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特困区农村小学体育协同教育研究
2016-08-02张高华
张高华
新常态下特困区农村小学体育协同教育研究
张高华
摘要:体育运动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提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体育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特困区农村学校在新农村的社会变迁中出现了一些“新常态”,这对国家大力发展学校体育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研究发现:家、校、社区的协同教育可以破解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困境,并针对特困区农村小学体育开展的现状和协同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协同教育;特困地区;学校体育
一、前言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具有范围广、人数多、贫困深等特点,目前我国已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基本上覆盖了我国绝大多数贫困地区和人群。作为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农村扶贫纲要》指出,将在教育、公共卫生、文化等领域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普及义务教育,促进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1]
体育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强健体魄,而且还能够促进智力发育,增强自信心。青少年拥有健康的体质是民族旺盛的生命力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我国贫困地区,特别是特困地区中小学校普遍存在体育课被排挤、师资严重不足、体育设施匮乏等现象,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特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过程中,学校体育更应“从立德树人的高度践行其在人文教化和塑造健康体质等方面的独特价值。”[2]
协同教育发展的引入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改善当前的体育教育现状,同时还可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对于提高贫困地区校园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课题组于2013年至2015年间对全国14个集中连片区内的近200所中小学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在贵州省实施了体育家校社区的协同教育实验,针对目前特困地区普遍存在的体育教育现象,对小学体育协同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特困区农村中小学的“新常态”
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大都处于自然条件恶劣的省际交界、多民族聚集、城镇化程度低的地带。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小学教育也出现了一些新常态。
(一)转型期留守儿童问题
由于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农民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需求迫切,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虽然农民向城市的大量涌入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同样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实行二元结构体制,农村户口无法享受城市待遇,农民工子女普遍面临入学困难、无法享受高质量的学校教育问题。加之农民工经济能力有限,工作生活负担重,使他们无力保障子女在城市完成学业,只能将子女托于父母在农村接受教育,即所谓的留守儿童。据相关资料的数据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从2004年的约2 000万,增加到目前的6 100多万。其中,1 794万留守儿童一年只能够见父母一次,还有921万留守儿童甚至一年都不能见到父母一次。[4]儿童时期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长期远离父母,近年来留守儿童极易出现身心健康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在中国农村已是一个普遍现象。
(二)10年撤点并校导致学校数量锐减
20世纪80年代,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在我国施行,使得人口增长速度逐步放缓,农村学龄人口呈现下降的趋势,农村部分中小学出现生源不足的现象。再加上城镇化的不断深入,以及为了减少国家财政的压力,在新世纪初,国家开始实施“撤点并校”政策,农村各地开始推行合并小学的措施。2001年,国务院出台了一份名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此后至2010年的10年间,农村小学生减少了 3153.49万人,减少了37.8%;农村小学校减少22.94万所,减少了52.1%,学校撤并的幅度远远大于学生减少的幅度。这10年间,平均每一天,在中国农村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5]
(三)国家大力推动教育扶贫和教育公平
农民弱势境遇、农村穷困地位、分配有失公允及校内管理缺失、体育课程陈旧、体育教师流失等问题,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被边缘化现象的主要原因。[6]“教育扶贫”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7]
2013年国务院转发的《教育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把教育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优先任务”。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中也都明确提出了要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促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并提出了全面加强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2015年1月,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制定《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将对片区内从出生开始到义务教育阶段结束的农村儿童的健康和教育实施全过程的保障和干预,编就一张保障贫困地区儿童成长的安全网,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平等地享受教育的权利。
(四)国家实施一系列学校体育政策
农村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和智力发育的重要力量,没有农村体育的发展就没有全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与城市相比,农村的体育资源较稀缺,因此,为了保证农村体育的发展,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指出“根据学校地理条件和农村体育特点,因地制宜地建设运动场地和配备体育设施,保障学生活动锻炼的空间和条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中,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把小学3至6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提高为4节,高中每周两节提高到3节。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体育课时,严格按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保证运动负荷,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锻炼,并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2014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等三个规范性文件,其目的之一便是以学校体育基本制度建设为基础,全方位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三、特困区农村小学体育开展现状
体育课在我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来,由于学生体质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社会上对加强学校体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特困地区受多方面弱势条件的影响,体育开展的现状不容乐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场地不足,体育器材短缺
体育场地不足、体育器材极度短缺是当前特困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现象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贫困地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另外,一些贫困地区虽然已建设篮球、足球等场地,但是场地绝大多数是非标准设计,比如篮球场地没有做硬化处理、足球场地没有草坪等,这不仅导致学生在日常体育活动容易受伤,而且当遇到特殊天气时,设施场地不能使用,影响了体育课的安排。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贫困地区的体育器材一般都是以跳绳类和球类为主,由于体育器材使用场地的限制,导致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较少,对学生们体育课参与度造成严重影响(见表1.)。
表1. 某省贫困地区7所学校的采样结果
(二)师资水平低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整体水平上较之城市中小学教师尚存在很大的差异。[8]体育师资问题是制约农村地区体育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学历低,由于特困地区农村生活条件艰苦,许多学历较高的体育教师不愿意去农村,导致当前特困地区绝大多数教师只有大专和中专学历。以黑龙江省为例,特困地区小学体育教师与小学生的比例基本上为400∶1,与国家规定的230∶1具有较大差距。中专学历占到体育教师的53%,大专学历38%,而本科学历不超过6%。其次是体育教师年龄较年轻,主要以40岁以下青壮年为主,一般占到80%以上,而且体育教师多为兼职,不具备专业体育知识。再次从数量上来看,专业的小学体育教师数量较少,不能够满足日常的需求,而且这些体育专业的教师还大都兼任其他科目教学,工作任务繁重。
(三)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单一、枯燥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智力、情感等快速发展的时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作用。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活动意识,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早操、野炊、写生以及课外体育锻炼等。在走访的特困区学校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的课外活动都以课间操的形式开展,形式单一、枯燥。另外,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也会被其他代课老师所占用并进行其他文化科目的补习,使学生的体育热情普遍降低。
(四)监护人对体育的认可度普遍较低
学校开展体育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顽强拼搏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这对孩子未来成长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特困地区,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许多家长对于体育认识普遍存在误区,他们认为体育课并不是考试科目,体育成绩的优劣对文化课的考试成绩没有多大作用,如果孩子过多地参与体育课,会造成大量时间的浪费,影响孩子其他科目成绩。因此,许多家长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单纯地认为体育教育没有必要。我们在对家长的调查中发现,对体育课感到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的家长总数达到52%,比较满意的占44%,非常满意的只占4%。可见,缺少学生家长的支持,也是导致特困地区体育教育不能够很好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农村小学体育协同教育研究
农村学校教育的“新常态”及体育教育的种种困难给学校体育的普及和开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本课题组经过深入调研和实验,对农村小学“体育协同教育”进行了研究。
(一)协同教育的内涵
协同教育是“协同学”在教育领域的一种应用和扩展。在协同学中,人类教育系统可分为三大类,即家庭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三个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当某一个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与另外一个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和联系,产生协同效应时,则会对整个教育系统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即称之为协同教育(见图1)。[9](P35)
图1 协同教育各系统交互过程
(二)特困区农村小学体育协同教育的意义
协同教育是一种创新型的教育方式,它是将对学生有影响的家庭要素、学校要素以及社会要素联合在一起协同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目的。协同教育中不仅强调各要素的合力,同时还强调同步,对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国特困地区无论在家庭、学校教育以及社会资源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距。
协同教育方式由于强调各个要素协同、合力的效果,为特困地区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缩减与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差距提供了一个契机,对我国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体育不仅仅是校内的功课,它应当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成长阶段。与智力参与较多的学科不同,体育需要身体的运动,体育的实现过程跨越不同的时空,无法通过单一因素的改变,解决当下特困区学生体育所面临的困境,必须通过学校、家庭、学生甚至社区的共同发力,从体育意识到体育物质条件,从认识层面到实践层面,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系统地解决这些问题。
(三)体育协同教育的实施过程
1.以多媒体为媒介,实现家校双向沟通
家庭是孩子教育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传统的家庭教育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熏陶,家长很容易陷入教育误区。而在协同教育模式中,当遇到教育困惑时,家长可以通过家校互联机制,及时地就教育方面的问题请求学校老师帮助,这样不仅强化了家庭与学校的交流,同时家长也能够根据老师的专业指导,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
家校互联在信息化时代的城市早已是家长和教师沟通的重要渠道。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特困区农村,父母外出务工、监护人年龄偏大等问题非常严重,导致家长并不能很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教师也难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长取得联系。久而久之,孩子的教育变成单一的学校教育。体育协同教育可以借助于现代媒体,比如微信、QQ等简单便捷的手段进行沟通,实现家校双向沟通。
2.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实现学生体育生活化
运动是人的本能,体育活动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特困区农村大都处于我国边远山区,相对闭塞落后,同时有相当一部分是多民族聚集区,这些地区的体育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较小,有较好的体育文化传承,这是宝贵的社会体育资源。将当地传统的体育项目融入到学校体育的教学中,同时参与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活动,不但丰富了学校的体育教学素材,学生也可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认识生活、探索生活,而且通过教育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更多主动学习,主动构建知识结构。
(四)体育协同教育实施的效果和反馈
1.协同教育认识缺乏
作为“协同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分支和应用,协同教育更多地强调各系统间的协作、同步作用,相比传统教学,协同教育资源更加丰富,能够更好地对学生实施教育。但作为近年来刚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于普通群众,特别是特困区的群众而言,普遍存在对协同教育的内涵理解不足,对各自的角色和责任认识不清,更多的仍是停留在学校、家庭教育这两要素方面,未能够理解社会系统的重要性,更缺乏三者间有机结合、相互合作的认知。
2.体育教育主体地位失衡
体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农村贫困地区受到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导致学校的体育课组织较为松散,而且经常出现被其他文化课所占用的现象,体育教育地位未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再加上特困地区教育师资严重不足,学生家长缺乏对协同教育的理解等问题,这些都给协同教育在特困地区农村小学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3.协同教育实践缺乏指导
特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育理念比较落后。一方面地方领导缺乏对协同教育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协同教育的理论实践缺乏指导,即体育教育、家庭以及社区协调三要素间不能够联合开展活动,缺乏连续的、有计划性的统一指导。协同教育的效果不佳,需要政府及学校各级领导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培训,并有效地进行组织实施。
五、对策与建议
针对特困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和体育协同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及反馈,为更有效地推进协同教育优势进而突破特困区体育教育难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增强特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育重视程度
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特困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不能够有效开展。因此,学校、家长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不断加深对体育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保障体育课程的正常开展。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手段,注重课外体育、竞赛及运动训练等活动开展的多样性。
(二)增强体育设施和师资力量
师资落后是制约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通过加大扶贫力度,增加财政投入,给特困地区小学提供最基本的体育教育设施,缩小与城乡之间的差距,推动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目前特困地区体育教师综合水平普遍较低,可以通过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方式增强教师业务能力,利用短期深造,或接收体育教育专业在校生实习培训等,增强与外界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体育人才的培养和建设。
(三)加大协同教育培训力度
协同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理念,特困地区教育理念普遍落后,很多教师和家长没有接受过协同教育专业培训,对于协同教育内涵的认知较为肤浅。因此,为了促进协同教育在贫困地区的发展,应加大对协同教育理念的宣传力度,对部分教师和家长进行协同教育理论知识培训。同时,为了加深教师和家长对协同教育深刻理解,政府和学校相关领导应该积极组织开展协同教育实践机会,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协同教育发展。除此之外,多媒体设备在协同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协同教育的推广能否成功。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特困地区财政支持,加快多媒体的建设和推广。
随着“校园足球”上升为国家战略从而成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学校体育必将迎来从普及到提高的跨越式发展。特困区农村小学生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弱势群体,“协同体育教育”是突破其多方原因导致的“体育难”问题的切实有效方法。当然,特困区实施“协同体育教育”涉及到多方面的主体,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探索其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还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中去发现和解决,也期待更多的学者、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共同参与、讨论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高华,曹建. 武陵山特困连片区中小学生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4).
[2] 杨文轩,张细谦. 新常态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J].体育学刊,2015(5).
[3] 许刚.体育教育的协同效应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9).
[4] 上学路上儿童心灵关爱中心.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EB/OL].(2015-06-19)[2015-06-19].http://www.cssn.cn/dybg/gqdy_gqcj/201506/t20150619_2041331.shtml.
[5] 杨东平.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EB/OL].(2012-11-19)[2012-11-19].http://zhongkao.xdf.cn/201211/9175675.html.
[6] 唐红明. 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边缘化现象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5).
[7] 刘传铁.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N].人民日报,2016-01-27(5).
[8] 王献玲. 均衡化视野下的农村中小学师资建设[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2(3).
[9] 黄立新.网络环境下的协同教育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况琳]
收稿日期:2016-04-28
作者简介:张高华,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体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后。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困境与对策” (13CTY022)。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228(2016)03-0025-05
DOI:10.16826/j.cnki.1009-7228.2016.03.006
Study on Physical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Rural Primary Schools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under the New Normality
ZHANG Gaohua
Abstract:Physical Education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children’s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education. P.E equit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to achieve the equity in education. However, some “new normality” appeared in rural schools in poverty stricken area in the process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which brought mor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home, school and community can crack the dilemma of sport development in rural schools,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directed against the situation of P.E in rural elementary schools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and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Key Words:cooperative education; poverty-stricken area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