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三省《新註资治通鑑序》笺注
2016-08-02李荣华
李荣华
摘 要:《新注资治通鑑序》是《通鑑注》重要部分,由于胡三省文集诗稿皆已亡佚,此序便成为研究胡注的钥匙。而胡三省学识渊博,序中所及,良非浅显,故略施笺注,裨疑难冰释,卒然可读。
关键词:胡三省;通鉴序;笺注
序文
古者国各有史以纪年书事,晋《乘》、楚《梼杬》虽不可复见,1《春秋》经圣人笔削,周辙旣东,二百四十二年事昭如日星。2 秦滅诸侯,燔天下书,以国各有史,刺讥其先,疾之尤甚。诗书所以复见者,诸儒能藏之屋壁。诸国史记各藏诸其国,国灭而史从之,至汉时,独有《秦记》。太史公因《春秋》以为《十二诸侯年表》,因《秦记》以为《六国年表》,三代则为《世表》。当其时,黄帝以来谍记犹存,具有年数,子长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咸与古文乖异,且谓“孔子序《书》,略无年月;虽颇有,然多阙。夫子之弗论次,盖其慎也。”子长述夫子之意,故其表三代也,以世不以年。汲冢《纪年》出於晋太康初,编年相次,起自夏、殷、周,止魏哀王之二十年,此魏国史记,脱秦火之厄而晋得之,子长不及见也。3 子长之史,虽为纪、表、书、传、世家,自班孟坚以下不能易,虽以纪纪年,而书事略甚,盖其事分见志、传,纪宜略也。自荀悦《汉纪》以下,纪年书事,世有其人。4独梁武帝《通史》至六百卷,5 侯景之乱,王僧辩平建业,与文德殿书七万卷俱西,江陵之陷,其书烬焉。6唐四库书,编年四十一家,九百四十七卷,7 而王仲淹《元经》十五卷,8 萧颖士依春秋义类作传百卷,9 逸矣。今四十一家书,存者复无几。乙部书以迁、固等书为正史,编年类次之,盖纪、传、表、志之书行,编年之书特备乙库之藏耳。
宋朝英宗皇帝命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为编年一书,⑩ 神宗皇帝以监于往事,有资於治道,赐名曰《资治通鉴》,且为序其造端立意之由。温公之意,专取关国家盛衰,繁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以为是书。 治平、熙宁间,公与诸人议国事相是非之日也。萧、曹画一之辩不足以胜变法者之口,分司西京,不豫国论,专以书局为事。其忠愤感概不能自已于言者,则智伯才德之论,? 樊英名实之说,? 唐太宗君臣之议乐,? 李德裕、牛僧孺争维州事之类是也。?至於黄幡绰、石野猪俳谐之语,? 犹书与局官,欲存之以示警,此其微意,后人不能尽知也。编年岂徒哉!
世之论者率曰:“经以载道,史以记事,史与经不可同日语也。”夫道无不在,散於事为之间,因事之得失成败,可以知道之万世亡弊,史可少欤!为人君而不知《通鑑》,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鑑》,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鑑》,则谋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鑑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
孔子序《书》,断自唐、虞,讫《文侯之命》而系之秦, 鲁《春秋》则始于平王之四十九年;左丘明传《春秋》,止哀之二十七年赵襄子惎智伯事,《通鑑》则书赵兴智灭以先事。以此见孔子定《书》而作《春秋》,《通鑑》之作实接《春秋左氏》后也。?
温公遍阅旧史,旁采小说,抉擿幽隐,荟稡为书,劳矣。而修书分属,汉则刘攽,? 三国汔于南北朝则刘恕,? 唐则范祖禹,? 因其所长属之,皆天下选也,历十九年而成。则合十六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行事为一书,岂一人心思耳目之力哉!
公自言:“修《通鑑》成,惟王胜之借一读;他人读未尽一纸,己欠伸思睡。”? 是正文二百九十四卷,有未能遍观者矣。若《考异》三十卷,所以参订羣书之异同,俾归于一。《目录》三十卷,年经国纬,不特使诸国事杂然并录者粲然有别而已,前代历法之更造,天文之失行,实著於目录上方,是可以凡书目录观邪!
先君笃史学,淳祐癸卯始患鼻衄,? 读史不暂置,洒血渍书,遗迹故在。每谓三省曰:“《史》、《汉》自服虔、应劭至三刘,? 註解多矣。章怀註范史,裴松之註陈寿史,虽间有音释,其实广异闻,补未备,以示博洽。?《晋书》之杨正衡,?《唐书》之窦苹、董衝,吾无取焉。? 徐无党註《五代史》,粗言欧公书法义例,他未之及也。《通鑑》先有刘安世《音义》十卷,而世不传。?《释文》本出於蜀史炤,冯時行为之序,?今海陵板本又有温公之子康《释文》,与炤本大同而小異。公休于书局为检阅官,是其得温公辟咡之教诏,刘、范诸公群居之讲明,不应乖剌乃尔,意海陵《释文》非公休为之。?若能刊正乎?”三省捧手对曰:“原学焉。”
乙巳,先君卒,尽瘁家蠱,又从事科举业,史学不敢废也。宝祐丙辰,出身进士科,始得大肆其力于是书。? 游宦远外,率携以自随;有異书異人,必就而正焉。依陸德明《经典释文》釐为《广註》九十七卷,著论十篇,自周讫五代,略叙兴亡大致。咸淳庚午,从淮壖归杭都,延平廖公见而韪之,礼致诸家,俾雦校通鉴以授其子弟,为著《雠校通鉴凡例》。? 廖转荐之贾相国,德祐乙亥,从军江上,言辄不用,既而军溃,间道归乡里。丙子,浙东始骚,辟地越之新昌;师从之,以孥免,失其书。乱定反室,復购得他本为之註,始以《考異》及所註者散入《通鑑》各文之下;历法、天文则随《目录》所书而附註焉。汔乙酉冬,乃克徹编。凡纪事之本末,地名之同異,州县之建置离合,制度之沿革损益,悉疏其所以然。若《释文》之舛谬,悉改而正之,著《辩误》十二卷。
呜呼!註班书者多矣:晋灼集服、应之义而辨其当否,? 臣瓒总诸家之说而驳以己见。? 至小颜新註,则又讥服、应之疏紊尚多,苏、晋之剖断蓋尠,訾臣瓒以差爽,诋蔡谟以牴牾, 自谓穷波讨源,构会甄释,无復遗恨;? 而刘氏兄弟之所以议颜者犹颜之议前人也。人苦不自觉,前註之失,吾知之,吾註之失,吾不能知也。又,古人註书,文约而义见;今吾所註,博则博矣,反之於约有未能焉。世运推迁,文公儒师从而凋谢,吾无从而取正。或勉以北学於中国,嘻,有志焉,然吾衰矣!
旃蒙作噩,冬,十有一月,乙酉,日长至,天台胡三省身之父书于梅碉蠖居。?
笺注
[1]《乘》、《梼杌》,晋、楚两国史书别名,周时诸侯国史皆名《春秋》。详焦循《孟子正义》卷十六,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前言。
[2]《春秋》经文自鲁隐公元年迄鲁哀公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后人续至哀公十六年。
[3]《纪年》出现时间记载不一。《晋书·武帝纪》作咸宁五年,《卫恒传》、王隐《晋书·束皙传》作太康元年,《晋书·束皙传》、荀勖《穆天子传序》作太康二年,《晋书·束皙传》云:“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纪年十三篇,记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此言魏哀王二十年,乃据今本《竹书纪年》而言。
[4]荀悦字仲豫,颍阴人。汉献帝以《汉书》文繁,命悦仿《左传》编年,删《汉书》为《汉纪》。
[5]按《通史》非编年体史书。《史通》云:“至梁武帝,又敕其群臣,上自太初,下终齐室,撰成《通史》六百二十卷。其书自秦以上,皆以《史记》为本,而别采他说,以广异闻。至两汉而还,则全录当时记传,而上下通达,臭味相依。又吴蜀二主皆入世家,五胡及拓跋氏列于《夷狄传》。大抵其体皆如《史记》,其所为异者,唯无表而已。” 据《南史·吴均传》云:“寻有敕召见,使撰《通史》,起三皇讫齐代,均草本纪,世家已毕,唯列传未就,卒。”《梁书》本传同。 又《梁书·武帝纪》云:“造《通史》,躬制赞序,凡六百卷。” 其分工如此。至于卷数,诸书所记不一。《隋志》作四百八十卷,两《唐志》作六百二卷,《梁书》作六百卷,《史通》作六百二十卷。刘恕《通鑑外纪后序》云:“梁武帝《通史》、唐姚康复《统史》,世近亡轶,不足称也。”是此书已亡于北宋。《宋史》未著录,而明焦竑《国史经籍志》有之,盖妄言耳。
[6]据《梁书·王僧辩传》,僧辩字君才。太清二年,侯景作乱,僧辩讨平之,由此知名。此次战乱,为典籍史上一大灾难。《隋书?牛弘传》云:“侯景度江,破灭梁室,秘省经籍,虽从兵火,其文德殿内书史,宛然犹存。萧绎据有江陵,遣将破平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典籍,重本七万余卷,悉送荆州。故江表图书,因斯尽萃于绎矣。及周师入郢,绎悉焚之于外城,所收十纔一二,此则书之五厄也。”《隋书·经籍志》同。则文德殿书与其他公私图籍凡七万余卷,身之所记不确。
[7]此据《新唐书·艺文志》而言。文曰:“右编年类四十一家,四十八部,九百四十七卷。”
[8]按王仲淹指文中子王通。《隋書》及两《唐书》无传,事迹见两《唐书》《王绩传》、《王勃传》。《王勃传》说他“依春秋体例,自获麟后,历秦、汉至于后魏,著纪年之书,谓之《元经》。”此书乃承其父志,为续《尚书》而作。详见《四库全书总目汇订》。不见于两《唐志》及《崇文总目》,而见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郡斋读书志》作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都作十五卷。身之盖据《直斋书录解题》而言。此十五卷本《元经》是伪书,具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编年类。余嘉锡说:“皮日休《文薮》卷四《文中子碑》云:‘先生有《元经》三十一篇。是唐人相传,实有此书,”可知其原书大致亡于唐末至北宋之间。然而身之所言《元经》十五卷作为伪书,未曾亡佚。《宋史》有之,而《宋史》诏修于至正三年,胡注已刊布十余年。身之宋亡后隐居不仕,交游甚少,或许未能得见其书。
[9]按萧颖士字茂挺。《新唐书》本传云:“尝谓:‘仲尼作《春秋》,为百王不易法,而司马迁作本纪、书、表、世家,叙事依违,失褒贬体,不足以训。乃起汉元年讫隋义宁编年,依春秋义类为传百篇。在魏书高贵崩,曰:‘司马昭弑帝于南阙。在梁书陈受禅,曰:‘陈霸先反。又自以梁枝孙,而宣帝逆取顺守,故武帝得血食三纪;昔曲沃篡晋,而文公为五伯,仲尼弗贬也。乃黜陈闰隋,以唐土德承梁火德,皆自断,诸儒不与论也。”此书两《唐书》未著录,而本传云安史之乱时,“因藏家书于箕、颖间”盖当时已亡。
[10]《通鉴胡注表微》云:“序中‘宋英宗皇帝云云,今《鉴注序》作‘宋朝英宗皇帝。疑本作‘我朝,刻版时改为‘宋朝,苏天爵复删‘朝字。犹之《元文类》本名《国朝文类》,后人改为《元朝文类》,又称《元文类》也。”
[11]春秋末晋智果认为智伯有才无德,若立为后“智宗必灭”,智宣子不听,后果如智果所言。 其事本于《国语》。司马光评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云云,详见《通鉴》卷一。
[12]樊英,字季齐,东汉方士,隐居于壶山之阳。汉安帝、顺帝屡次征召不就,后被迫入见,因此有人讥讽他名不副实。事见《后汉书?樊英传》。司马光就此有评论,见《通鉴》卷第五十一。
[13]贞观二年,御史大夫杜淹,认为国家治运隆替在于乐之雅俗,唐太宗、魏征认为在人心,不在声音。其事本于《贞观政要》礼乐篇。司马光就此亦有评论,见《通鉴》卷一百九十二。
[14]据两《唐书》,唐文宗太和五年,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率城降于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德裕主张发兵入据其城,上书极陈其利。牛僧孺以唐与吐蕃新缔盟约,不宜背约失信。最终事废,悉怛谋等残遭诛戮。司马光认为,李德裕以利言,牛僧孺以义言,详见《通鉴》卷二百四十七。
[15]任半塘《唐戏弄》云:“幡绰优名也,才艺品德为盛唐第一优人,亦宜唐五代优伶中之第一人!开元间善弄参军戏,每寓匡谏。玄宗悦之,曾假以绯衣。平日侍从,亦常假戏谑,警悟其主,往往解纷救祸,世称‘滑稽之雄。与庄宗时诸伶之妒贤害能,罪恶滔天者,适成反比。安禄山反,陷京。玄宗自蜀返,宥之。死葬昆山,或即其乡里欤?” 又云:“野猪,优名。孙光宪《北梦琐言》载其讽僖宗荒于步打,语极佳。” 黄幡绰事见于《通鉴》,而源于《教坊记》、《酉阳杂组》等书。石野猪事见《通鉴》卷二百五十三,而本于《北梦琐言》。
[16]身之贯彻此义于注中,《表微》特为之立治术、臣节、伦纪三篇,而谓“初拟立《君道》、《相业》诸篇,今特删并于《治术》”。
[17]《通鑑》以三家分晋始。刘恕尝问司马光曰:“公之书不始于上古或尧、舜,何也?”公曰:“周平王以来,事包《春秋》,孔子之《经》,不可损益。”曰:“曷不始于获麟之歲?”曰:“《经》不可续也。” 胡注曰:“此温公书法所由始也。《通鑑》始于此,其所以谨名分欤?”
[18]据《宋史?刘敞传》,刘攽字贡父,“攽所著书百卷,尤邃史学。作《东汉刊误》,为人所称。预司马光修《资治通鉴》,专职汉史。”
[19]据《宋史?刘恕传》,恕字道原,“笃好史学,自太史公所记,下至周显德末,纪传之外至私记杂说,无所不览,上下数千载间,巨微之事,如指诸掌。司马光编次《资治通鉴》,英宗命自择馆阁英才之士共修之。光对曰:‘馆阁文学之士诚多,至于专精史学,臣得而知者,唯刘恕耳。即召为局僚,遇史事纷错难治者,辄以诿恕。恕于魏、晋以后事,考证差缪,最为精详。” 又云:“死后七年,《通鉴》成”。著有《通鉴外纪》。
[20]据《宋史?范镇传》,范祖禹字淳甫,一字梦得,“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十五年,不事进取。” 著有《唐鉴》一书,《宋史》称他“深明唐三百年治乱,学者尊之,目为‘唐鉴公云。”
[21]按此语见《宋史?王曙传》,王胜之是王曙之子,隋东皋子王绩之后,世居河汾。胜之名益柔,为人好学,伉直尚气,喜论天下事。
[22]《胡身之墓碑》云:“父讳钥,赠奉议郎,妣周氏,赠安人。公生于宋宝庆六年庚寅四月癸亥年十六奉议公卒。”
[23]据《后汉书?服虔传》,服虔字子慎,河南荥阳人,官至九江太守。《隋志》云:“《汉书音训》一卷,服虔撰。” 据《后汉书?应奉传》云,应劭字仲远,汝南南顿人,少笃学,博学多闻,著书甚多,官至泰山太守。“又集解《汉书》,皆传于时。” 《隋志》云:“《汉书集解音义》二十四卷,应劭撰。” 而颜师古认为此书为臣瓒著,详下文笺注。三刘指宋刘敞、刘攽、刘奉世,《郡斋读书志》云:“《三刘汉书》一卷,右皇朝刘敞原父、弟攽贡父、子奉世仲冯撰。” 《直斋书录解题》作六卷。《宋史?艺文志》作“《三刘汉书标注》六卷”。
[24]唐章怀太子李贤等注范晔《后汉书》,宋裴松之注陈寿《三国志》。章怀注侧重字句诠释,裴注重在补阙、备异、惩妄、论辨。
[25]按杨正衡未注《晋书》,注者为何超。今中华书局版《晋书》末附《晋书音义》三卷,前有序言“《晋书音义》,余内弟东京处士何超字令升之所纂也。······巨唐天宝六载,天王左史弘农杨齐宣字正衡序” 云云。
[26]按 《唐书》指《新唐书》。《郡斋读书志》云:“《唐书音训》四卷,右皇朝窦苹撰,《新书》多奇字,观者必资训释。苹问学极精博,发挥良多,而其书时有攻苹者,不知何人附益之也。”窦苹字子野,事迹见孙猛先生《郡斋读书志校证》。王鸣盛说:“胡三省《通鑑注》自序云:‘《唐书》之窦苹、董衝注,吾无取焉。考董衝《新唐书释音》二十五卷,汲古阁无,明南监板有,此出宋人手,便觉空疎,诚如胡说,不及何超晋书注。其窦苹注则亡矣。”
[27]据《宋史?刘安世传》,安世字器之,曾师事司马光,而未言其尝注《通鑑》。《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均未见著录。
[28]《直斋书录解题》云“《通鉴释例》三十卷,右宣义郎眉山史炤见可传,冯时行为之序。”
[29]《表微》云:“《通鉴》释文南宋时通行者三家,一为司马康《释文》,刻于海陵,故谓之海陵本。康,温公之子,字公休。《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二十卷,《宋志》作六卷,今存。三为蜀费氏本《通鉴》,《音释》附正文下,今传有残帙。据身之所考证,一、三两本皆书估倩学究为之,海陵本託之公休,费本则间附己见,皆蹈袭史炤者也。”
[30]身之时年二十七,宝祐四年进士及第,与文天祥同榜。
[31]按廖公指廖莹中,字群玉,南宋藏书家。《表微》校勘篇云:“胡身之精校勘学,其注《通鉴》,名《音注》,实校注也。其自序言:‘咸淳庚午,延平廖公礼致诸家,俾讎校《通鉴》,以授其子弟,为著《讎校通鉴凡例》。今其例不传,然由注中钩稽,尚可窥其所用之方法,以理校为多,他校次之,用本校、对校者较少。然其所为理校,非只凭空想,而多由追忆,故以现存宋本勘之,往往奇中,与对校无异。”
[32]颜师古《汉书叙例》云:“晋灼,河南人,晋尚书郎。” 《隋志》云“《汉书集注》十三卷,晋灼撰。” 两《唐志》作十四卷。
[33]按臣瓒者,或云薛瓒,或云于瓒,或云傅瓒,或云王瓒,难以定论。见秦荣光《补晋书艺文志》,黄逢元《补晋书艺文志》,吴士鉴《补晋书经籍志》、《宋景文笔记》。
[34]按小颜新注指唐颜师古《汉书注》。苏指三国时人苏林。裴松之引《魏略》云:“林字孝友,博学,多通古今字指,凡诸书传文间危疑,林皆释之。” 《鲁灵光殿赋》六臣注有“苏林《汉书注》” 云云。《隋志》未著录。《蔡谟传》云:“蔡谟字道明,陈留考城人也。······总应劭以来註班固《汉书》者,为之集解。” 《史记索隐》云:“蔡谟集解之时已有二十四家之说” 《汉书叙例》云:“以服、应囊说疎紊尚多,苏、晋众家剖断盖尠,蔡氏纂集尤为牴牾,自兹以降,蔑足有云。”又云:“至典午中朝,爰有晋灼,集为一部,凡十四卷,又颇以意增益,时辩前人当否,号曰《汉书集注》。属永嘉丧乱,金行播迁,此书虽存,不至江左。是以爰自东晋迄于梁、陈,南方学者皆弗之见。有臣瓒者,莫知氏族,考其时代,亦在晋初,又总集诸家音义,稍以己之所见,续廁其末。举駮前说,喜引《竹书》,自谓甄明,非无差爽,凡二十四卷,分为两帙。今之《集解音义》即是其书,而后人见者不知臣瓒所作,乃谓之应劭等《集解》。王氏《七志》,阮氏《七录》,并题云然,斯不审矣。学者又斟酌瓒姓,附著安施,或云傅族,既无明文,未足取信。蔡谟全取臣瓒一部散入《汉书》,自此以来始有注本。”
[35]旃蒙,乙之别称;作噩,酉之别称。此序作于至元二十二年而称“旃蒙作噩”者,盖身之以宋遗民而羞言元帝年号,此师陶渊明但书甲子之意。《宋书》谓渊明“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时身之年五十六。《表微》云:“天台系郡之统名,非指天台县。方正学与身之同邑,其撰《王华川集后序》,自称‘天台方孝儒;其撰《蚊对》,且自号‘天台生,不足异也。” “父书”即甫书。梅碉蠖居,身之宅号,《宁海县志》谓“所居狭小,涧旁多古梅,世称公为梅涧先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