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后进生
2016-07-05冯柔淞
冯柔淞
【摘 要】在教育教学中,不管是那种级别或哪一类学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后进生,而后进生也是我们教育的对象,作为教师,不能只教育表现好的或成绩好的学生。其实,那些后进生更该是我们教育的对象。能否有效的转化后进生,直接关系到一个班级,甚至是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影响到班级管理甚至学校管理的好坏,关系到班级良好风气的形成与否。因此,对于后进生的转化问题,是每所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关爱;激励;培养兴趣;循序渐进
“后进生”,一般是指那些学习差、纪律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过去人们把他们叫做差生,现在称为后进生,即“后来进步”之意。需要强调的是,后进生不是指由某些遗传或生理的因素造成的智力落后、反应迟钝、脑功能轻微失调(多动症)等等的儿童,也不是指已经走上犯罪道路、“反社会行为”的“问题儿童”,主要是指在教育的主导影响下形成的特殊学生。因此,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在关注优生的培养与进步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后进生的关爱和发展。下面,我对几年来我在教学中对后进生的转化问题提出见点浅见。
一、给予关爱,动之以情
新课程提出教师必须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人民教师,在培养优生的同时,更应重视对后进生的教育。可是在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却认为后进生是班中的极小部分,基础又太差,何必白白耗费心思,不如把全部精力放在对中优等生的培养上。
教师的忽视、放弃导致后进生对学习产生消极心理,甚至不遵守纪律,处处与老师作对,对学习感兴趣从何而谈呢?相反,如果教师能对后进生多一点关心,多一份热爱,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指导他们学习知识文化,教导他们如何做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相信,教师的尊重与关爱自然会换来学生相应的情感回报,学生会更深沉的热爱教师,亲其师,信其道。产生情感迁移现象,即由爱教师进而爱他所教的学科,对他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就会自觉、主动、认真地学习知识。
二、赏识激励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这种印象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要正确认识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亲其师就会信其道,他们会感到老师是爱他的,真心帮助他的,是为了他好,自己不能让老师失望。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自然会认真完成老师提出的各项任务。
三、培养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开始,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兴趣中产生”。差生之所以差,关键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并不是什么兴趣都没有,因此要善于帮助差生,将其它兴趣转移到学习中。这种转移是缓慢的,同时又必须融汇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趣味教学,直观教学及精谌的教学水平调动差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逐渐形成在学习中的注意力和持久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差生的闪光点及智慧的火花,及时给予鼓励,使其尝到学习中
产生的喜悦。随着学习兴趣不断加深,他们又会对现有知识和本领感到不满足。就会自然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要求,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达到转化差生的目的。
四、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相对来说,后进生的基础比较差,他们对学习有畏惧心理,想好好学但又不知从何入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简到繁、由易到难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进行,具体的做法是教师根据后进生的具体情况,认真的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对照起来进行适当的调整,用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方式,最感性的内容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道理,然后再一步步将内容升华、扩展,这样学生就不会知难而退,而是对学习充满信心,并乐于去学。比如,指导后进生进行习作我不要
求他們与其他同学同步进行,首先帮助他们消除对习作的畏惧心理,把要求降到最低,爱写什么就写什么,数量可多可少,哪怕只有两三句话也行。然后初步培养他们对习作的兴趣,,鼓励学生勤于动笔,只要有了一点点的进步就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培养他们对习作有浓厚的兴趣,指导学生多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引导他们如何善于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乐于地写下来,记得与学生共同分享习作所带来的快乐。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是一项长期的耐心细致的工作,我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有后进生,并用我们浓浓的情、厚厚的爱去开启他们的心扉,注意方法,关注细节,请相信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参考文献
[1]王立英.《关于后进生转化教育的思考及对策初探》[2]韩素梅.《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与“后进生”转化》[J].科技资讯.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