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联系视角下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效应分析与提升对策

2016-07-14章建新

职教论坛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专业群提升效应

□章建新



职业联系视角下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效应分析与提升对策

□章建新

摘要:随着现代产业分工与细化和产业链的形成,将使传统职业向现代职业转化,从而形成了与产业群、产业链相对应的职业群和职业链。高职专业群建设应在对职业与职业联系进行系统分析基础上,按照现代职业分工和职业链结点关系,研究职业与专业、职业群与专业群、职业链与产业链的对应关系,根据职业带理论进行复合专业的专业群建设,这应是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基础理论依据和实施路径。在以上分析基础上,应从不同的视角提出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必要性和应当注重解决的问题,尤其注重培养经济新常态下具有复合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切实提升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为产业服务的功能。

关键词:职业联系;专业群;效应;提升

现代产业的基本特征是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不断细化且技术含量凸显,从而使产业的复合性增强,产业链不断延伸(加粗),产业的提升与转型使职业及其职业要素间的联系发生变化。通过职业分析可以较清晰揭示产业发展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要素,在产业派生职业、决定专业、引导就业的逻辑线路上,深入研究专业群构建的逻辑起点、模式和效应,有利于在提升高职教育为产业服务功能过程中推动专业改革与创新。

一、职业与职业分析

(一)职业与职业联系

“职业”通常是指:职业人在各种从业机构中所从事的,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种类,即若干种工作内容基本相同的工种(岗位),职业内涵表现为职业要素及其联系[1]。职业的社会性表明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职业的经济性表现为职业人的职业活动是以获得报酬为目的;职业的技术性表明职业人在不同职业岗位需求下职业能力的技术含量、规格和等级;职业的规范性表明职业人在不同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职业的先进性表明职业人的职业能力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将不断提升。

职业要素包括:职业人、职业需求、职业功能、职业活动和职业能力。其中,职业人是职业和职业活动的主体;职业需求表现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劳动者的用人需求和职业人为了生存和发展所表现的从业需求;职业功能体现在对从业人员的功能和对社会的功能;职业活动体现为职业人的职业行为;职业能力是指职业人为了达到职业目标,在所从事的职业活动中应当具备的能力。

职业联系是指职业按照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内在联系,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会使职业分工重新排列、整合和序化,从而体现出与产业要素的关联性,使职业与产业具有了极强的关联度,产业的任何改变都会牵动职业的变化,这种职业的产业属性和派生关系决定了职业的本质特征。

(二)职业群与职业带

职业群是建立在职业联系基础上,将相关职业按照产品和服务分类进行整合,从而形成的职业集聚。随着产业结构的改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的边界将趋向模糊,如我国在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中,原本过去十几人操作的生产线现在只需二三人即可控制,从而导致实际职业岗位的减少;加之,一个职业人往往会从事若干个职业活动可改变职业人从事职业活动的单一化现象。对此,美国职业与生涯教育以职业群为单位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共开发了农业、食品与自然资源共16个职业群。2010年,美国68%的洲都直接采用了职业群体系,将其作为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21%的洲则根据本周的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全国的职业群进行修正后加以利用。

职业群和职业岗位群不是一个概念,二者在职业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各异。一般讲职业群体现了产品(服务)生产过程中的相关职业联系,以职业群分析为逻辑起点可以将目标大致相同、相互关联而又有区别的一组职业进行捆绑,从而成为构建高职教育专业群的基础;以职业岗位群分析为逻辑起点则是针对同一职业范围内的不同关联岗位进行分析,从而为构建行动领域课程体系奠定基础。

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工程技术员命名和分类的若干问题》著作中提出的职业带概念。职业带是将职业技术规范及不同职业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改变表现为一个连续带,从而说明了随着产业进步和科技发展,职业将出现重叠并在职业带中不断加宽,从而使职业的内涵发生变化,从而对专业技术复合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知识与技能将随着产业进步和科技发展不断提升。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越来越多,需要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技能型人才,从而对传统职业要求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智能要求,这种跨职业类型的复合型、技术型的人才特征将替代传统的操作型和单一型技能型人才,使职业带上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由于重合而形成交叉区域。

(三)职业链

按产业链要素划分。产业链是按照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和生产关联所形成的逻辑关系设置的,各环节按照产业链要素相关性设置并呈连续状态,职业教育链要素构建的基本原理是链中的节点(专业)与产业链环相对应。其对应关系可以是一个链环对应一个专业,也可以是几个链环对应一个专业[2]。一方面,在现代产业链中,各产业要素随同技术进步将不断变化,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将使产业链不断提升,从而使职业教育链发生变化或重组;另一方面,现代产业链中的材料、技术和知识具有复合性,使相应的职业链上的结点重新排序,由技术与其它技术、技术与管理的复合性职业取代单一技术型或管理型职业。如现代服务业一旦融入某一区域的现代制造业产业链,将构成各种技术与技术、技术与管理等呈复合状态的职业链,从而体现了与现代产业相对应的现代职业特征。

二、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基于专业协同发展的视角

协同理论认为系统的有序结构在系统要素的相互作用下将成为协同组织,在序参量和控制参量的交互作用下会放大和提升组织的效应。高职专业群将不同专业按照职业联系进行组合并形成了有序的专业协同组织,其内部的序参量可认为是职业联系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外部的控制参量可认为是产业和政策环境。基于专业协同发展下的高职专业群效应体现在:一是,在高职专业群中将产生“群”的专业建设目标和方向,从而形成了专业协同组织的新质结构并产生外部经济效应,如专业群内强势和弱势专业之间所产生的“能力势差”,使处于低位势的专业通过学习、建设和跳跃减少了与优势专业的差距,从而产生组织的带动效应;二是,在专业群内将出现专业协同组织中各专业的水平关联,各专业之间通过相互模仿将形成技术、知识和成果的扩散,从而在群内形成一定的成果创新与传递链;三是,通常专业群中有一个或两个处于优势地位的核心专业,而群内各专业由于资源的重组,将使专业协同组织更加具有有序结构,从而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

(二)基于经济一体化的视角

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一体化战略凸显,“一带、一路”,津京冀一体化等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一体化经济将导致相关区域内产业重组、企业集聚以及低能耗、高技术、高智能产业成为主导。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下,随着产业结构的改变、产业转型以及合作协同下的产业链形成,将使职业要素及其联系发生变化,一方面跨区域的职业群将会出现,从而使高职专业群不再局限于某一区域的某一院校内部,而成为一个跨界(跨院校、跨地区)的专业协同组织;另一方面在现代产业链下,一个专业只服务于产业链上某一节点的状况将会改变,而以专业群服务于整条产业链的现象将会成为专业改造与提升的方向,从而产生专业群的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如德州作为津京冀一体化发展的门户城市,为了实现产教对接,制定了以联合、引进、对接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教育发展策略,即《德州市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人才支撑计划》,以每年不低于一亿元的专项基金支持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整合和充分利用津京冀优势职业教育资源,建设为德州市“一区四基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和专业群,为发展津京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做出贡献。

(三)基于选择性教育的视角

当前,在就业导向下,选择性和体现个性化的职业教育特征日趋明显,对此,2015年浙江省教育主管部门以行政手段推动所有中职校要在教学计划中开出50%以上的选择性课程,使之成为浙江省第二轮中职课改的核心并具有向高职教育延伸的趋势。选择性职业教育是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政策导向和人才培养的原则,其目的是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即职业是职业人从事职业活动的种类,而该职业活动体现了职业人的职业诉求,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职业取向与职业兴趣(偏好)、动机是实现职业人的职业诉求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遍教育具有“二元”导向的特征,只有在社会需求与个人从业需求均得到满足情况下,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才能成立。既然职业人的职业具有选择性,就决定了职业人接受职业教育的内容、方式和过程同样具有选择性,而高职专业群的组建可使职业人根据个人兴趣、优势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专业,这是我国高职教育专业和专业群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

(四)基于资源整合和充分利用的视角

随着高科技,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高职专业群建设必然推动教育资源的重组。其一,位居专业群核心位置的优势专业在“群”内可通过一定的通道和平台使其它专业共享已经占有的优势资源(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建设形成的优势教育资源);其二,群内各专业可以根据“群”的人才培养共同目标,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产生专业建设的协同效应[3];其三,类似于产业分工和细化后所带来的生产过程的社会化,职业教育链的形成将“碎片化”的专业优势进行整合并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产生、放大和提升了专业的集聚效应。

三、职业分析视角下的高职专业群构建

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体现了社会分工需要以及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专业群则是根据学科的内在联系,按照一定层次结构连接起来的专业集群;高职专业群与普通本科院校专业群的概念和组成方式不同,通过职业分析,可以理清产业派生职业,职业决定专业的逻辑性,职业的联系、职业群和职业链的形成以及职业带的区域划分决定了专业群的构建,从而对传统概念:“高职专业群是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能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领域的专业集群”提出质疑。

(一)按照职业联系构建专业群

按照产业决定专业的逻辑起点,在现代产业中,由于社会分工所带来的职业和职业岗位的细化,职业各要素之间将产生重新排列和序化。如职业人是产业发展和进步的直接推动者,职业人通过与产业相关联的职业活动不断改变职业需求,而职业活动按照企业的分工与协作更加凸显产业特征并具体化,建立在职业联系基础上的专业群构建应充分考虑职业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和互动性。如管理类职业的职业联系体现在所有管理岗位的管理职能和采取的管理方法方面,正是基于这种职业联系使管理职业具有了同一性。因此,可以此为依据组建高职管理类专业群。

(二)按照职业链的结点关系构建专业群

通常,产业链是按照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和生产关联所形成的逻辑关系设置的,各环节按照产业链要素相关性设置并呈连续状态,将导致职业的重新序化并构成与产业链对接的职业链[4]。通过职业链与产业链的对应关系将使职业群的特征和功能得以显现,并为构建专业群提供依据。如沿产业链的纵向设置专业,产业链上最终产品按照生产工序或者价值增值过程将依次在不同职业岗位之间进行流转,从而形成产业群→职业群→专业群的逻辑线路[5]。高职专业群沿产业链设立的基本原理是专业群与产业链之间按照平行对应的关系设计,如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群共设置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整形专业,其原则是沿汽车产业链中销售——售后维修——车辆交易各个职业节点的职业联系所构成的职业群组建的,从而凸显了专业群建设的产业特点(见图1)。

图1 沿产业链的纵向专业设置

(三)按照职业的分工构建专业群

按照社会的职业分工及其内在联系可以将一组性质和职能相同的职业进行群组化。根据不同职业的相互联系和职业要素所构成职业群,将使不同类的高职专业形成复合式群组,从而彰显了高职专业群复合性的特点,由此将产生各种跨学科、跨产业、跨专业领域的复合型专业群,从而使体现交叉和重叠学科的专业群出现并成为趋势(见图2)。

(四)按照职业带上的交叉区域构建专业群

根据职业带理论,随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对传统职业要求的知识和能力有了明显的改变,高技能岗位大量产生。如信息化社会对众多职业提出了较高的智能要求,这种跨职业类型的复合型、技术型的人才特征将使职业带上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由于重合而形成交叉区域[6]。这种交叉区域的形成将要求职业教育注重办学层次的变化,从而使按照职业能力的递进关系组建中高职一体化和专本一体化的专业群将成为趋势。

四、应当注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树立正确理念

高职专业群建设应当体现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现代产业中的技术含量和智慧化变革要求高职专业群不断随之调整和创新。在提升高职教育为产业服务能力的命题下,现代产业分工与细化将使产业组织的合作与协同效应得到充分体现。对此,高职专业不能再“单打独斗”,要以“群对群”、“链对链”的形式进行产学对接并构建“大职业教育”体系[7]。2015年,浙江省杭州市职业教育推动建设“职教小镇”计划,即根据杭州市县域经济一体化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整合市属职业教育资源,打造一体化职业教育专业和服务平台,在体现职业教育为区域产业服务方面做出了特色。

(二)进行体制突破

其一,大力发展职教集团,力求体现高职专业群的集约化效应。2014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的多项文件中已将发展职教集团作为实现产学对接和深化校企合作办学的突破口。实践证明,职教集团通过以集团组织章程和契约约束了成员单位的行为,可以在集团内部形成校企和校际之间一体化办学体制,从而为专业群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专业群建设中体制和制度方面的瓶颈,应当在不断总结基础上大力推动并提升其功能。

其二,以专业连锁式发展,充分利用优势教育资源。连锁企业是世界零售业的典型业态,具有现代产业的特征[8]。在高职专业跨界设立的背景下,不同地区和院校的专业可以按照某一区域产业发展目标,借鉴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建设虚拟式专业群,在不打破区域和院校办学体制的情况下,实现专业集聚。在专业群组内,办学规模、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运行和管理及评价实现统一,其他参照虚拟组织方式运行。

其三,以“产业学院”模式使同一产业下的专业集聚效应。近年来,为了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办学,许多高职院校以“产业学院”的形式突破了产学对接的体制性障碍,有的学院以混合所有制的形式确定了“产业学院”的办学体制,以现代学徒制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及管理,成效明显[9]。实践证明,“产业学院”打破了高职学院二级院系各自专业设置的护栏,在以产业需求构建专业群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收效显著。

(三)建立课程选择机制

专业群建设需要构建公共课和职业基础课程平台,在选择性教育下,为了支持学生根据自身的职业需求和个性化学习欲望,应当向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对应、可供选择的课程组。对此,台湾应用科技大学所实施的专业课程模块化和课程选择地理图已经非常成熟,可供借鉴。在实施高职选课制度中涉及到对传统高职教学运行管理的冲击,使在职业资格等级制度下应当建立的学分互认制度以及自主选课机制成为教学运行管理的基础,必须加以突破。

(四)强化评鉴制度

在职业分析基础上的高职专业群建设应当建立务实有效的评鉴制度,将专业群人才培养对区域产业的贡献度、行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以及产业导向下,专业的提升度作为专业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评鉴指标并实施内部评鉴和外部评鉴相结合的方式。对评鉴结果为优秀的专业群应大力扶持,而人才培养对区域产业贡献度低的专业群应尽快转型和改造,在此基础上,优化高职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职教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7-9.

[2]肖鹏程,郭阳.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职业交易的功能作用[J].职教论坛,2015(13):76-80.

[3]陆俊杰.职业教育发端与发展的逻辑辨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6):44-48.

[4]秦虹.职业教育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对接的探索:以天津职业院校与产业发展为例[J].教育科学,2013(5):76-81.

[5]胡丽霞.职业教育产教依存发展:内涵与测量[J].中国成人教育,2013(12):18-20.

[6]黄波,于淼,黄贤树.职业带理论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5(1):23-27.

[7]张三,吴耀.区域产业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17):70-72.

[8]张俊生,朱德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办学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27):5-7.

[9]陈寿根.高职院校制度建设亟待理清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5(10):107-110.

责任编辑殷新红

作者简介:章建新(1955-),男,天津市人,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自设课题“国际比较视角下浙江省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要素与路径研究”(编号:2014ZJDZS03),主持人:章建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规划课题“职业资格等级制度下,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机制研究”(编号:201402Y29),主持人:章建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2-0005-05

猜你喜欢

专业群提升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基于地方产业结构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