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多专业融合模式的探索

2016-07-14章武媚

职教论坛 2016年12期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章武媚



高等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多专业融合模式的探索

□章武媚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培养大批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成为社会的必须。高等职业教育有义务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压缩型”模式和复杂的复合型培养模式不适合当下的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于是,适宜的多专业融合模式就呼之欲出。复合型高技术人才培养的多专业融合模式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的整合和渗透与人才素质的综合和拓展上。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多专业融合模式应在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建构、实践环节的整合、教学能量的复合和教学机制的配套上作出努力。

关键词:多专业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已经很成熟,一直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具有代表性的模式有世界劳工组织提倡的“技能模块式”MES教学模式,以加拿大和美国为代表的“能力本位”为中心的CBE教学模式,德国校企合作的“双元制”教学模式。这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悠久,机制健全,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成果显著。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与国外的职业教育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方面。在现行的职业教育中,每个专业都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学制、课程安排和修习程序、教材和教学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价方式等,导致人才的片面性发展。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1],需要大量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结构/娴熟的实践技能和优良的综合素质。

一、多专业融合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中复合型教学模式研究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就现有的文献分析,职业教育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多专业渗透”模式[2]。多专业渗透模式不注重文理相通,同类学科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都可以进行渗透。但在渗透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专业关联性原则,激励学生掌握部分与本专业相关的其它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目的性原则,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实用和够用原则以及以本校资源为基础的原则。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该模式也只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尚未成熟。同时,该模式缺乏专业重心,从而显得“杂”,需要进一步深化与系统化。二是“压缩型”模式,即职业教育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参照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采用压缩制,把四年学制相应地压缩成三年,例如:“主辅修”制和“学分制”等。在我国,高职和本科院校属于不同层次的高校,培养目标不同,相应的培养模式也不同,生搬乱套只会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只是走向知识取向而不是实践取向,不能真正培养出集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于一身的第一线需要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可见,这两种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各自有其缺陷,不利于真正地复合人才的培养。

(一)职业教育不适合采用“压缩型”模式

目前,许多成果的产生正是基于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本科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首选[3]: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都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其总的趋向是大类化的培养或者跨专业复合培养;此外,浙江工业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1988年就开始探索“3+2”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都取得了不错成果。但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高考入学分数是属于第四批次,跟本科院校的入学总分有几百分的差距。这些学生往往理论基础比较薄弱,他们选择职业教育本身就具有明确的职业倾向性,不适合选择大类的教育;同时,职业教育的学制是三年,其中一年是顶岗实习,真正在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二年,和本科院校的四年相比,时间上也不允许他们套用本科院校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但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采用本科的压缩模式。正如徐维祥指出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特定的职业岗位为目标,以生产对象或生产过程划分专业,因而专业数越来越多,专业覆盖面越来越窄[3]。总之,在人才培养中,职业教育套用本科院校的模式是不可取的。

(二)职业教育不适合采用复杂的复合型教学模式

在我国,职业院校往往具有行业背景,职业院校及其学生都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如水利职业院校往往培养水利类的职业人才,建设类的职业院校培养的是与建设有关的人才。此外,在职业教育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才刚刚起步,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实训基地、教师、学制等条件限制着职业院校采用复杂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三)多专业融合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农村向城填化发展战略的推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培养大批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成为社会的必须。高等职业教育有义务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过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具有一定数量和规模。这些职业院校为了更好地谋求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都在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训条件和师资队伍进行大量地投资和建设,现已基本具备了复合型高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条件,多专业融合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就显得及时而迫切。

二、多专业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目前,在我学院已开始多专业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主要进行的项目有“设施+农业”,“水利工程+自动化”,“水利+信息化”,其中设施农业已获得浙江省科技厅立项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复合型高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以下理念上:

(一)专业知识的整合和渗透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出发点上,高等职业教育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教育上,而不是知识的创新能力上;二是培养目标上,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满足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以能力为本位的学生,使其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这就需要在教育教学中进行专业知识的整合与渗透。多专业融合不是对两个专业简单的叠加,重点是找到交叉点,如图1所示。重点是要分析A专业和B专业有哪些内容可以交叉(C区域)、有哪些内容已经交叉、有哪些内容可以通过专业知识的融合从而实现交叉;在交叉的内容中,有哪些交叉的知识内容是复合型人才必须的,采用哪些手段将这些知识复合于被培养者身上,并发挥出多专业融合的优势。

图1 多专业交叉

(二)人才素质的综合和拓展

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复合”,不仅体现在知识的复合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素质能力的复合上。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具有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品质。简言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应是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精神品格上都处于较高层次的、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渗透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拓展知识学习和顶岗位实训等各个环节,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过程。

三、多专业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涉及面广,知识点多,如何在三年的有限时间内将知识有机融合,通过有效的教学与实践,将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并将内化的知识外显为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是多专业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所在。经过几年的探索,形成了“水利工程+自动化”多专业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架构和主要内涵是:

(一)培养目标的定位

教育教学是在有意识、有目标的情况下进行的。科学、准确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关键。职业教育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岗位为导向;因此,根据水利工程自动控制技术跨行业、多学科的专业要求及我院背靠水利行业、服务农业、建设大土木专业群的办学思想及其从事水利、建筑设施、机电等方面的师资和实验实训等教学条件和优势。我们将“水利工程+自动化”多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着力培养既懂水利、又懂自动控制的复合型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重构

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桥梁。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建构是实现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在现实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存在着专业结构不平衡、课程结构固化与课程内容封闭等弊端[4]。面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我院依托校企合作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面分析在水利工程生产一线不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术能力,构建以“水利工程+自动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线的课程规划,形成了“工农结合、工学结合”的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技能、职业岗位能力、创新拓展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确立了《水利工程概述》、《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电气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计算机监控技术》等核心课程。

(三)实践环节的整合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旨在培养实践性人才。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实践性人才的基本途径。“实践教学在教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向技能转化的重要手段,还是培养具备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人才的有效途径。”[5]在“水利工程+自动化”多专业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以“应用”为主旨,构建“全学程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水利工程自动化系统制图、生产、安装、调试、维修、管理,产品销售以及企业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水利工程”及“电气自动化”,采用“五个结合”,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结合、课内实践训练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实践教学与岗位考证相结合、毕业实践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等的途径和方法,构建“全程”式实践教学体系,提出全学程的能力培养项目和考核标准。

(四)教学力量的复合

教师是教育的基本要素。教师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水利工程自动化人才,首先要有一支复合型高技能高素质的教学团队。为此,我们通过“引”、“培”、“聘”等多种手段建设了一支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学团队。一方面大力从生产一线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技术人员充实教学团队,另一方面通过实践锻炼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充分利用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和锻炼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还从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具有较强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老师,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五)教学机制的配套

教学机制是实现教学的重要保障。良好的教学机制有助于教学的实施,有助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顺利实施“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学院、系部到专业均实行校企联合的教学机制,并从这三个层面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卓有成效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制定了合理的“复合型教学计划”,建立了校内外“全程”式的实习实训基地,开发了相应地实习实训教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和鉴定制度,有效保障了“复合型”水利工程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林旺兴.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25-26.

[3]徐维祥.创建一体化多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7):54-56.

[4]潘春胜,刘聃.美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其启示[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12):5-8.

[5]王放,陈志谦.面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材料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56-162.

责任编辑蔡久评

作者简介:章武媚(1971-),女,浙江永康人,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及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重点研究课题“虚拟数字实训基地的构建与研究”(编号:SB141),主持人:章武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2-0041-03

猜你喜欢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产业计划”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材料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第三语言韩国语教育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