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微课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2016-07-09高水琴蒋胜山庄婷婷
高水琴 蒋胜山 庄婷婷
【摘 要】微课是采用流媒体形式播放的,以教育教学为目标, 内容微、时间微,具有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讲解、分析单个知识点的“微”学习资源。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与高职教育特点相符合,必能在高职教学中起到作用。
【关键词】微课;高职教育;信息技术环境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资助项目(编号:JA03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4-0012-02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技术
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被人们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面对教育开放的时代,教育技术随着信息时代不断地更新变化,朝着素质化、人性化的方面发展。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学习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简单化、碎片化、可视化、趣味化等特点,伴随着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网络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随着手机功能不断丰富,人们的在线时间越来越长,且能够随时随地方便地从互联网获取想要学习的任何知识与内容,依托网络平台而产生的教育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各种教育APP、在线课程、网易公开课、云课堂、精品开放课程、颠倒教室、基于社会性网络的教育、移动学习等不断涌现。微博、微信、微小说、微访谈、微电影等微时代产物以闪电般的速度在社会普及,“微课”应运而生并逐渐兴起,成为知识展现的一种新形式
二、微课的核心概念
1. 微课
(1)微课的起源。微课是我国教育教学在一系列“微”事物产生的环境下发展产生的本土化概念,微课最早来源于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 Le Roy A.Me Grew教授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后来进一步发展,开始走向微视频的形式。在国外与微课相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 一分钟教授:“微课”一词最早于2008年由美国的戴维·彭罗斯教授首先提出,他把微课定义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他提出在一分钟时间内进行知识传授,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便创造一种“更加集中的学习体验”。
② 可汗学院(KHAN Academy):于2006年下半年创立的一个非营利性教育组织,将视频作为载体,主要利用网络影片等素材进行免费性的授课,涉及生物、数学、化学、物理、历史以及人生教育等诸多方面,与之类似的有新浪公开课、网易公开课等。
③ 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 是近年来开放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课程模式,具有大规模、开放性和社会性等特点。该课程结合了开放式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理念,课程的信息来源、学习者使用的学习环境、课程评价过程都是开放的,对所有人都是免费的,而且允许学习者以多种不同形式参与学习过程,例如利用视频网站等社交媒体及其他社交性软件进行学习。
(2)微课的定义。关于微课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持有不同观点,可谓是百家争鸣,目前尚未形成一致看法。其中,知名学者主要有胡铁生、焦建利、黎加厚、郑小军、张一春等人。
在我国“微课”是由胡铁生老师在2011年首次提出,并给予定义,又在后期相继进行了完善、补充。胡铁生老师将课堂教学视频作为微课的核心内容,认为微课是为了实现课程标准,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教与学所需的各种资源的有机组合,同时认为在一节微课中还应包括教学课件、练习测试、教学反思等要素。焦建利老师认为,微课是一种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主要目的,阐释某一知识点的在线教学视频。黎加厚老师认为,微课是10分钟以内的集中说明一个问题,有明确教学目标的小课程,也可称为“微课程”。郑小军老师认为微课的本质是一种可视化、趣味性、情景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教学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表现形式是短小精悍的微型视频,主要作用是支持混合学习、翻转学习、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等。张一春老师认为,微课是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3)微课的特点。结合各位学者的观点并联系实际,本文认为微课有以下特点:
① 时间微。短小精悍,1~20分钟。如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联合开发的“凤凰微课”时长为5~10分钟甚至更短。
② 内容微。针对一个知识点,或者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少、专、精、细,问题聚焦、主题突出。
③ 采用流媒体的播放形式。微视频是核心,可以综合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等媒体中的一种或几种对微课进行设计和开发。
④ 使用微。界面简洁、操作简单,适于碎片化、移动化、个性化学习;可用多种设备(计算机或手持移动终端等)来获取。
⑤ 制作精细。微课的时间短小,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清晰明了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就需要精细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⑥ 制作微。一个人、一个教学设计方案、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一个软件也可以制作微课。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PPT录制、电子黑板、录播室录制等方式。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微课是采用流媒体形式播放的,以教育教学为目标,有精心的教学设计,内容微、时间微,具有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讲解分析单个知识点的“微”学习资源。具有以上特点的“微型课程”“微视频”“微讲座”等本研究将其称作“微课”。
2. 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从属于高等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课程内容面向实际应用、分具体职业,主要的目的是让学习者获得从事某个(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以及让学习者获得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基本能力与资格。它着重于学习者实际工作技能的培养与提升,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各种类型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高层次技术工人。
位于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层次,主要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及具有同等文化水平或工作经验的中级技术人员,学制二到三年;少数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招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教育教学形式分为全日制学校教育和技术培训两种类型。教育机构主要有各类职业技术学院、职工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国家开放大学)、职业大学、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举办的函授类大学等。
本文的研究中,高等职业教育指的是公立(或私立)高等院校开展的大专层次的全日制职业教育。
3. 微课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以“微课”和“高职教学”为关键字在知网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搜索,发现关于两者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理论分析,探讨微课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如王丽娟的《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讨》);第二类是采取问卷调查、现场座谈和文献分析等方法对高职教学中使用微课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第三类是研究微课在某一课程上的设计与应用(如李慧娟的《基于录像分析的高职计算机微课设计的研究》)。
(1)学者对微课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前景看好。通过对文献的研读,笔者发现,从理论分析方面看,大多数学者对微课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前景看好。有以下观点:微课达到甚至超过常规传统教学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发散性思考,促进其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闲暇时间。与此同时学者也对微课的制作提出要求:精美、简洁、具体、生动四大原则,教学设计巧妙设疑、层层递进比传统教学更能让学生充满好奇和兴趣。另一方面,学者按照高职课堂教学阶段划分,认为微课可以分为课前预习、课堂讲解、课后复习三个阶段不同应用策略类型。课前预习部分强调悬念、趣味和精炼,在知识与技能基础上主要目的是调动高职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课堂讲解型微课设计强调概括、判断、梳理和反复训练,主要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后复习型微课强调总结、拓展知识点,突破难点、让学生通过一个点的讲解掌握一个面的学习方法。
(2)微课在高职教学中实际运用较少。对于通过实际调查的研究表明,微课在高职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并不理想。从学生和老师两方面来看,研究的结论有以下观点:
① 从学生方面来说,高职学生对微课概念的了解不是很高,真正利用过微课学习的学生更是微乎其微,甚至有的学生从来没听说过微课;认为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微课的学生较少,大部分学生觉得无所谓,少部分学生认为没必要。总体看来,微课还没有走进高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② 从教师方面来看,大多数高职教师认为目前微课资源应用中存在的很大问题是没有形成专题化、课程化、系列化,微课资源总体偏少偏散,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门功课完全可以通过微课来实现教学,不利于在高职教学中推行微课应用。自己在上课时也很少会用到。
4. 微课在高职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特点
结合实际调查,从高职教育中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方面来看,微课在高职教学的应用中存在以下特点:
(1)我国微课资源总体零散,缺乏系列化、课程化,学校间共享微课资源较少。
(2)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使用率偏低,没有学校级别的微课资源建设规划。
(3)从教师教育技能来看,会制作微课资源的教师比例较低,教师教学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4)不同专业类型的教师对微课资源的使用不同,艺体类教师最高,理工类教师次之,经济类教师相对较低。
微课迅速发展,已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但对于微课的研究许多还是浮于表面的,有待进行深入研究。由于笔者的研究能力有限,本文未能对该研究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希望通过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望更多的学者和高职教师关注微课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罗琴.信息技术环境下微课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考试周刊,2015,(3):170.
[2] 王洪雨.微课在高等职业教育《机械制图》课的应用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
[3] 李慧娟.基于录像分析的高职计算机微课设计的案例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4] 张霞.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4.
[5] 张灵芝.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70-72.
[6] 刘静.高校微课研究现状及相关问题探究[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4,(6):96-101.
(编辑:郝 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