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2016-08-02康玥媛吴立宝

关键词:应用能力信息技术

康玥媛,吴立宝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康玥媛,吴立宝

摘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为了解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水平,更好地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以天津市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统计发现:教师在办公软件及多媒体应用方面能力最好,而数据分析及数字化能力最差,网络课程开发与设计、移动终端的应用和基本理论方法这三个维度应用能力一般。此外,教师在城乡、性别、学科、年龄、学历不同类型信息方面技术应用能力存在差异。研究启示是在进行教师信息技术指导与培训时要注意“因材施训”。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因材施训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1]为推进落实《纲要》中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2012年3月教育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2],要增强教师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2013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并于2013年11月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14年5月,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简称《能力标准(试行)》)。[3]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3D打印等新技术不断涌现的背景下,2015年9月,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大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学生信息素养,拓展师生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与学科教学培训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为特点的课例和教学法的培训,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情分析、个性化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4]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信息技术越来越受到中小学一线教师以及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其信息化意识与应用能力显著增强。国内很多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是关于教师信息素养[5]和TPCK[6]的,只有极少数是研究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比如:张屹等[7][8]根据《能力标准(试行)》规定的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价与诊断、学习与发展这5个维度进行的现状研究;赵可云等[9]研究得到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分为准备阶段、信息化教学能力感知阶段、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阶段、信息化教学研究阶段和评价反馈阶段。

现有关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研究主要是依据应用信息技术的几个阶段或环节而开展研究的,而对教师需掌握的信息技术类型和内容较少涉及,并且只是对教师的整体现状进行概述,并没有对不同属性的教师进行差异性比较研究。而本研究正是在教育信息化以及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大背景下,融入了网络课程、移动终端的应用等新指标来考察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问题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是怎样的?问题二:不同类型教师之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否有差异?进而根据以上问题的回答,给出今后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应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采用康玥媛、吴立宝、王光明等人编制的《中小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理论和技术应用状况》量表,该量表分为5个维度:常用办公软件及多媒体应用能力(简称为“办公软件及多媒体”);网络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简称为“网络课程”);数据分析及数字化能力(简称为“数据分析及数字化”);移动终端应用能力(简称为“移动终端”);信息技术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掌握与应用能力(简称为“理论方法”),该量表的信度为0.969,表明该量表具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取样过程中,采用分层抽样而选取的大样本数据利用SPSS 22.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而探究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水平以及不同类型教师之间的差异。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建议。

(二)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研究对象。参照2013-2014学年初天津市教育事业统计信息快报[10],天津市幼儿园教师12 289人,小学38 275人,初中25 967人,高中15 589人,合计92 120人。

教师队伍总抽取比例在3%左右,各区县按照此比例进行。根据数据统计,共调查了天津市中心城区、郊县以及滨海新区所有区县的城市及农村各类中学和小学的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377所学校的2 500名教师,回收问卷2 410份,回收率96.4%,有效回答率95%以上,其中小学教师1 072人,初中教师928人,高中教师410人。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整体现状的描述分析

通过统计各维度的平均值(满分为5),如表1结果所示:得分最高的是“办公软件及多媒体”,其次依次是“理论方法”、“移动终端”和“网络课程”,得分最低的是“数据分析及数字化”。

表1.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各维度的描述统计

以上结果说明:

(1)中小学教师对于常用办公软件Word、Excel、PPT,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以及相机、投影仪、扫描仪等设备应用能力得分最高,已经成为教师日常教学工作所需;

(2)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得分位居第二;

(3)翻转课堂、iPad等移动学习,以及在线课程、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制作得分居中,掌握情况一般;

(4)定性定量分析以及数字化应用等专业性较强的信息技术,比如统计专业软件SPSS、质性分析软件、思维导图等软件,以及影音视频的加工与数字化实验室操作等专业性较强的技能得分最低,应用能力最差。

(二)相关分析

将问卷各个维度进行相关检测的结果显示(如表2所示):办公软件及多媒体、网络课程、数据分析及数字化、移动终端、理论方法各个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课程与移动终端学习的相关系数最高(r=0.768),其次是网络课程与数据分析及数字化的相关程度也较高(r=0.756),其他维度间的相关系数也均在0.6以上。这一结果说明了各个维度之间有较强关系。

表2. 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矩阵

(注:*代表p<0.05,**代表p<0.01,***代表p<0.001,以下均同)

(三)差异分析

下面根据教师的不同属性特征,进行组间的差异比较研究。

1.城乡差异分析

根据学校所处区域,将教师分为两组:“城市组”和“乡村组”。对这两组教师的5个维度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结果见表3:

表3. 城乡教师信息技术各维度比较

由表3可知:城乡教师之间,“办公软件及多媒体”维度(t=1.744,p>0.05)和“理论方法”维度(t=1.946,p>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网络课程、分析及数字化”这3个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差异为:“网络课程”维度,t=5.627,p<0.05,城市教师比乡村教师均值高0.24;“分析及数字化”维度,t=3.761,p<0.05,城市教师比乡村教师均值高0.17;“移动终端”维度,t=2.378,p<0.05,城市教师比乡村教师均值高0.1。

2.性别差异分析

接下来再对比男、女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掌握的情况,同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结果见表4:

表4. 男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各维度比较

表4结果显示:男女教师之间,在“办公软件及多媒体应用”维度(t=0.875,p>0.05)和“网络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维度(t=1.12,p>0.05)以及“移动终端应用能力”维度(t=1.63,p>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数据分析及数字化能力和理论方法”这两个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差异为:在“数据分析及数字化能力”维度,男教师显著高于女教师,t=2.044,p<0.05;在“理论方法”维度,男教师显著高于女教师,t=5.28,p<0.05。

3.学科差异分析

为了便于统计与比较,将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政治、思品教师归为“文科组”,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教师归为“理科组”,将信息技术教师单独归为一组,将音乐、美术、体育、劳技、研学、校本等均归为“其他组”。对上述四组教师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5。

由表5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办公软件及多媒体、网络课程、数据分析及数字化、移动终端、理论方法这5个维度,不同学科教师比较F值分别为4.331、7.029、7.665、10.105、6.584,对应的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不同学科教师在这5个维度的得分均存在差异。再进行LSD两两比较进一步得知:在所有5个维度,均呈现信息技术教师得分高于文科组、理科组和其他组教师;在网络课程、数据分析及数字化、移动终端这3个维度,其他组教师得分高于文科组和理科组;在办公软件及多媒体,理论方法这两个维度,信息技术教师得分高于另外三组,而另外三组教师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4.年龄差异分析

本研究将40岁以下教师归为青年组,将41~50岁教师归为中年组,将51岁以上教师归为老年组。对这三组教师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著性概率值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6。

表5. 不同学科的各维度比较

表6. 中青老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各维度比较

由表6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办公软件及多媒体、网络课程、数据分析及数字化、移动终端、理论方法这5个维度,不同年龄段比较F值分别为67.908、21.909、38.769、30.165、21.357,对应的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这5个维度在不同年龄段得分均存在差异。经过LSD两两比较进一步得知,在办公软件及多媒体、网络课程、移动终端这3个维度中,青年组得分均高于中年组和老年组,并且中年组得分均大于老年组。在数据分析及数字化、理论方法两个维度中,青年教师组得分均高于中年组;同时,青年组得分也高于老年组教师;但是,中、老年两组教师在这两个维度上,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5.学历差异分析

根据教师学历层次,将专科及以下归为“专科组”,将本科单独为一组,将硕士及博士归为“硕博组”,对这三组教师5个维度的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不同学历的各维度比较

由上表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办公软件及多媒体、数据分析及数字化、移动终端应用这3个维度,不同学历比较F值分别为18.802、6.070、3.206,对应的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办公软件及多媒体、分析及数字化、移动终端应用这3个维度上,不同学历得分均存在差异,而在网络课程和理论方法这两个维度上,不同学历教师之间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接下来,LSD两两比较,在办公软件及多媒体、网络课程这两个维度中,硕博得分均高于本科及专科,本科得分则高于专科。在移动终端维度中,本科得分高于专科得分,硕博得分高于专科得分,但本科与硕博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研究结论及讨论

(一)整体性现状水平研究结论

通过对问卷的整体描述性统计研究发现,天津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较好,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常用办公软件及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在5个维度中表现最好。这主要体现在能根据教学需要,优化组合教学媒体,能使用Word或WPS对文档进行排版编辑,实现图文混排,能使用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能用PPT整合教育信息资源,能正确操作多媒体操作系统相关设备,可以借助数码相机、扫描仪、摄像机等设备采集素材,了解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功能及外设基本工作原理等。总之,在常用办公软件及多媒体技术这一维度,天津市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利用网络查找资源并进行交流分享;对于常用的办公软件PPT、Word使用较好,相比之下,对于Excel的数据处理能力略显不足。这主要与天津市大力提升中小学现代化建设有关,根据《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要求95%的教师可以自主开发和使用课件。

第二,移动终端应用能力一般。有60%的教师认为移动终端应用是未来的发展趋势,60%的教师能够使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有49%的教师可以使用手机、iPad等进行教学或辅导交流;有41%的教师了解移动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与常用办公软件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相比,教师对于移动终端应用的能力水平一般,只有41%-60%的教师了解或具备利用移动终端应用的能力。

第三,网络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相对薄弱。有52%的教师可以概括出网络学习平台的功能与特点;只有42%的教师能够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实践,设计开发网络课程。在“互联网+”的时代,大多数教师尚不能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对于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更为困难,

第四,专业性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最差。只有45%的教师能够实现影音的处理与加工;只有26%的教师能利用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第五,各个维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尤其是网络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和移动终端应用能力的相关程度最高,其次是网络课程开发和设计能力与数据分析及数字化的相关程度也较高。

在“互联网+”时代,技术的提升必然会带来教育的变革,网络课程、移动终端的应用在天津市某些区县也已试点开展。天津全市都在积极建设“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将市区和区县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建立了“在线课堂教室”,使区县的学生可以与市区学生同步享有先进理念的教学成果。很多教师不仅用移动设备上课教学而且还用于科研,已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及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在“互联网+”时代,每个教师都将成为信息化的超级教师。

(二)不同类型教师差异性研究结论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教师进行比较,得到如下研究结论:

城乡差异。农村教师的网络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数据分析及数字化能力和移动终端应用能力,与城市教师相比有显著差异,在办公软件及多媒体、理论方法两个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如前所述,天津市现代化建设要求95%的教师能够自主开发和使用课件,故城乡在常用办公软件及多媒体维度已不存在差异。对于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得知,造成城乡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有些农村学校软硬件条件所限,设备不好用,另外网速太慢,难以开展网络课程和移动学习所致。

性别差异。女教师在数据分析及数字化和理论方法这两个维度上与男教师有显著差异,其他维度男女教师并无差异。

学科差异。信息技术教师5个维度应用能力均掌握最好;并且还发现,音、体、美、劳技等其他学科教师5个维度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均好于文科及理科教师;而文、理科教师之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无差异。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其学科专业背景,故成绩最优;至于为何音、体、美、劳技等学科教师所有维度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绩均优于文、理科教师,本研究尚未调查清楚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待后续深入探究。

年龄差异。青年教师各个维度应用能力均最好;中、老年教师在常用办公软件及多媒体应用、网络课程开发设计、移动终端这3个维度的应用能力有差异。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得知,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老年教师对网络课程、移动学习这些新生事物,需有接受和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由于缺乏针对中、老年教师特点的技能培训而造成的。

学历差异。在常用办公软件及多媒体应用、数据分析及数字化能力和移动终端应用上,高学历教师表现更佳。在网络课程开发与设计、基本理论与方法这两个维度上,学历之间无差异。学历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高学历教师在接受研究生教育时,有关于信息技术、数据统计与分析、实验设备的操作等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学习,故高学历教师在常用办公软件及多媒体应用、数据分析及数字化能力和移动终端应用能力上更胜一筹。同时也反映出,不同学历教师之间在网络课程这一维度并无显著差异,说明在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课程设置中均缺乏对于网络课程这一新生事物的技能培训。

五、启示

(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内容有所侧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近年来的培训与考核,当前教师已能熟练操作常用办公软件及多媒体技术,这些技术可不作为教师全员培训的核心内容。微课程碎片化学习方式以及网络在线课程慕课、多种在线学习系统或平台等,是近两年的新兴事物,很多教师对其理念、特点、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学应用等尚不清楚或不能独立进行实践应用,故应着重关注,加强学习,应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指导和培训。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较复杂、难度较大的信息技术能力,整体掌握程度最差,是教师信息技术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需认真研究,改进对策,深入学习。

(二)倡导移动化的终端学习

21世纪的公民被称作“数字原住民”,尤其是学生们是在电子产品的伴随下长大,数字世界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近几年,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学习场所拓展到了更广地域,移动学习迅速推广。教师更不能例外,需要跟上时代的潮流。移动学习是继远程教育、数字化教育后的第三个发展阶段,移动终端的应用是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大趋势,应得到重视,继续推广。以教育信息化来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公平。

(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策略:因材施训

由于中小学教师的个体差异,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尤其是对于更新速度极快的信息技术,若进行内容一致的全员培训,则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师。同时,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过度培训或培训不足等状况。因此,对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这一特殊技能,需要根据教师的区域分布、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学科需要等特点,根据教师需要进行有针对性地专门培训,提出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和相应课程内容,即“因材施训”,实施个性化的指导与管理培养,形成划区域、分层级、分类别、开放灵活的,具有信息技术特色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

(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

以信息技术为纽带,加强教学与管理,使得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增强信息技术对学科教育的服务与支撑,实现教师个性化的教学。为此,需要鼓励教师们积极尝试应用较为成熟的各类信息技术、设备和工具,并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

结语

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环境和课程资源的变化,同时还有教学模式的变革。教学模式正由基于班级授课制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知识传递逐步变为基于广泛学习资源、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和活动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这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才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质与核心。因此,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以及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教学模式和师资培养也要进行相应的变化和改革,使得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胜任新型教育形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0-07-29)[2015-09-01].http://www.moe.edu.cn.

[2]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EB/OL].(2012-03-29)[2015-09-01].http://www.moe.edu.cn.

[3]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EB/OL].(2014-05-27)[2015-09-01].http://www.moe.edu.cn.

[4] 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EB/OL].(2015-09-17)[2015-09-18].http://www.cac.gov.cn/2015-09/10/c_1116521091.htm.

[5] 谢安邦. 教师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J].教师教育研究,2004(5).

[6] 董艳,桑国元,蔡敬新. 师范生TPACK知识的实证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4(3).

[7] 张屹,刘美娟,周平红.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评估——基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8).

[8] 张屹,马静思,周平红.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培训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5(1).

[9] 赵可云,亓建芸,陈武成. 基于B-PDS的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5).

[10]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2014-2015学年初天津市教育事业统计信息快报[EB/OL].(2015-03-19)[2015-09-01].http://www.tjmec.gov.cn/show.jsp?informationid=201503190938016136&classid=200907221125456475.

[责任编辑:陈浮]

收稿日期:2016-05-10

作者简介:康玥媛,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天津 300387)讲师,博士;吴立宝,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天津市 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卓越教师专业成长影响因素研究”(TJJX13-009)。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228(2016)03-0041-07

DOI:10.16826/j.cnki.1009-7228.2016.03.009

Survey of Statu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pplication Abil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ANG Yueyuan, WU Libao

Abstract:Ability to app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a required professional ability for teachers in the age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know status quo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application abil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etter train the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s research has tak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Tianjin as research subjects for making an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data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teachers are most competitive in applying office software and multi-media, least competitive in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good in applying other three dimensions of network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design, the application of mobile terminals, and basic theory and methods. In addition, there exist differences in teachers’ application ability in different types of information such as region, gender, subject, age and education background. It is suggested to teach according to aptitude when guiding and training the teachers with regard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 ability; teach According to Aptitude

猜你喜欢

应用能力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浅谈如何提高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应用能力
高中数学课本教学的探索研究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提升信息技术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