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者连接副词使用的语料库考察
——以对比/让步连接副词为例
2016-07-28施建刚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海宁34408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008
施建刚 邵 斌(.浙江财经大学 东方学院,浙江 海宁34408;.浙江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3008)
英语学习者连接副词使用的语料库考察
——以对比/让步连接副词为例
施建刚1邵斌2
(1.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浙江海宁314408;2.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以英语对比/让步连接副词为例,对比中国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口语语料,研究发现:1)学习者在总体上比本族语者少使用对比/让步连接副词;2)在选择此类连接副词时,学习者与本族语者有相似的倾向,但存在过多使用和过少使用的现象;3)学习者更倾向使用单个连接副词的句首位置。从母语迁移角度分析了其原因。
关键词:连接副词;对比/让步;语料库;中国学习者;母语迁移
连接副词 (linking adverbials)也称为连接性状语 (conjuncts),在语篇中起到组织与衔接的功能。由于连接副词含有特定的语义,使得所连接的语篇单位间的逻辑关系更为明晰,因而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衔接手段之一[1]。然而,英语连接词的数量和种类都很多,语义也很复杂,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在不同语体中正确、得当地使用连接副词绝非易事。语料库调查发现,英语本族语者使用表示转折/让步关系的连接副词频率非常高[1,2]。而Halliday&Hasan指出,从微观角度对某种衔接手段进行研究,甚至具体到更微观的某类连接词的使用,是衔接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3]。鉴于此,本文以转折/让步连接副词为例,运用语料库统计方法,将其在中国学习者与美国本族语者口语语料中的使用相对照,以期揭示中国学习者在此类连接副词使用方面的规律和特征,探讨学习者与本族语者使用此类连接副词有何差异,并从母语迁移角度分析其原因。
一、研究现状
衔接理论的系统研究发轫于Halliday&Hasan 的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的出版,他们将衔接手段所表示的逻辑关系分为四大类:增补 (addictive)、转折 (adversative)、原因 (casual)和时间 (temporal)[3]。以往对连接副词的国内外研究也借鉴了Biber et al.[1]、Celce-Murcia&Larsen-Freeman[4]或Quirk et al.[5]的语义分类框架。
在西方,基于学习者语料库对连接副词的整体研究较多,但聚焦某类连接副词的个案研究尚不够充分。例如,Granger&Tyson基于法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作文的对比,发现法国学习者整体上并未多用连接副词,过少使用对比/让步连接副词,且对某些连接副词在不同语体中的细微差别不够敏感[6]。Chen通过对比台湾TESOL硕士研究生的论文与国际TESOL期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发现学习者的连接副词使用频率略高于本族语者,且误用了某些连接副词[7]。
国内学者通常借助不同的学习者语料库,描述中国学习者连接副词的使用特征。大部分研究有以下发现:与本族语者相比,中国学习者在使用连接副词的整体频率上呈现过多使用的趋势,倾向于使用高频的连接副词,但过少使用某类连接副词。譬如,基于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文子语料库 (CLTST3)与自建英语本族语语料库的对比,邓飞发现学习者的英语作文整体上使用更多的连接副词,但比本族语者使用更少的对比/让步连接副词[8,9]。Lei对比了中国应用语言学博士的学位论文与国外应用语言学期刊论文,同样得出学习者使用连接副词的总体频率高于本族语者的结论;在过少使用的25个连接副词中,有12个表示对比/让步的关系[10]。然而,有些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例如,罗一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与母语作者的书面语语料相对比,
发现学习者使用对比/让步连接副词的频率高于母语作者[11]。王雅磊和张乐通过比较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 (SECCL)和英语国家语料库(BNC)中的口语子库后发现,学习者使用对比/让步连接副词的比例明显高于本族语者[12]。上述研究结果的不同可能是由于参照语料库的不同、连接副词的界定与分类框架不同,以及统计方法不同所造成的。
综观研究现状,国内外不乏对学习者的连接副词使用特征进行的研究,但在以下三方面仍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第一,以往对连接副词的研究多集中于书面语,而对其在学习者口语中的使用较少涉及;第二,以往的研究多聚焦于对连接副词的整体进行研究,而对于某类连接副词的研究相对匮乏;第三,以往对连接副词的研究较少关注连接副词在句中不同位置的使用情况。基于中国学习者口语语料库描述与分析对比/让步连接副词使用特征的个案研究还鲜有发现。为此,本文将中国学习者口语语料库与美国本族语者口语语料库相对照,考察学习者口语中对比/让步连接副词的使用特性,以及与本族语者使用此类连接副词的差异,为揭示学习者口语语篇的衔接提供翔实的个案信息。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使用语料库手段对学习者口语中连接副词进行量化分析,并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中国学习者口语中对比/让步连接副词的总体使用情况如何?第二,与本族语者相比,学习者在使用此类连接副词时呈现哪些差异?第三,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何在?
(二)研究语料
本文研究的学习者语料库为中国学生英语口语语料库 (Spoken English Corpus of Chinese Learners,简称SECCL),本族语语料库为密歇根学术英语口语语料库 (Michigan Corpus of Academic Spoken English,简称MICASE)。两个语料库的文本构成、文本数、语料年份与总库容如下表1所示。前者由南京大学主持建设,语料选自中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的转写文本,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学习者应用学术口语的基本情况。后者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各种学术活动,涉及生物与健康科学、自然科学与工程、社会科学与教育、人文与艺术等学科领域,较为适合进行美国本族语者学术口语使用特征的分析。两个语料库语体一致、年份接近、容量大体相当,可比性较强。
表1 SECCL与MICASE语料库基本情况
(三)研究步骤
首先根据Biber et al.[1]的连接副词语义分类,确定22个表示对比/让步(contrast/ concession)逻辑关系的连接副词作为研究对象。其次,使用AntConc 3.4.3软件在上述两个语料库中检索此类连接副词,对其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其使用的总体趋势,并比较学习者与本族语者的使用差异。最后,依据英汉语言差异和二语习得相关理论,对学习者此类连接副词的使用特征进行分析和讨论。
三、检索结果
(一)对比/让步连接副词的总体频率
依据Liu对英语衔接手段定义的说明,语言学家明确地区分连接副词与其他衔接手段,即连接副词仅是其中起到副词功能的一类衔接手段,而并不包括并列连词 (例如 but)和从属连词(例如although)[13]。同时需要说明的是,部分连接副词兼有其他词性 (例如 though既是连接副词,又是从属连词)。因此,本文在检索语料库时,对检索结果进行逐行观察,仅保留含有对比/让步连接副词的索引行。最终从 SECCL和MICASE语料库中获得对比/让步连接副词的有效频数为686和1499,使用频数最高的10个连接副词如下表2所示。
表2 SECCL和MICASE中使用频数最高的10个对比/让步连接副词
SECCL 频数 每万词 比例 MICASE 频数 每万词 比例4 on the other hand 86 0.67 12.54% yet 73 0.41 4.87% 5 after all 82 0.64 11.95% instead 70 0.39 4.67% 6 besides 34 0.26 4.96% on the other hand 65 0.36 4.34% 7 onthe contrary 25 0.19 3.64% after all 40 0.22 2.67% 8 anyhow 15 0.12 2.19% rather 24 0.13 1.60% 9 yet 9 0.07 1.31% in contrast 22 0.12 1.47% 10 though 2 0.02 0.29% nonetheless 17 0.09 1.13%合计 682 5.31 99.42% 1433 7.95 95.60%
在所调查的22个对比/让步连接副词中,中国学习者使用了其中的14个,使用频数最高的10个占到了此类连接副词总频数的99.42%;本族语者使用了其中20个连接副词,使用频数最高的10个占此类连接副词总数的95.60%。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学习者与本族语者使用此类连接副词存在显著差异 (x2=94.8597,p=0.000),即学习者比本族语者明显地少用了此类连接副词。此外,表2显示,在学习者和本族语者使用频数最高的10个连接副词中,有7个是相同的 (though、anyway (s)、however、yet、instead、on the other hand、after all)。尽管如此,两者在个别连接副词的使用上差异显著。卡方检验显示,学习者比本族语者过多使用以下连接副词:besides、after all、on the contrary、instead和on the other hand;过少使用的包括:though、anyway(s)、yet、nonetheless/nevertheless、in/by contrast和rather。
(二)高频对比/让步连接副词在句中不同位置的分布
Biber et al.指出,尽管连接副词包括介词短语、副词短语和分句等不同的语法结构,但单个副词的数量最多,语义变化也最为多样[1]。在本族语者口语中最常用的4个连接副词中,有2个是表示对比/让步的 (though和anyway)[1]886,最常使用的 3个对比/让步连接副词是 though、anyway和however[1,14],这与我们在MICASE语料库中的发现一致。英语副词的位置非常灵活,大多数副词可置于句首、句中或句末[5]。因此,本文选取学习者和本族语者使用频数前3位的连接副词进行研究。两个语料库中,前3位的连接副词从语法结构上来看,都是副词,且使用频数占总数的60%以上,在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口语使用中具有重要地位。这 3个连接副词是 anyway (s)、however和instead(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在口语中使用连接副词though的差异最为显著和典型,已在施建刚和邵斌参考文献 [15]中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此处不再赘述)。
表3 连接副词anyway(s)在句中位置的分布
虽然anyway(s)在两个语料库中都位于使用频数最高的连接副词第2位,但是从表3看出,学习者比本族语者过少使用anyway(s)。另一个特点是学习者使用anyway(s)时,更倾向于句首的位置。而本族语者用在句末的比例高于句首,这与Biber et al.[1]891的语料库发现相吻合。在句末anyway(s)的使用上,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差异最为显著。
表4 连接副词however在句中位置的分布
表4显示,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however的总体使用、位于句首和位于句末的情形下,并无显著差异,但在句中位置时,学习者比本族语者过少使用however。初良龙和赵成发[16]在对学习者书面语中转折连接词的研究中,也发现中国学习者忽略了however位置的灵活性,用于句中的频率远低于本族语者。
表5 连接副词instead在句中位置的分布
从表5看出,学习者比本族语者过多使用连接副词instead,且过多使用句首的位置,但过少使用句中的位置。综上所述,本文发现:第一,总体而言,学习者比本族语者过少使用对比/让步连接副词,种类也较少;第二,学习者和本族语者最常使用10个对比/让步连接副词中,有7个是相同的 (尽管排序有所不同),这表明学习者和本族语者选择此类连接副词时有较为相似的倾向,倾向于使用高频连接副词以实现语篇衔接。但在某些连接副词的使用上,学习者存在过多或过少使用的倾向;第三,学习者在使用高频对比/让步连接副词时,倾向于使用句首的位置,而过少使用句中或句末的位置。因而,学习者口语中连接副词的使用呈现出变化少、不灵活的特点,体现出非母语特性。
四、分析与讨论
(一)学习者与本族语者使用连接副词的总体特征
研究发现,学习者使用对比/让步连接副词的总体频率低于本族语者,且差异显著。潘璠和冯跃进对此的解释是由于英汉语言差异所致,即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17]。所谓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 (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18]73也就是说,学习者受到汉语母语的影响,过少使用连接副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学习者总体上过少使用连接副词。我们认为另一个原因是本文所关注的连接副词只是英语逻辑连接词的一部分,对比/让步关系还可以通过其他语法结构实现,例如并列连词 but和从属连词though/although。经语料库检索和卡方检验,学习者比本族语者过多使用but(x2=1497.0681,p= 0.000)和although(x2=103.7856,p=0.000)。这表明,学习者在表示对比/让步关系时,由于学习者对连接副词的掌握不够全面,更倾向于选择连词。
(二)学习者与本族语者使用高频连接副词的特征
学习者和本族语者使用频数处于前10位的对比/让步连接副词中,有7个是相同的 (但排序有所不同),这说明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在表示对比/让步关系时,有较为相似的倾向,罗一[11]、王雅磊和张乐[12]、黄朝俊[20]也有类似发现。但具体到某个连接副词的使用,学习者存在过多使用和过少使用的问题。汪琴[21]、吴晓春等[22]认为,连接副词的过多使用问题很可能源于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教师过度强调连接副词的作用,鼓励学习者多用连接副词实现语篇的连贯,但这也造成学习者错误使用连接副词的现象普遍存在。对于学习者过少使用某些连接副词的问题,Lei[10]认为这是因为对比/让步连接副词的语义太过复杂,学习者较难掌握。此类连接副词表示语篇单位之间信息的不兼容,或者让步关系,语义较例举和补充、总结、并列、结果/推断等更为复杂,造成学习者回避使用某些连接副词。
(三)学习者与本族语者高频连接副词的位置分布
学习者在表达对比/让步关系时,倾向于将单个副词置于句首,而不像本族语者习惯将其置于句中或句末。这是因为英语表示对比/让步的结构与汉语的对应结构差异较大,使学习者回避使用句中或句末的位置[15]。试比较以下从MICASE语料库中提取的例句:
例 (1)By the end of the second century,however,Roman wars were yielding enormous profits. (MICASE,LEL215SU150.xml)
例 (2)You did cause my demise,however. (MICASE,TOU999JU030.xml)
以上两例中,单个副词however分别位于句中与句末,但汉语中与之相对应的 “然而”“不过”“但是”都是连词而非副词,只能置于句首。因此,学习者往往回避使用句中或句末的位置,而选择类似汉语表达习惯的结构,将其置于句首。这说明母语在此造成了负迁移,即汉英语言差异导致学习者难以习得英语中的某种结构。此外,初良龙和赵成发[15]、莫俊华[19]认为,将连接词用在句中的位置可以降低其显性程度,提高语篇的内在连贯性,使语篇衔接更为自然,这在口语体中尤为明显[1]。显然,学习者并未体会到连接副词处于不同位置和处在不同语体中的细微差别。
五、结语
本文对比了SECCL学习者语料与MICASE本族语者语料,对学习者在口语中表示对比/让步的连接副词的使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总体上,学习者比本族语者过少使用连接副词;2)学习者在选择连接副词时,与本族语者有较为相似的倾向,但学习者过多或过少使用某些连接副词;3)学习者更倾向于将单个的连接副词置于句首,而忽略句中、句末的位置。这些特征表明学习者连接副词的使用与本族语者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学习者口语语篇衔接不连贯,本文认为这是母语负迁移的结果。学习者的口语是中介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学习者口语中连接副词的使用进行研究,既有助于更为全面地理解中介语的特征,也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口语表达的逻辑性、连贯性以及得体性。由于篇幅有限,有些个案尚留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Biber D,S Johansson,G Leech,et al.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Harlow,Essex: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1999.
[2]刘晓丹,毕晴.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连接副词使用的分析——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5):41-42.
[3]Halliday M A K&R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Longman,1976.
[4]Celce-Murcia M,Larsen-Freeman D.The Grammar Book:An ESL/EFL Teacher's Course(2nd Ed.)[M]. Boston:Heinle&Heinle,1999.
[5]Quirk R,S Greenbaum,G Leech,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85.
[6]Grangers,S Tyson.Connector usage in the English essay writing of native and non-native EFL speakers of English [J].World Englishes,1996,15(1):17-27.
[7]Cheryl Wei-yu Chen.The use of conjunctive adverbials in the academic papers of advanced taiwanese efl learners [J].2006,11(1):113-130.
[8]邓飞.连接副词的语用功能与使用情况调查 [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8(1):114-117.
[9]邓飞.基于语料库的连接副词的使用研究 [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9(4):57-60.
[10]Lei Lei.Linking adverbials in academic writing on applied linguistics by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2,11 (3):267-275.
[11]罗一.研究生英语论文中连接副词使用情况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59-62 +98.
[12]王雅磊,张乐.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中连接副词使用研究 [J].安徽文学 (下半月),2015(9):143 -145.
[13]Liu,D.Linking Adverbials:An across-register Study and Its Implic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2008(4):491-518.
[14]Conrad,S.Corpus Linguistics,Language Variation,and Language Teaching[A].In J M Sinclair(ed.)How to Use Corpora in Language Teaching[C].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4:67-85.
[15]施建刚,邵斌.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中连接词的使用特征研究—以though的使用为例 [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2):40-45.
[16]初良龙,赵成发.工科院校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中转折连接词使用研究——基于自建语料库的分析[J].外语界,2011(5):9-15.
[17]潘璠,冯跃进.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写作中连接词用法的语料库调查 [J].现代外语,2004(2):157-162+218.
[18]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增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9]莫俊华.中国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使用因果连接词的语料库研究[J].外语教学,2005(5):45-50.
[20]黄朝俊.英语写作中连接副词的语料库调查 [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3):83 -85.
[21]汪琴.母语、二语学习者学术写作中连接副词使用特征研究——基于同质同源语料库的调查 [J].语言教育,2014(2):32-37.
[22]吴晓春,杨忠,都平.中介语语篇中的逻辑连接词使用研究述评 [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10(1):126-130.
(责任编辑王海雷)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16)10-0064-06
doi:10.16169/j.issn.1008-293x.j.2016.10.015
收稿日期:2016-03-18
基金项目: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篇中的逻辑连接词特征研究”(编号:Z15JC075)。
作者简介:施建刚 (1973-),男,江苏无锡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料库语言学、二语习得。
A Corpus-based Study of Linking Adverbials in Spoken English of Chinese Learners:A Case Study of Contrastive/concessive Linking Adverbials
Shi Jiangang1Shao Bin2
(1.Dongfang College,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aining,Zhejiang 314408;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angzhou,Zhejiang 310014)
Abstract:Based on the comparable data from Spoken English Corpus of Chinese Learners(SECCL)and Michigan Corpus of Academic Spoken English(MICAS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use of contrastive/concessive linking adverbials(LAs)in learner speech.The results reveal as follows:1)compared with English natives,Chinese learners tend to underuse contrastive/concessive LAs;2)a similar tendency is found in learners’and natives’selecting contrastive/concessive Las;learners,however,tend to overuse or underuse certain contrastive/concessive LAs;3)learners prefer the initial position of single contrastive/concessive LAs. The underlying causes for the non-nativeness a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1 transfer.
Key words:linking adverbial;contrast/concession;corpus;Chinese learner of English;L1 trans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