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孔一针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体会
2016-08-19郭朝晖罗宏宇戴玉容
郭朝晖 罗宏宇 戴玉容
【摘要】 目的 探究小儿腹股沟疝采用两孔一针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接受两孔一针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的小儿腹股沟疝患儿的临床资料, 分析总结两孔一针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对于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37例患儿经过两孔一针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后, 其中1例(2.7%)术后1个月即开始出现右侧腹股沟至阴囊有一肿物;再次手术(开放手术), 术中见右侧精索鞘膜积液, 考虑为术后残留疝囊积液, 予行疝囊离断后高位结扎疝囊治愈;其余患儿首次手术即痊愈, 临床治愈36例, 治愈率高达97.30%。本组患儿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0.96±3.94)min, 术后住院时间为(2.36±0.34)d, 术中出血量为(1.98±0.13)ml。37例患儿术后偶见阴囊积气, 仅1例出现疝囊积液, 经观察后当天吸收消失, 并发症发生率为2.7%。结论 采用两孔一针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对腹股沟疝患儿实施治疗, 临床治愈率较高, 并且还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 同时还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关键词】 小儿腹股沟疝;两孔一针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临床体会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2.037
腹股沟疝在儿科临床中较为常见, 据相关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在0.8%~4.4%, 绝大多数为男性, 男女患病比例约为15∶1[1]。该病是一种先天性疾病, 并且右侧多见, 其自愈率较低, 一般均需要通过手术治疗。其中疝囊高位结扎术是以往最常采用的方法, 随着微创技术的引进, 腹腔镜的介入使本病的治疗得到了质的飞跃。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一经普及就备受青睐。本文主要针对两孔一针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在腹股沟疝患儿治疗领域的应用价值展开研究,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5年7月在本院接受两孔一针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的37例小儿腹股沟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7例, 女10例, 年龄1~14岁, 平均年龄(6.15±2.64)岁。诊断标准:满足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症状:腹股沟区存在可复性肿块, 可伴局部坠胀, 可伴有消化不良以及便秘等症状;体征:患儿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 并且可全部或者部分回纳。入选标准:符合以上的诊断标准;患儿年龄1~14岁;并且监护人同意本次手术,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儿合并隐睾、鞘膜积液、睾丸肿物、复发疝以及腹股沟手术史者。
1. 2 方法 治疗方法:术前禁食12 h, 禁水4 h, 气管插管麻醉。于脐下缘做一5 mm小切口, 气腹针穿刺, 建立气腹压力8~10 mm Hg(1 mm Hg=0.133 kPa)。置入5 mm trocar, 放置30°腹腔镜。于脐与耻骨连线中点做一3 mm小切口, 腹腔镜监视下置入3 mm trocar作为操作孔。在腹腔镜监视下于疝内环口体表投影处做2 mm微切口, 刺入带线Endo-Close针, 针尖进至腹膜外后潜行环绕内环口半周后刺破腹膜, 右手持钳, 钳夹缝线并将缝线从Endo-Close针摘下, 此时行荷包缝合内环口半周已完成, 将线留置于腹腔内。将Endo-Close针重新退至腹膜外, 空针于腹膜外环绕内环口另半周至原出针处汇合出针, 右手持钳将丝线由侧口挂线于Endo-Close针后钩出体外, 收紧荷包缝线, 腹腔镜观察疝环口闭合良好后打结, 线结埋于皮下, 结束手术。疝囊不做处理。腹腔镜下探查对侧腹股沟区, 如发现隐匿疝则同法处理。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本组患儿的临床治愈情况, 同时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2 结果
2. 1 手术一般情况分析 37例患儿经过两孔一针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后, 其中1例(2.7%)术后1个月即开始出现右侧腹股沟至阴囊有一肿物;再次手术(开放手术), 术中见右侧精索鞘膜积液, 考虑为术后残留疝囊积液, 但不能算并发症, 予行疝囊离断后高位结扎疝囊治愈;其余患儿首次手术即痊愈, 临床治愈36例, 治愈率高达97.30%。本组患儿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0.96±3.94)min, 术后住院时间为(2.36±0.34)d, 术中出血量为(1.98±0.13)ml。
2. 2 术后并发症分析 37例患儿术后偶见阴囊积气, 仅1例出现疝囊积液, 经观察后当天吸收消失, 并发症发生率为2.7%。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是临床中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主要是由于患儿出生后腹膜鞘突未闭, 进一步导致腹腔内容物于此处堆积而向外突, 继而形成疝, 其中以斜疝常见。一般临床中患儿超过3个月后自愈的可能性极小, 此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2]。疝囊高位结扎术应用于小儿腹股沟疝的治疗, 效果较为明显。传统的疝囊高位结扎术主要是通过在腹股沟内上缘做一条手术切口, 然后从此处进入腹股沟管, 然后寻找疝囊实施高位结扎, 但这种传统的手术方法操作较为困难, 不仅很难找到疝囊(或鞘膜), 并且还存在结扎不完全的情况, 同时对于一些隐形疝囊不易发现, 并且术后并发症还较高[3]。除此之外, 鉴于小儿腹股沟尚未发育完全, 其中某些结构还不能清晰展现, 所以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无疑加大手术的辨认难度, 加之此处的神经和精索又极易受损, 所以这种传统方法还可能导致患儿术后发生阴囊水肿以及睾丸萎缩等严重并发症, 如果手术操作的过程中发生误切, 还有可能影响患儿以后的生育功能[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微创技术的普及, 腹腔镜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类手术中。国内外有关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研究有很多, 其中大部分研究者均表示, 这种新型的手术方法较传统手术而言, 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 并且还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操作的时间和住院时间。并且安全性较高[5]。已经是目前临床公认的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最佳的方法。本次研究是应用Endo-Close针进行两孔一针法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我们体会两孔法虽然增加一个辅助操作孔, 但仅仅为3 mm穿刺孔, 极为微小, 却可以大大增加腹腔内操作的简便性, 并且可以在部分未完全还纳的病例中辅助还纳疝内容物。由于操作孔位置为耻骨联合与脐之间, 在合并对侧隐匿疝的病例中无须另作穿刺孔, 只需术者换个方向操作即可, 既方便又可以减少损伤。作者体会, Endo-Close针无须改良即可应用, 其持线稳固, 并且可伸缩的钝性套针在进入腹腔后弹起, 可对腹腔内脏器组织起到保护作用[6]。本研究结果显示, 本组患者经过两孔一针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后均痊愈, 仅有1例患者在行经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后1个月发现右侧腹股沟至阴囊有一肿物;然后再次行开放手术, 术中见右侧精索鞘膜积液, 考虑为术后残留疝囊积液。予行疝囊离断后高位结扎疝囊治愈。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手术时间, 同时还减少出血量。
总之, 两孔一针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不二选择, 随着科技的发展将完全取代传统手术治疗, 并且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参考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坤, 吉磊, 龚光伟, 等. 经脐两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22例.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5(4):37-39.
[2] 卢旭生, 张伟亮. 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疗效分析. 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8):123-124.
[3] 戚聿昌, 叶辉, 李龙, 等. 内置操作通道腹腔镜经脐单孔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应用.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2, 12(3):223-224.
[4] 李同义, 孔庆元, 张华, 等. 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556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1, 11(6): 511-512.
[5] 秦军, 姚清深, 周林荣, 等. 两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0例报告. 广西医学, 2011, 33(1):72-73.
[6] 蒋亚琦, 王小明, 胡明华. 一针法单孔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应用. 吉林医学, 2013, 34(12):2248-2249.
[收稿日期:2016-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