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住方式与孤独感对老年人自评健康的交互作用及联合影响

2016-06-29郝世超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孤独感

郝世超 周 鼒 方 亚

(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福建 厦门 361102)

居住方式与孤独感对老年人自评健康的交互作用及联合影响

郝世超周鼒方亚

(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福建厦门361102)

〔摘要〕目的了解居住方式与孤独感对老年人自评健康(SRH)的交互作用及联合影响。方法2013年开展的厦门市14 292名≥60岁的老年人横断面调查资料为基础,建立5个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居住方式与孤独感对老年人SRH的影响,探讨二者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并进一步评价其联合影响。结果17.98%的老年人SRH为“较差”;独居者占11.07%;34.10%的老年人与配偶和子女居住,经常或有时感到孤独的老年人占38.22%;居住方式与孤独感的交互作用及联合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以独居且经常感到孤独的老年人为参照,与配偶和子女居住且从不/偶尔感到孤独的老年人SRH最好(OR=2.51)。结论居住方式与孤独感对老年人SRH存在交互作用及联合影响;应鼓励老年人选择与配偶和子女共同居住,积极防控和降低老年人孤独感的发生。

〔关键词〕居住方式;孤独感;自评健康

自评健康(SRH)可以较全面地评价和预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1,2〕。同时,有研究者提出,了解我国老年人SRH的影响因素,能够为老年人的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2〕。而随着我国城乡模式、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的不断改变,居住方式与孤独感作为老年人SRH的重要影响因素,不断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3~5〕。既往研究表明,居住方式与孤独感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均有重要影响,且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与孤独感之间还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3,4,6〕。本研究拟分析居住方式及孤独感对老年人SRH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和联合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在厦门市通过多阶段抽样获取的14 292例老年人,女性占51.81%,年龄60~103岁,平均71.49岁。共来自厦门市6个区38个街道的173个社区,其调查问卷有效率为99.44%。本研究经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行伦理审查并批准,研究对象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

1.2研究方法本研究SRH根据“您觉得目前您自己的健康状况如何?”这一问题进行评价,回答选项包括“很不好、不好、一般、好和很好”5项。参照以往研究的划分标准〔7〕,本研究将回答为“很不好”和“不好”定义为SRH“较差”,“很好”、“好”和“一般”定义为SRH“良好”。根据调查内容,本研究将居住方式分为5类:独居,仅与子女居住,仅与配偶居住,与配偶及子女居住和其他;将孤独感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分为3类:经常感到孤独,有时感到孤独和从不/偶尔感到孤独。此外,研究对象的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吸烟、饮酒、锻炼、情绪、日常活动能力、睡眠质量和慢性病种数。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AS9.3和R3.2.1软件进行分析,使用NORM2.03填补缺失。

2结果

2.1本次调查的14 292例老年人样本中,其中80岁以上者占19.27%;17.98%的老年人SRH为“较差”;独居者占11.07 %;34.10%的老年人与配偶和子女居住,经常或有时感到孤独的老年人占38.22%。

图1显示:(1)A是老年人的不同SRH在年龄上的小提琴频数分布图,其中,散点的数量代表人群的分布比例,曲线宽度代表人群密度。可以看出:①60~70岁老年人在SRH为“良好”的人群中的比例最高(51.58%),而在SRH为“较差”的人群中所占比例最低(32.89%);②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SRH不断下降。(2)B展现的是不同居住方式下SRH的比例图,其中,扇形半径长度代表比例的大小。可知:①不同居住方式老年人的SRH存在明显差异;②与配偶和子女居住的老年人SRH状态最好,SRH“良好”的比例为86.77%;而独居老年人的SRH状态最差,SRH“较差”的比例高达25.35%。(3)C为不同孤独感程度下的SRH分布状况。可知:①随着孤独感的增强,SRH越差;②SRH为“良好”的老年人在从不/偶尔感到孤独的老年人中比例最高(88.63%),而在经常感到孤独的老年人中仅为42.48%。(4)D为不同孤独感的老年人在居住方式中的围棋比例图,其中,围棋点的大小代表对应人群的比例。可以看出:①居住方式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②独居的老年人感到孤独的比例最高(70.86%),而同时与配偶和子女居住的老年人存在孤独感的比例相对较低,仅为24.70%。

2.2居住方式与孤独感的交互作用模型1~4在调整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居住方式及孤独感对SRH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居住方式与孤独感存在交互作用。其中,独居老年人的SRH最差,而与配偶和子女一同居住老年人的SRH最好。随着孤独感程度的降低,老年人的SRH状况改善。见表1。

图1 厦门市老年人SRH、居住方式及孤独感的分布情况

2.3居住方式与孤独感的联合影响在调整控制变量的基础上,独居且经常感到孤独的老年人SRH最差;其次为经常感到孤独且仅与配偶居住和其他的居住方式的老年人SRH较差,OR值分别为1.08和1.45,但与独居的老年人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前面3类人群相比,与配偶和子女居住且从不/偶尔感到孤独的老年人OR值为2.51,是15类人群中的最高值;其次为独居且从不/偶尔感到孤独的老年人(OR=2.37)。此外,选择其他居住方式且偶尔感到孤独和仅与配偶居住且从不孤独的老年人OR值分别为2.34和2.27,依次处于第3位和第4位。前4位的老年人与独居且经常感到孤独的老年人的SRH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见图2。

表1 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中居住方式及孤独感的OR值(95%CI)

所有模型均调整以下控制变量:性别、年龄、民族、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吸烟、饮酒、锻炼、情绪、日常活动能力、睡眠质量和慢性病种数;1)P<0.05,2)P<0.01,3)P<0.001

模型5调整以下控制变量:性别、年龄、民族、居住地、文化程度、职业、吸烟、饮酒、锻炼、情绪、日常活动能力、睡眠质量和慢性病种数;1)P<0.05,2)P<0.01,3)P<0.001图2 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5中居住方式与孤独感对SRH的联合影响

3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人群居住格局的改变和社会关系的不断缺失,关注和研究居住方式与孤独感对老年人SRH的影响并探讨其交互作用和联合影响,为进一步改善老年人SRH具有积极的实际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居住方式对老年人的SRH有明显影响,其中,独居老年人的SRH最差,而与配偶和子女一同居住的老年人SRH最好。可能的原因是,配偶和子女是老年人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不同居住方式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老年人SRH状态〔7〕。老年人的社交范围较为局限且社交频率较少,其精神慰藉和健康照料更多依赖于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员;与配偶和子女居住的老年人更容易获得生活帮助和精神支持,能够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态,而独居老年人相反〔8〕。因此,配偶和子女在身边陪伴对老年人的SRH十分重要,应该鼓励老年人“搭伴养老”并与子女居住,以获得更多情感支持和生活照顾,提高其健康状况。

另一方面,本研究中孤独感是老年人SRH的危险因素,随着孤独感程度的加重,老年人的 SRH状况越差。首先,老年人孤独感与抑郁和认知功能下降有关〔3〕。孤独感可能使老年人无法保持对外界环境的注意力,同时引起睡眠质量变差,而导致抑郁和认知功能下降。其内在机制可能是,孤独感越重的老年人抗感染反应越弱,血管梗死面积增大,前额叶皮层和大脑海马层的树突神经相对减少,并伴随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减少,导致抑郁和认知功能下降〔3〕。其次,孤独感容易降低身体活动意愿,并增加对吸烟饮酒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导致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生和身体功能减退〔9〕。其内在机制可能是,孤独感导致老人对环境中的危险过度警觉、控制能力减弱和冲动性增加,引起肾上腺素增加,而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上的肾上腺素α-1受体结合,引起血管收缩和收缩压上升,从而诱发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发生和身体功能减退,最终导致老年人SRH的降低〔10〕。

国内学者〔6〕对2011 年CHARLS 数据分析显示,不同居住方式下,老年人满足社会和情感需要的方式及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最终体现出居住方式对其孤独感有着显著影响。然而,在对老年人自评健康影响因素的分析中,既往研究往往只单独纳入居住方式或孤独感,缺少对二者交互作用的探讨,进而缺少对其联合影响的评估〔3,4〕。本研究弥补了以上不足并发现,说明居住方式是孤独感与SRH二者关系的调节变量。可能的原因是,独居的老年人缺乏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伴随孤独感的增加,易对生活产生消极、抑郁的情绪,从而减弱了自身对社会的能动摄取作用,导致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下降,最终使其SRH降低〔9〕。因此,在没有考虑孤独感的情况下单独分析居住方式与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关系可能造成分析论证上的不足;而忽略居住方式,单独研究孤独感对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影响可能无法进行深入探讨居住方式的调节效应。

因此应提倡老年人选择与配偶和子女共同居住;对丧偶或离异的老年人提倡再婚或“搭伴养老”,并增加其与家人的沟通交流,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加强对独居且经常感到孤独的老年人的关注,通过改善居住方式拓展社交范围和增加社交频率,并将加大医疗资源向该老年人群倾斜,为其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照护和心理疏导,降低老年人独居和孤独感所带来的心理负担和不良影响。

4参考文献

1Wagner DC,Short JL.Longitudinal predictors of self-rated health and mortality in older adults〔J〕.Prev Chronic Dis,2014;11:E93.

2胡月,龚磊,陈福宽,等.农村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3;31(2):232-4.

3潘露,曾慧,陈嘉.老年人孤独感对健康的影响及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4):1143-6.

4Sereny MD,Gu D.Living arrangement concordanc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elf-rated health among institutionalized and community-residing older adults in China〔J〕.J Cross Cult Gerontol,2011;26(3):239-59.

5Wang H,Chen K,Pan Y,etal.Associations and impact factors between living arrangements and functional disability among older Chinese adults〔J〕.PLoS One,2013;8(1):e53879.

6张立龙.居住安排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J〕.老龄科学研究,2015;3(2):57-64.

7Sözmen K,Baydur H,Simsek H,etal.Decomposing socioeconomic inequalities in self assessed health in Turkey〔J〕.Int J Equity Health,2012;11:73.

8朱晓慧,余昌妹,杨晔琴,等.不同居住方式对失能空巢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14):1264-6.

9Cacioppo JT,Hawkley LC.Perceived social isolation and cognition〔J〕.Trends Cogn Sci,2009;13(10):447-54.

10Hawkley LC,Masi CM,Berry JD,etal.Loneliness is a unique predictor of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J〕.Psychol Aging,2006;21(1):152-64.

〔2015-03-10修回〕

(编辑李相军)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573257)

通讯作者:方亚(1964-),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卫生统计、健康经济与管理、健康老龄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6)10-2502-04;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0.091

第一作者:郝世超(1990-),男,硕士,主要从事健康老龄化、健康公平性研究。

猜你喜欢

孤独感
新时代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的研究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研究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和自我和谐的关系
大学生孤独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
初中生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
大学生暴力媒体接触与孤独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