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65例体会

2016-07-11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期
关键词:临床体会中医治疗

郝 明

(海城市中医院中风二疗区,辽宁 鞍山 114200)



中医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65例体会

郝 明

(海城市中医院中风二疗区,辽宁 鞍山 114200)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疗效及体会。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165例中风病恢复期患者为实验组,应用中医治疗,选取同期收治的中风病恢复期患者165例为参照组,应用常规西医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9%,参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9.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医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疗效显著,具有积极的临床选择和普及价值。

【关键词】中医治疗;临床体会;中风病恢复期

所谓的中风病恢复期,主要是指患者发病之后的2周时间内或者1~6个月的时间段,这一时期亦是中风病患者康复的重要时期,同样也是临床进行针对性治疗的关键时期。中风病恢复期以虚实夹杂为病机,虚主要表现在津液、元气等方面,实则主要表现在瘀血、痰浊、腑实等方面,在充分了解其发病机制的基础上采用中医治疗,可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65例中风病恢复期患者加以研究,旨在探讨中医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疗效及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0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165例中风病恢复期患者为实验组,其中男患者85例,女患者80例,患者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54.7±2.7)岁;选取同期收治的中风病恢复期患者165例为参照组,其中男患者83例,女患者82例,患者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60.5±0.5)岁。两组患者均经MR或头颅CT确诊,且转入我科室时均已度过急性期,其中45例患者同时合并糖尿病。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个人信息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实验组应用中医治疗,具体配方:15 g乌梢蛇、30 g丹参、水蛭、菖蒲、红花、桃仁、大黄、胆星、地龙各取10 g。针对气虚型患者加用枳壳、桂枝各10 g,20 g台参以及100 g黄芪;针对阴虚型患者加用生地、桑寄生、首乌等药材,剂量各取10 g。以水煎服,1剂/天,1个疗程为30 d。同时给予患者10 d静脉滴注250 mL葛根素注射液,同时合并高血糖者每天给予3次降糖灵,直至其恢复正常值。参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西医治疗,包括对血压进行调控,缓解脑水肿,增强营养支持,及时给予抗感染等针对性治疗措施。

1.3 疗效评价标准。基本痊愈: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90%~100%范围内,病残程度:0级。显效: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46%~89%范围内,病残程度:1~3级。有效: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18%~45%范围内。无效: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18%以下(不含18%)。恶化: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未见减少,增加范围超过18%或者已经发生死亡。

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包处理所有数据,应用(%)表示计数资料,其组间对比需要进行χ2检验,将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基本标准。

2 结 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9%,参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9.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3 体 会

中风病恢复期的发病根本在于气虚或者阴虚,但中医相关学者却各执己见,部分学者认为是肾虚导致的,部分学者认为是五脏虚导致的,其他学者则认为是气虚导致的。40岁以上是中风病高发人群,在中医学理论中,认为人一旦超过40岁之后阴气就会自行减退,在加上急性发作期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饮食受到较大影响,阴气缺损更加严重。重用黄芪进行治疗,方可实现补气效果,同时配合使用枳壳、桂枝等可温阳行气,滋补肝肾[3]。中风病恢复期发病之标在于痰浊、腑实、瘀血等,气虚会对血液运行造成不利影响,血运受阻必然导致瘀血,同时患者痰性比较黏滞,血液运行不畅会增加痰液阻滞情况。三者相互作用导致此病发作,其被中医认定为重要的致病原因。治疗应以活血为主,及时给予患者活血药物有利于对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性加以改善,同时降低血小板黏附性以及周身血液黏度,促进微循环。因为痰瘀相互影响,及时化痰还能促进活血,控制血液黏稠度,降低血脂,使微循环得以良好改善。急性期采用通腑一法,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4]。

本组研究之中,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和中医治疗,得到的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9%,参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9.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我们得到如下结论,中医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疗效显著,具有积极的临床选择和普及价值。

参考文献

[1] 秦秀德,王换新,朱磊,等.从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方药分析论其证型分布[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2):2956-2957.

[2] 秦秀德,张新春,周喜燕,等.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方药分析[J].江苏中医药,2009,41(4):55-56.

[3] 董兴鲁,马斌,房位昊,等.《中风病中医标准化术语集》的研究思路[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8):509-512.

[4] 李水芹,李平,王飞,等.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规律探讨[J].山东医药,2014,54(8):14-16.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1-0192-01

猜你喜欢

临床体会中医治疗
“攻”“补”“通”法在治疗系统性硬化症中的应用探析
中医治疗妇科慢性宫颈炎阴道炎临床疗效研究
浅析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优势与不足
通乳颗粒结合乳房手法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疗效观察
尘肺合并肺心病心衰的中医治疗现状
两孔一针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体会
小青龙汤治“噎”方证浅析
广泛性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清扫手术的护理
补片修补术治疗腹壁巨大切口疝的临床体会
17例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