美事件”后期,人们的关注度一度降到每天只有几十条微博。但是当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公益组织实施救助,“郭美美事件”再度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正是一种基于公共安全角度引发的对公益组织的关注;三是释放心理。从个体传播者角度来说,这是一种低成本、低风险的情绪宣泄。在谣言事件中,网民可以借助群体的力量,借助网络的氛围,把积压在内心、在现实生活中无法释放的情绪尽情宣泄出来;四是好奇、窥私心理。从人性的角度看,了解别人的隐私、偷窥他人的生活细节是深藏在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欲望,网络谣言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同时,人肉搜索给人们提供了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获取的大量的属于个人隐私的资讯;五是娱乐心理。不少网民特别是青年网民,视网络参与为娱乐,无聊、好玩、凑热闹等心态普遍存在。网络谣言的传播跌宕起伏,很多人在这中间寻找乐趣。当然,谣言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事件,关键还是因为对主流信息的不信任。从“郭美美事件”来看,即使后来对这起谣言事件有了盖棺定论,人们依旧认为“红会不可信”。
三、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要遏制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减少和消除由此带来的巨大的负面社会影响,一方面,要完善相关立法,尽早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体系,使网络违法行为的惩治有法可依。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和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督,加强对大众媒介和网络媒介的监督和引导。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向社会及时提供全面的信息,树立政府在民众中的威信。另一方面,要针对网络谣言传播过程的不同阶段,建立系统的干预体系。
在网络谣言的形成期,及时发现谣言并消除谣言,可以将谣言控制在萌芽状态,并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小。为此,一是需要建立谣言预警机制,及时把握突发事件或者社会敏感事件的信息动向,及时主动地公布相关信息,满足民众对于信息的好奇与需求。同时把握好谣言的动向,制定预警方案;二是要形成谣言控制的统一力量,建立一个统一领导、多方参与的监管和治理机制;三是要完善监督技术体系,加大网络信息专门监测机构的建设力度;四是要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消灭谣言酝酿的土壤,从根本上遏制谣言的产生。
在网络谣言扩散期,把控舆论走向十分重要。一是要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媒体报道应当坚持客观、公正、准确、真实,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判断,维护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当前个别媒体为了抢头条、吸引眼球,经常发布未经证实的消息。或者明知是虚假新闻,仍旧不负责任地给予报道,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条件。有关部门对这些媒体要加大惩处力度。同时各类媒体对于疑似谣言应当利用自己的优势条件,主动认真地求证并澄清事实。二是要引导公众提升媒介素养,提高判断能力。教育广大民众在接触网络消息时要提高警惕、仔细辨别,不轻易相信网络信息。发现谣言应当做到不信不传,并积极带动周边的人遏制谣言传播,同时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报告。三是要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正面作用。我们通过观测发现,意见领袖能否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准则,对于一个谣言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重视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促使意见领袖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利用其专业背景和知识,认真负责地分析网络信息,客观公正地发表自己的言论,主动抵制谣言的传播。
在网络谣言消散期,要注意防止谣言卷土重来,同时做好谣言遏制的总结分析,为今后工作积累经验。政府应积极公开信息,对于谣言事件要及时公布最新消息,取信于公众,并依法惩治造谣、传谣者,以起到警示作用。媒介要主动宣传和准确传播真实的信息,及时将政府意愿传达给公众,以使民众尽早地识破谣言。而已经知道真相的网民,要通过自身的社交圈主动站出来辟谣。
四、结语
其实,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谣言不在线上,也不在线下,而在人们的心中。当前已经进入网络社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介的广泛应用,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环境和平台。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各种利益和观念的冲突,同时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也必然使人们思想和观点的表达更加自由。当涉及公共利益和体现不同价值观念的公众事件发生时,事件的突发性和政府的不作为就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网络谣言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传播方式隐蔽,传播途径多样化。它暴露了个人隐私,损害了政府和公共组织的形象,增加了事件解决的难度,降低了民众对政府和公共组织的信任,容易引起人们的集体恐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有效遏制网络谣言的产生与传播,我们需要对谣言的产生原因、传播过程和影响因素等进行深入研究。这些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有关部门正确应对网络谣言事件,而且有益于我国网络民主的发展和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化、规范化。
注释:
①百度指数用以反映关键词在一段时间内的网络曝光率及用户关注度,它能形象地反映该关键词的每天的变化趋势。百度指数以全球最权威的中文检索数据为基础,通过科学、标准的运算,并且以直观的图形界面展现,帮助用户最大化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李富强.网络谣言的生成与治理[J].理论导刊,2012(12):3.
[2] 巢乃鹏,黄娴.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J].理论与探索,2004(6).
[3] 陈强,方付建,徐晓林.网络谣言扩散动力及消解——以地震谣言为例[J].图书情报研究,2010(22):3.
[4] 卡斯·R·桑斯坦,李连江.谣言[M].张楠,迪扬,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32.
[5] 杜向菊.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谣言传播心理机制分析[J].新闻知识,2013(8):5.
[6] 顾晓燕.网络谣言与网络流言:因模糊性而凸显出审慎应对的重要性[J].新闻界,2012(8):2.
[7] 匡文波,郭育丰.微博时代下谣言的传播与消解——以“7·23”甬温线高铁事故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2(2).
[8] 卡普费雷.谣言[M].郑若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9] 马静.关于网络谣言的案例分析[D].兰州:兰州大学,2013:3.
[责任编辑:谢华]
收稿日期:2015-12-1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1ASH006)
作者简介:刘向宁(1978-),男,福建武平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副主编,博士,主要从事未成年人保护、环境保护法研究。王振涛(1989-),男,安徽阜阳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研究生,主要从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46(2016)01-0011-06
The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nline Rumor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Based on Observations of the “Guo Meimei” Online Scandal
LIU Xiang- ning, WANG Zhen- tao
(China Youth University for Political Science, Beijing, 100089)
Abstract:Taking “Guo Meimei” online scand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examined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spread of online rumors. Through observations and analyses, this paper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online rumors generally follows a basic law of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demise; and that the generation and rapid spread of online rumors require some basic conditions, among which complex social background is the key factor. Besides, the development of online media unlimitedly helps increase the public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influences of online rumors; and negative social psychology is the deep foundation of the spread of online rumors. To curb the generation and spread of online rumors, intervention system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cope with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spread of online rumors.
Key wordsOnline Rumors; Guo Meimei Online Scandal; Social Psychology; Social Environment; Intervention 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