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哈姆雷特》透析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的悲剧特色

2016-08-04苏红娟

青春岁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摘要】毫不夸张地说,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更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中,悲剧是他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尤其以四大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的思想成就最高。悲剧的主线在于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以其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关键词】《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悲剧特色

生活在十六世纪英国的莎士比亚,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剧本,被称为“戏剧大师”。他生活的时代正好是著名的“伊丽莎白”时代和动荡不安的詹姆斯时代,因此他的作品中充满时代特征,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主要描写英雄人物的崇高以及他们的毁灭。在那激情昂扬的“伊丽莎白”时代,人文主义精神高涨。当然,在积极乐观的背后也隐藏着某种矛盾与危机。鉴于此,莎士比亚笔下的时代人物必然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伟大英雄,他们不怕失败,纵使生命不再也毫不畏惧。

最早对悲剧下比较完整的定义的是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里说“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们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在这个概念里面,亚里士多德谈到了悲剧的内容,即悲剧所描写的必须是能激起怜悯和恐惧的事情。此外,他还认为悲剧人物不必太好,也不必太坏,应该是一个有点儿过失的好人,也就是说悲剧人物是一个矛盾体,而悲剧就是在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中发生的。席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悲剧冲突,他认为在所有有目的性的事物中,人们最为关心且最能让人们获得快乐的是道德的目的性,而对于悲剧冲突的解决便是得到道德目的性的快乐。

身为读者,我们深深为莎士比亚悲剧作品里体现出的人自身的恶与善的激烈斗争,以及面临死亡时表现出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折服。可以说,西方悲剧的整个过程便是主人公的不懈抗争,即使最后肉体毁灭,但精神获得永生,有一种“崇高的悲痛”之感。本文将以《哈姆雷特》为例,从三个方面分析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的悲剧特色。第一,莎士比亚悲剧人物的社会地位。第二,莎士比亚悲剧人物的命运构成方式及反抗形式。第三,莎士比亚悲剧人物的结局。

一、莎士比亚悲剧人物的社会地位

總体说来,出现在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主角都是位高权重,声名显赫者。他们或是帝王将相,或是英雄豪杰,都无一例外生活在富丽堂皇的宫廷,过着受万人敬仰的生活。如《哈姆雷特》中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他英俊潇洒,智勇双全,且怀抱人文主义理想,他曾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以说若不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若不是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人,若不是一个衔玉而生的望族子弟,他是断然不会有这一番体会的。此外,他的恋人莪斐丽亚认为他有高贵的才华,她如是评论他:“朝士的丰标器宇,学士的舌辩,武士的霜锋;宗邦的指望与英华,都雅风流的明镜,礼让的典范,万众的钦仰之宗。”可见他不仅学识渊博,能文善武,举止文雅,还是丹麦王国未来的继承者。

二、莎士比亚悲剧人物的命运构成方式及反抗形式

总体说来,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物都敢于承担社会责任,敢于正视自己,敢于积极抗争,虽然失败了,却强有力地印证了悲剧中所体现出的人的高贵性。论及悲剧人物的悲剧性结局,主要与他们的命运构成因素有关。第一,与当时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关。莎士比亚生活与创作的时代主要是伊丽莎白统治晚期和詹姆斯一世统治前期。在伊丽莎白时代,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经济得到发展,资本主义和王权的合作更加巩固和稳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一跃成为海上霸主。这份胜利使得英国的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猛然增长,同时国内到处是一片繁荣景象,人民更是信心百倍,无所畏惧,敢于同一切困难作斗争,与命运搏斗。当然也并不是说当时没有矛盾,只是矛盾暂处于缓和状态。加之,詹姆斯的反动统治更加激化了伊丽莎白王朝后期的社会矛盾。这一时期便是繁荣与矛盾共存。第二,跟悲剧人物自身的性格有关。毫无疑问,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理想的人文主义化身,他有才华,有修养,有理想,又是丹麦未来的继承者。但是在父王骤死,母后改嫁的情形下,他的理想和信仰幻灭了。在他决定复仇之际,他原本有很多机会实现复仇,如在克劳迪斯祈祷时,但他顾虑重重,“生存还是毁灭”的疑问,加之天生的忧郁气质,使得最终复仇未果,还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关于莎士比亚悲剧中主人公的反抗形式,则都以极力抗争为主,且在此过程中凸显出人的尊严与价值,具有一种崇高美。如《哈姆雷特》中的悲剧人物哈姆雷特的主动抗争就充分体现了人的自由意志。可以说,哈姆雷特身上继承了古希腊悲剧英雄人物所特有的与苦难、邪恶作斗争的勇气、决心和力量。在他父亲的鬼魂告知真相后,哈姆雷特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来确认事实。当事实确认后,他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复仇的重任。虽然在复仇过程中,他有过彷徨犹豫,但从未退缩动摇过。他不断思索自己的处境,自己的命运,考虑如何与厄运抗衡。从某种程度来说,他面临的不光是复仇问题,还有与邪恶势力、不公社会作斗争的问题。

三、莎士比亚悲剧人物的结局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完美的布局应有单一的结局,而不是如某些人所主张的,应有双重的结局,其中的转变不应由逆境转入顺境,而应相反,由顺境转入逆境”。他认为这种单一结局的悲剧有好的情节布局,因为这种布局的悲剧规定了一定的长度行动,集中的情节,条理十分清晰,它能产生强烈的戏剧审美效果。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物大都有着良好的修养,显赫的地位,在遭受一系列挫折和困境时,没有逃避,而是勇敢面对,哪怕最后以死亡收场。这些悲剧人物内心的激烈冲突大多是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关于行动与否的取舍,关于正义与邪恶的选择。正是因为悲剧人物内心的激烈矛盾,才使得悲剧形象异常饱满,发人深省。同时,悲剧人物在与命运搏斗到最后时,都选择了壮烈的死亡,或是与敌人同归于尽,或是自取性命,完成灵魂的超脱,以引起观众强烈的恐惧与怜悯,这恰恰也是悲剧的魅力所在。如哈姆雷特在下定决心要为父亲报仇时,他并没有盲目听信于鬼魂所言,而是先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可又在阴差阳错中杀死了心爱的莪斐丽亚的父亲波罗涅斯,无奈接受了莪斐丽亚兄长雷欧提斯的决斗。决斗中母亲乔特鲁德误饮毒酒,他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剑毒。在得知中毒原委后,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迪斯。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 陈中梅, 译注. 诗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38.

[2] 莎士比亚, 著. 朱生豪, 译. 哈姆雷特[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41.

[3] 莎士比亚, 著. 孙大雨, 译.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83.

【作者简介】

苏红娟(1990—),女,汉族,甘肃白银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2014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Different Thoughts on Performing Hamlet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The Experience of Acting Hamlet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从二元对立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凋零的爱情之花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的肖像
An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Rhetorical Figures in Sonnet 60
小语丝
哈姆雷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