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模式现状分析与创新思考

2016-07-04张扬蓝常高

广西教育·C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创新思考

张扬+蓝常高

【摘 要】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针对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模式现状,进行创新思考。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 教学模式 现状分析 创新思考 物流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092-02

当前,培养应用型人才既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为创造有利于应用型人才成长的环境条件做出积极探索,因此,在我国新建本科院校逐渐明确基于“地方性、应用型”的发展目标定位以来,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改革层出不穷,也收获了一些成果。然而受到我国教育体制、传统教育教学惯性和学情变化的影响,专业教学和企业需求依旧存在种种矛盾。本文将以广西区域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分析现有的教学模式,并提出可行的创新性思考。

一、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从近几年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成果来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和“反转课堂”教学模式最受推崇。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广西区内大部分院校都充分重视其实践教学,并将以上几种方式以不同介入程度融入核心课程。但是,现实中“工学结合”、“行动导向”、“互动式”和“反转课堂”理念都是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实际情况的考虑,乃至应用在服务广西区域经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中并不是太理想,不成熟的生搬硬套加上学生学习情感的变化衍生了新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过于关注行动导向的固定程式,忽略了教学活动中丰富的变化和互动。在传统教学中,十分强调教学模式,而教学模式的提出,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思想根基,那就是如何采取适当的教学程序、方法、技术以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在原先的学校中接受的就是固定程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理念自然而然地被带到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中来。广西区内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来自传统研究型大学毕业生较多,一线企业较少,因而上述特征尤为突出。而应用技术大学的客观要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本质意义上讲,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又是一种灵活的、应变性强的活动。由于过于关注教学的固定程式,对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精髓缺乏深入理解和洞悉,未能根据教学过程的变化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所以教学模式就极易流于形式上的模仿。

(二)校企合作形式单一,无法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由于教育制度、校情、学情等主客观因素影响,目前广西区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和本地物流企业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单纯的人才输出,未从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堂讲授和实习指导环节等多面开展渗透,校企共同培养落不到实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就演变成了一个个脱离岗位实际的模拟教学项目。

(三)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滞后和学生主体需求缺乏,反转课堂的实践举步维艰。反转课堂教学理念在国外有相当成功的经验,不过它有两个重要前提:信息技术应用和学生主体需求。在广西区内新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几乎都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也相对滞后,尤其是物流管理专业都还处于本科院校专科专业这样的过渡阶段,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依赖教师的现场鼓励和指导。教学模式应用要结合现代技术和关注学生差异,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极其重要的基础,两个要素的短乏造成目前学校大力推广,教学一线却难以实践的局面。

(四)师资、教材和实训场地等因素限制教学创新的正常开展。无论是工学结合、行动导向、互动式,还是反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都是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企业环境和岗位工作等因素进行创新,并且都立足于理实一体的教学基础。目前,广西区内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安排受制于师资力量薄弱、实训条件滞后和教学资源不足等因素,过于僵化的教学安排隔离了理实之间的联系,纯理论或者纯实训的教学活动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反倒让学生逐渐失去了兴趣,各种教学创新无法正常开展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毕业生就业迷茫的困境。

二、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考

基于以上的种种矛盾,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需要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引下,从学习目标的驱动、学习与教学活动的创新渗透等角度去进行整合性的设计与思考,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现针对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创新性的思考。

(一)以需求为主导,引领学生先看后学。高校与教师普遍认为,人才的塑造过程是“知识学习—重复训练—掌握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认知中就违背了职业能力“初学者—生手—熟手—能手—专家”的自然发展规律。在传统的入学导引下,学生一开始就没有树立学习物流专业知识的主动需求,而是存在一种“老师叫我学什么,我就学什么,以后肯定有用”的固有观念,造成被动的学习现象。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以企业需求为主导,尊重学习规律,可以通过企业宣讲、企业参观、企业3天试岗、毕业成果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在作为初学者的角色时充分了解目标岗位工作需要哪些知识能力(详细见表1),才能激发成为能手的主动学习需求。并且在入学时布置需要提交毕业实践(毕业设计)成果,让大学学习一开始就有目标和考核标准。

(二)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打破传统教学流程。鉴于不同目标岗位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不一样,所以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程度上也有不同的刺激反应。如果学生就业岗位目标是客服主管,那么对于配送管理方面的知识需要程度就没有配送主管岗位深,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传统教学模式和传统学分学时分配产生了强烈矛盾。为了实现以学习和实践为主体,教学模式就不应该墨守成规,必须寻求可行的创新路子,比如可以采取小学分和小课程的形式(见表2),学生可根据就业目标、必修课程学分结构(见表3)、毕业学分结构要求选择自己想学的专业小课程,考核方式也由“系统化”传统评价转变为学完小课程之后的阶段性评价。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有助于转换教与学的角色,当学生发现哪些是在完成岗位实践和毕业实践(毕业设计)中缺乏的知识,就会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和老师交流,并且主动进行课外拓展,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以实际工作为核心,实现理论实践相融合。强调理论知识实用,技术能力过硬,创新能力突出,能解决工作实际问题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定义,关键在于解决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在知识上不连贯、不衔接等问题。小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是以物流专业课程为载体,也必须以物流企业工作为核心,所以“理实一体”在物流专业教学中非常必要。在教学中穿插利用录像、投影、挂图、实物展示等手段,并融合技能训练和企业实践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总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应用型人才质量是其生命线,其中一个必经途径就是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这是现阶段应用技术大学面临的新挑战。本文基于过往经验提出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推进应用技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刘海峰,顾永安.我国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与人才培养要素转型[J].职业技术教育,2014(10)

[2]Bruce Joyce.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肖冰果.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教学模式创新探讨[J].物流技术,2014(8)

[4]赵亮.应用型人才培养处方教学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4

【基金项目】南宁学院校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物流管理专业”(2014XJZDZY04)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创新思考
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采购与库存管理课程预测实验教学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环境工程专业办学模式探索
工学交替模式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新课改下高中美术的教育创新之再思考
信访工作中的档案管理创新思考
矿山测量技术的创新思考
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经济数学教学改革探讨
中国开启“应用技术大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