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

2016-07-09戴贝钰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新媒体

戴贝钰

【摘 要】在新媒体环境下,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大学生处于成长关键期,大量的难以判断真伪的信息对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重大冲击。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针对新媒体的各个特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多方拓宽思想政治课的授课形式、努力完善第二课堂的教育模式、积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从而切实加强其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4-0086-03

随着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网络成了人们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获取信息的来源。网络的广泛使用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观念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稳定成型,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他们能更广泛、更便捷、更频繁地接触到各类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这势必会影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有可能造成认知上的模糊、质疑甚至否定。因此,新媒体的出现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产生了空前的挑战。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提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不断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教育部思政司司长冯刚在《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一文中指出,“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正确应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可见,了解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积极应对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新媒体的定义和特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的传播媒介。新媒体除了具有传统媒体(报纸、电台、电视等)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实时交互的功能以及即时扩散的特点,有很强的延展性和融合性,是建立在计算机通信技术、互联网传播技术等基础上的媒介的总和。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既接收不同的信息,又提供着各种信息,以一种立体化的模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通过新媒体的应用,我们每个人既是消息的发布者,又是消息的接受者,可以说,在新媒体中的每个人都承担着信息传播的功能。

1.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数字化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从网络上获取信息,信息的传播也更加趋于即时性。同时,数字化的传播,使得部分信息得以迅速成为热点,又迅速冷却,信息具有时效性的特点。

2.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多元化

网络将全世界都连接起来。在互联网中,各式各样的信息都能得到传播,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更是多元化。作为一个虚拟的世界,在网络中的每个人都可以轻松隐匿自己的身份,除非采用特定的技术和工具,个人身份才能确定。同时,信息数据的多元性、信息修改工具的广泛应用也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利用一些应用软件对信息进行随意的修改,这也使得网络信息更加多元。新媒体环境下对信息的加工相当自由,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或恶搞,或戏说,甚至有些人怀着某些目的而恶意发布一些不实消息,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受到挑战。

3.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碎片化

正是由于信息的多元化,各种各样的信息纷繁复杂,每个人接收的途径和平台又各不相同,因此每个人从不同平台上得到的信息都可能不同,信息成为了碎片化的数据,难以成为系统。同时,网络将全世界相连,模糊了时空边界,每个人都可能收到地球另一端的朋友传送来的消息。纷繁多样的信息聚在一起,势必是碎片化的,难以联系在一起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挑战

新媒体作为人人都能接触到的网络媒介,自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有一定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群体,更加容易接受并使用新媒体。同时,大学生作为年轻人,也更愿意追随时代潮流,应用新媒体。因此,新媒体势必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1. 新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降低,主客体难以区分

新媒体信息的多样性使得教师的主体性降低,权威性受到挑战。在传统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模式,教师占据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然而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教师和学生都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形成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复数的主体,他们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明确的主客体之分,有的只是对新媒体环境中传播的信息的分析、接纳或者批判。

传统意义上的受教育者同样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教育者共同处在大量的信息流中。然而,一些学生缺乏对信息的判断能力,极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新的挑战。

2.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盲目性容易使大学生的思想走进误区

网络的虚拟性给使用者提供了一定的安全感,使用者也更易不加思考,盲目发布、传播信息。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交换十分迅速,信息传播十分活跃,点一点手指,就有一条信息被发出,信息传播频率以指数级增长。同时,新媒体的应用,在信息发布者和接收者之间搭建了一个平台,使得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们都可以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对话、交流,互动性显著增强。

新媒体的发展使大众传播和社会互动成为可能,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同样如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常都是教师对照着教材讲课,学生听课、记录笔记。一个教师面对几百名学生,无法一一与学生沟通交流,通常都是教师讲完课,教育过程就结束了。与之不同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新媒体使得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都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增加了学生、教师相互之间互动的可能性。

3. 新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信息优势减弱,难以掌握主动权

网络信息的爆炸式传播,使得教师和学生处在同样的信息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同时接收到类似的信息,甚至可能由于一些教师对新媒体技术的适应性不如青年学生,获得的信息并不一定比学生详细,因此,教师的信息优势减弱,面对学生的疑问,并不一定能完全解答,对信息的主动权难以掌握。

三、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信息时代,新媒体技术必将越来越广泛地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消息蜂拥而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利用新媒体技术,找到合理的、合适的方式方法,也能更好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获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1. 利用新媒体技术改进授课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载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同样如此。我们应利用新媒体技术,改进课堂授课方式,增强课堂趣味性,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应用多媒体平台,活跃课堂氛围。现阶段,大多数高校都采用了PPT教学,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图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课程效果。然而此种授课模式仍然免不了教师讲授固定内容、学生听课的模式,学习内容较为简单,在信息多元的环境下,难以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吸引学生关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不妨利用多媒体平台,鼓励学生在平台上针对自己接收到的信息发表自己的想法,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教师可以根据所授课的主题,选取部分话题拿到课堂上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表达不同的看法,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提高教育效果。

(2)丰富授课素材,避免照本宣科。新媒体的应用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也为思政课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多元,任何形式的信息都可能成为课堂授课的内容:对正确的信息加以弘扬,对错误的信息加以批判并指正。同时,在对各种信息的分析中,也教会学生如何在信息大潮中做出正确的判断,不要轻信虚假信息。通过引入这些素材的讨论,既增强了知识点的应用性,也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3)积极推进慕课,拓宽授课渠道。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无疑是一种新的授课渠道。所谓慕课,指的是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将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形成课程。

现阶段虽然已有五十多所高校参与到慕课的制作、授课中来,然而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课程却少之又少。登陆手机慕课APP可以看到,与思想政治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仅限于浙江大学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武汉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粹九讲”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的“国防教育——军事理论”等课程。应积极应用慕课平台,增加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譬如“形势与政策”课程等,将社会热点问题作为专题向学生讲解,让学生在热点问题的分析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不妨将慕课引入思政课教学中,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模式,推荐学生关注相关课程,并根据课程进度针对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讨论和学习。

复旦大学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慕课教学,“将在线视频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外先听课,课堂内则侧重深入的分享、探讨和问题解决,将原先单向的视频授课,转为在线讨论、随堂测验、相互批改、自我管理学习进度等形式多样的双向互动,并且全天候开放。教学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5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在课程的开放周期内,可以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并提交作业、在社区讨论、互评作业、参加测试;要求完成以上学习环节,才有可能取得证书乃至学分。”这种授课方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新鲜感,间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 利用新媒体技术强化第二课堂宣传平台,宣传正确思想

除了思政课堂,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学校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新媒体环境下,学生除了课堂听课以外,更多的信息都来自于网络。学校、社团的官方微博、微信平台自然也成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之一。因此,利用好这些平台,宣传正确的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1)关注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校园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大多以提供校园生活信息为主,很少有学习平台。不妨在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开设专栏,定期邀请一些在学生中影响力较大的专家、学者针对一些社会热点进行讨论,澄清错误观念,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选择一些“接地气”的话题进行热点分析,既运用到了学到的知识点,也减弱了一些错误信息在学生中的影响,同时也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学习、讨论中来。

(2)加强师生互动,熟悉学生思想。在新媒体平台上建设互动版块,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讨论,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这样既能增强师生关系,同时也能使教师更加熟悉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针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3. 主动掌握思政教育的话语权,发挥主观能动性,抢占新媒体教育阵地

教师要主动掌握思政教育的话语权,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一些资源进行整合配置,主动研究新媒体技术,更新新媒体教学观念,积极跟进时代潮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正效应,主动控制话语权,树立主流文化的权威性。”

面对新媒体环境,教师“不作为”,也就相当于放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任由学生思想发展,这显然是极其危险的。教师同样需要及时跟进时代发展的步伐,主动学习新媒体技术,才能应对学生可能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面对如波涛汹涌的各类信息,教育者必须教会学生如何筛选信息,如何排除错误信息的干扰,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有效果。同时,教师也要共同学习新媒体技术,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进授课方式,拓宽授课模式,提升教育效果,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郭胜.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2] 冯刚.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09,(10).

[3] 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4] 张耀灿,刘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涵义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8-10.

[5] 邓红彬.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49-50.

(编辑:王春兰)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新媒体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