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

2016-08-04王克磊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健康人格和谐校园校园文化

王克磊

【摘要】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肩负的使命,普通高校应以人为本,培养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人格,同时,要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各层面关系。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健康人格;和谐校园

普通高等院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因此,明确高等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使命,探索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途径,研究校园文化建设中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非常紧迫的任务。

一、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的使命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十几年来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推动下,高等教育发展迅猛。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由1998年的108万人、1999年的160万人发展到2005年504万人直至2015年的700万人。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既要掌握专业技能,又要具备民主法治、诚信友爱、乐观向上、敬业奉献的和谐人格,要会学习、会做人、会做事。因此,高等教育应该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主动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氛围,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在要求。显然,高等教育必须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融入并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办学品位,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保证与人才支持,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办好高等教育的前提。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在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校园应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為主要内涵,其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主要特征。

二、以人为本,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

高等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出发点和归宿。现代教育要求一切教育都必须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目的就是要着力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健康的人格,引导大学生用和谐的思想理念、和谐的思维方式,正确处理社会、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挫折,学会在多元化中找主导,在多样化中谋共识,减少冲突,推进认同,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要注重大学生在高等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课程安排、课堂教学、实习教学、课外活动、班级管理、宿舍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人文关怀,促进大学生人格和心智的健康发展。

要注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一是爱国,二是创新。一个高素质的青年大学生必须具有深厚的民族责任感、归属感、荣誉感和事业心。要以此启迪和教育大学生,使其心中有祖国、有理想、有事业、有责任,让每一个大学生的心里充满阳光。

要注重以感恩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感恩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美德。要教育大学生懂得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感谢社会的安定、感谢老师的辛苦、感谢同学的友爱、感谢大自然的慷慨、甚至感谢逆境与苦难。要让校园变得更亲切、更和谐,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环境。要让大学生诚信做人,诚信做事,“言必信、行必果”是做人的优秀品质。要教育大学生形成宽容大度、平等待人、乐观向上的健康人格。宽容是一种素质,一种境界,宽容之人朋友多、人际关系好、心情快乐。还要教会大学生创造快乐,在困境中微笑是做人的一种智慧,一种能力。任何事物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成功者的特质。

要加强以行为举止养成为核心的良好习惯教育。“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命运”,这些说法无一不说明细节、习惯在做人做事中的重要性。一个人的穿着、言行、举止、修养、生活习惯,乃至手势、站姿、声音、语气等看似细节和小事,却能深层次地反映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表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精神世界。良好的习惯也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大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在用人单位的仔细品味之中。因此,从大学生入校开始,即通过军训、课堂教学、宿舍管理等环节严格规范其行为,形成制度,促使其养成良好习惯,使大学生做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举止大方、穿戴得体、语言表达流畅”,实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

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拥有创新意识,养成创新能力,就会拥有成功的未来。创新精神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即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工作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选择放弃的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创造改革的能力。二是要培养大学生创新的激情,激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激发潜能,把全身所有的神经都调动到兴奋状态,就会产生灵感和能力,使人的生命更有力,意志更坚强,使枯燥的工作变得津津有味。三是要尊重个性发展,但绝不是姑息迁就大学生的缺点,而是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要加强团队精神教育。和谐社会更需要团结合作的精神,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要与各种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打交道,只有学会谦让、帮助、合作、豁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和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合作的结果是双赢。现代社会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大学生要具备团队协作意识。

要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实现环境育人。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建设和谐校园更能体现人文智慧和人文关怀。要依托基层班团组织和大学生社团充分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公益志愿服务、文体等系列活动,塑造、完善大学生的人格;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优势,积极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完善健康人格的培养环境;要用严谨的校风、求实的学风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同时建设自然和谐、能陶冶情操的校园环境。大学生生活在美的环境里,智慧就会受到启迪,心灵就会得到净化,言谈举止就会变得优雅,就会激发出向上、自尊、自律、自爱的健康意识,形成辩善恶、知美丑更的正确价值观。

三、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各层面关系

要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实施和谐教育的主体,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应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要努力实现专家型与事业型、思想型与育人型的统一,努力实现自身的和谐,把教书育人作为崇高的事业去追求,在工作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要用广博的知识教育学生,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爱岗敬业的精神启发学生,用宽厚的爱心感动学生,培育和谐的教学环境,做到“润物细无声”。

要建设和谐的学生关系。青年大学生由于其思想状况不同,彼此间的矛盾时常发生,不利于其成长,也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形成。因此,学校要引导大学生彼此间培养互助、互爱、宽容、谦让的和谐共处的良好关系。

要建设和谐的干群关系。学校的各级干部应是职责的承担者,而不应是利益的独占者,应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作为首要职责。在各项工作中,干部要率先垂范,为群众干实事,为集体谋利益,增进干群之间的沟通和友谊,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

基金项目:辽宁科技大学社科繁荣项目《健康心理培养与大学生成才的关系研究》,编号:2013FR15

【参考文献】

[1] 田建国. 关于21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 山东高校, 2007.(2):4.

[2] 王 革, 刘艳艳, 贾俊刚. 高等教育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之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 2007.(6):13-14.

[3] 杨叔子. 校园文化和时代精神[J]. 中国高教研究, 2007.(3):6.

猜你喜欢

健康人格和谐校园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浅析独生子女健康人格问题及培养策略
浅谈中职学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高职院校工会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社会支持系统理论在留守中职生健康人格引导中的运用
浅析以就业为导向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健康人格养成
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