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与认知心理培育的协同教育思路探讨
2017-04-06李良生
李良生
摘要:相关资料显示,小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对学习行为和学习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大多数教师并不重视统一教学和心理培育,认知心理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质量。文中从协同教育的思路出发,探讨了小学教育与认知心理培育一致的重要性,并通过问题分析指出了教学与认知心理培育的协同教育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学 认知心理 协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52-01
在新课标下,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探究和思考精神越发重要,这就要求小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认知能力,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为此,传统的小学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在新的形势下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和教学模式。
一、实现小学教育与学生认知心理协同教育的必要性
认知心理主要是指学生对一件事物的认识過程,包括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关于认知心理可以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即一种主观层面的意识,它能够对人的行为产生反作用。以小学生来说,正确的认知心理相当于积极的意识,可以对学生主体的学习行为产生良好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生的认知心理主要由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所决定,学生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会获得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在不同的精力中获得一定的知识。而这种心理认知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偏好。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学生认知心理所产生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和价值,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意识与学习行为脱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协同教育将学校、家庭、社会等几方面视为一个整体的教育体系,不同的部分担当着不同的功能,需要共同合作、互补以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小学教育中学生的认知心理与教师的教学工作被视为协同教育中的两个不同的部分,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小学教育工作的进步和发展,更好的实践素质教育。
二、小学教学与认知心理协同教育的具体策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学教育并没有良好的协调学生认知心理与教学工作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不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差异性特点和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小学教学普遍采取灌输式教学,教师注重教授知识,但是很少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使“教”与“学”这二者脱离。
为了实现教学工作与学生认知心理的协同教育,首先,教师一定要充分意识到二者协同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学生认知心理对于学习效果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分析他们擅长学习什么知识,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同时,教师需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喜好。教师需要逐渐转变传统教育管理中权威性的地位,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时刻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以此分析学生的心理认知情况,并在教学环节中适当的调整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实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地位,鼓励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主动的探究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上课之前,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明确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将这些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事物结合起来,加强知识点与学生的联系,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认知心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比如对知识是否感兴趣、回答问题的情绪是不是很高,等等。并据此适当的引出教学问题,鼓励学生针对所学内容进行自主探讨的讨论,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充分做好教学辅助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解答他们的问题。
在课后时间中,教师需要适当鼓励学生进行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更好地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从而提高对知识的更深层析的理解和运用,促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更加积极的认知心理。这种认知心理将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心理,使之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更加积极、努力的一面。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中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认知心理都可以被视为协同教育的重要体系。教师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态度和观念,充分尊重并调动学生的认知心理,使学生达到认知心理和学习行为的统一,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张春民,刘东升,颜景玲等.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8).
[2]于莉.幼儿认知心理的培育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2(z1).
责任编辑:孙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