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周期检视、思考与完善①

2016-06-24朱秀民

现代教育管理 2016年6期
关键词:周期卓越计划完善

朱秀民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300384)



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周期检视、思考与完善①

朱秀民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300384)

摘要:本科“卓越计划”第一个实施周期已经结束,总体看比较成功,但尚存在校企合作程度不足、教师实践能力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教师关注度不够、教学与学习方法改革不够等若干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具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需要从物质、精神、业务和选材等四个层面进行相应完善和加强。

关键词:卓越计划;周期;检视;完善

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自2011年起在全国全面实施,到2015 年6月已经完整实施了一个周期,第一批“卓越计划”本科毕业生已经诞生。“卓越计划”作为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肩负着为经济建设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使命,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值此“卓越计划”实施一个周期之际,对其实施情况进行比较全面的检视,并从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全面思考、提出完善建议,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恰当其时。

一、检视指标及其实施途径的思考与确定

“卓越计划”是一个系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不仅具有独特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实施内容,也在组织实施上有着与众不同的明确规定。因此,欲对“卓越计划”实施一个周期的情况进行检视,首先要恰当确定检视指标及其实施途径。

检视指标无疑应该主要围绕人才培养的成效来进行确定。但人才培养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效果的滞后性。客观而论,“卓越计划”所培养人才质量的最终效果只能在今后一定时间后才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目前而言,要对“卓越计划”实施一个周期的情况进行检视,最现实也是最合理的做法是以“卓越计划”的顶层设计去对照“卓越计划”的实施情况,即从整个培养周期来看,“卓越计划”的实施是否实现了事先的预期。在此基础上,再明晰哪些是成功的经验,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存在这些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改进和完善等。“卓越计划”的顶层设计体现在实施层面上则表现为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按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培养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三个特点是“卓越计划”与其他培养模式相区别的独特之处所在。因此,以此三个特点作为主要检视指标,当可比较好地反映“卓越计划”实施一个周期的基本情况。据此,本科“卓越计划”实施周期检视指标可具体为以下几个大项:一是培养标准建立与实现情况,主要包括学校标准与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契合度、学校标准实现情况等;二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情况,主要包括培养方案特别是企业培养方案制定情况、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情况、教学与学习方式改革情况;三是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情况,主要包括企业参与培养方案特别是企业阶段培养方案制定情况以及企业培养方案实际落实程度情况等。

实施途径是指完成检视指标考察所必须的方式和方法。“卓越计划”在实施机制中主要包括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及学生五个方面,笔者曾将其表述为“政府搭台,学校、企业、学生和行业协会四角唱戏”[1]。在“卓越计划”的组织实施中,政府的使命是“搭台”,行业协会的使命是“指导”,企业的使命是“深度参与”,高校的使命是组织和实施,学生的使命则是接受和配合。基于此,作为对“卓越计划”实施一周期具体实施情况的全面检视,以学校和学生作为重点考察对象,以企业作为重点辅助考察对象是比较适宜的。考察的方式方法则以访谈、问卷和资料查阅为最佳。

二、调查结果与存在问题

笔者依上述检视指标和实施途径从2011年全面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中分类分地区抽取了若干所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在总的实施效果评价上,无论是高校“卓越计划”管理者、专业负责人、参与教师、参与学生,还是企业“卓越计划”负责人、工程师,都认为“卓越计划”实施第一周期的实际成效还是比较理想的,具体情况见表1。

表1中数字是所有抽样高校评判结果的集中趋势体现,一定程度地反映了本科“卓越计划”第一实施周期的平均效果。

表1:本科“卓越计划”实施第一周期效果评价汇总表(四舍五入)

通过调查还得知,所有“卓越计划”参与专业都按要求制定了本专业的“学校培养标准”。这些“学校培养标准”既与“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相契合,又结合了自己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各专业都与合作企业联合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企业培养方案,针对性地进行了课程设置与时间安排;各专业都对照培养标准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筛选与编排,适当简化了理论内容,明显突出了实践内容;在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各专业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改革,对学生学习成绩考核的方式方法也做了相应调整;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合作企业程度不同地参与了企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基本发挥了预期的作用。

综上可以得到比较明确的结论,即本科“卓越计划”第一周期的实施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实施效果。

与此同时,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尚存的一些不足之处,具体情况见表2和表3。

表2:本科“卓越计划”实施第一周期尚存不足调查(学校)汇总表(多选题;四舍五入)

表3:本科“卓越计划”实施第一周期尚存不足调查(企业)汇总表(多选题;四舍五入)

从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校企合作程度不足、教师实践能力不够、教学与学习方法改革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排在学校调查“尚存不足”的前四位。从表3中数据可以看出,教学设备或学生留宿等硬件条件不足、教学人力条件不足和资金投入不足排在企业调查“尚存不足”的前三位。这与表1中“校企合作程度不足”相互印证。

三、思考与分析

调查数据表明,“校企合作程度不足”算得上是“卓越计划”第一实施周期中排位第一。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其中的客观原因还是主要的。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是我国现有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事宜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在功能设计与组织体制上,都没有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考虑;二是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特点决定了劳动密集型企业依然占主导地位,与此相对应的人力资源呈供过于求之势,多数企业不担心聘不到比较适用的人才,因此对参与人才培养没有足够的积极性;三是政府对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给予的优惠政策吸引力不够强,企业在权衡利弊之后没有足够动力去进行“深度参与”;四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时间尚短,远没有形成类似德国等发达国家人才、生产、经营浑然一体的市场运行机制;五是客观经济形势不够景气,企业确实没有更多的实力对校企合作进行充分的投入。

“教师实践能力不够”在所有问题中排位第二。教师实践能力不够在高教界说来已久,并且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造成高校教师实践能力不够的原因,表面上看是教师入职前后缺少到实际部门锻炼的经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一些高校“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的顽症在起作用。同时,也不排除现行不太协调的分配机制对此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客观影响。

“资金投入不足”尚存问题中排位第三。资金投入不足既包括学校、企业,也包括政府。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对学校而言,办学资金不足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在此条件下显然无力为“卓越计划”支付更多的资金;对企业而言,客观原因或许是企业的利润或效益不够好,主观原因则可能是企业对校企合作办学没有更多的兴趣;对政府而言,纵然“卓越计划”由政府“搭台”,但“唱戏”的主角还是学校和企业,因此政府对“卓越计划”的投入也就非常有限。

“教师关注度不够”在所有存问题中排位第四。“教师关注度不够”与“教师实践能力不强”有一定的关联。“教师实践能力不强”有一定的主观原因是因为“教师关注度不够”。调查得知,造成教师对“卓越计划”关注度不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些高校在职称评定、荣誉颁发以及工作量核算等工作上“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的做法是最直接的原因。

“教学与学习方法改革不够”、“学生成绩评定方法改革不够”并列在尚存问题的第五位。二者在逻辑上有密切的关联性。教师教学方法的优劣一方面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教学业务素质,这是客观的原因,另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关注度,这是主观原因。学生的学习方法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这对学生而言是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学生自身对“卓越计划”的关注度,这是主观原因。

“培养方案不够科学”、“培养标准不够明确”、“课程与教学内容设计不够合理”以其内容的类似性和关联性并列排在尚存问题的第六位。就培养方案制定而言,“卓越计划”要求校企密切合作,特别是企业培养方案要由企业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这对企业和高校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因此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科学性确实难以避免;就学校培养标准制定而言,一方面要与上级部门颁布的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相契合,另一方面又要与本校的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相协调,在制定的过程中又必须与企业充分合作,所以制定出的培养标准不够完善也是在所难免;就课程与教学内容设计不够合理而言,“卓越计划”提出要按照新的培养标准和培养目标重新设计课程和教学内容,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合理精简理论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这样,原有的课程体系和理论知识体系就有可能被打乱,新建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难免会出现一定的疏漏或凌乱,给实际执行造成一定的影响。

“学生关注度不够”排在尚存问题的第七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有的高校是在高考招生时就标定了“卓越计划”班字样,一些学生并不十分了解“卓越计划”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只是盲目地根据“卓越”二字就选报了这个专业。有的虽然是在入学后通过自愿报名选择了“卓越计划”项目,但也是在刚入大学不太清晰的思维下做出的选择。后来或因对“卓越计划”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或因考研方向等其他原因,一些同学渐渐开始觉得参与“卓越计划”不太适合自己。二是有些学生头脑中尚有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情结,认为“卓越计划”实践环节太多,怕耽误理论学习,因而兴趣不在。三是有些学生入学后滋生好逸恶劳思想,因此与“卓越计划”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格格不入。

四、完善与改进建议

上述所述的七个问题是本科“卓越计划”实施一周期检视中发现的比较典型的问题。基于这七个问题内在的关联性,本科“卓越计划”在未来的实施中要有针对性地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重点完善和加强,这四个方面主要包含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业务层面和选材层面。

(一)多方筹集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按“卓越计划”的最初设计,高校和企业是实施“卓越计划”的主体,所用资金自然由学校和企业来负担。政府作为“搭台”者,主要从政策角度给予企业税收、学历进修等方面的倾斜。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卓越计划”需要的资金仅靠高校和企业是无法得到满足的,需要拓展新的筹集渠道。第一,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卓越计划”进行主要份额的资助。“卓越计划”由政府倡议发起,是为国家培养卓越工程师,政府为此进行专项资助天经地义。在此问题上,德国的做法可以用来适当参考。德国首先从立法上规定企业有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参与形式之一是企业要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额的职业教育基金,用来对那些积极从事校企合作办学的企业进行补贴[2]。在我国尚无相关的立法。在此情形下,政府从企业上缴的税收中抽出部分资金对“卓越计划”进行专项资助,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合情合理合法。第二,由高校与合作企业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卓越计划”的实施。在以往的“卓越计划”实施中,高校和企业都进行了一定的资金投入,只是这些资金随用随拨,没有进行先期的储备。这样就难免在需要资金时供不应求,导致“卓越计划”具体实施时的“偷工减料”。政府可以在审阅和批复各高校“卓越计划”申报时对这一点进行专项要求。

(二)深入开展高校内相关办学机制改革,真正提高教师关注度

人才培养问题就是教与学的问题,而教师的“教”又发挥着主导、引领作用,因而更为关键。“卓越计划”对参与教师在敬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达到这些要求,教师思想上真正的高度关注必不可少,而要有效提升教师思想上的关注度,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才是最根本的办法。为此,各有关高校需要深化相关方面办学机制改革,主要是在教师职称评聘、年度考核和荣誉授予等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倾斜,改变单纯以科研课题、论文作为硬件要求的职称评定和年度考核办法,充分考虑“卓越计划”参与教师在课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以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所做出的独特贡献。

(三)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就是要以“卓越计划”模式下新的人才培养标准为基准,在课程体系构建和知识内容整合重组过程中,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协调性和知识点布局的全面性。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结合新的培养目标需要,适当突破学科领域或原有专业、课程的界限和壁垒,注重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吸收与利用,改变以往因讲究学科自身结构而使课程设置过多、过细的状况,特别要避免课程内容残缺、脱节或交叉重复等现象。通过对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和重组,最终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卓越计划”模式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以实施研究性教学为主要方向。研究性教学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进取态度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研究性教学可分为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教学等类型。与上述研究性教学相对应,学生的学习则应采用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参与式学习和互动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自主式学习以学生独立进行学习为主,老师从中进行适当的安排和指导,适用于学生本人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专题;合作式学习是指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分组学习,在分工合作基础上完成整个专题内容的学习和研究,适用于大而复杂的研究专题;参与式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研究项目的形式进行学习,适用于专业性较强的研究专题;互动性学习是指教师与学生利用互联网通过不断互动的方式对某专题内容进行学习和研究,适用于需要教师不断引导的学习专题[3]。在深入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上,还要在学生学习效果考核评价方面进行配套改革。基本思路是把握好考核评价的重过程原则、多主体原则、全面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改革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使考核评价不仅是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学生学习、实践、提高的一个环节和过程[4]。

(四)改革学生筛选方式,提高学生关注度

学生“学”的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学生关注度问题,主要是指想不想学的问题;二是学习方法问题,是学生想学后怎样才能学好的问题。相比而言,前者更为重要。要解决学生的关注度问题,首先要从选材开始。前文分析了一些学生对“卓越计划”关注度不够的原因,其中“入门”时的盲目性是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可以分三种形式对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进行选择。一是通过高考招生时标定专项指标按成绩择优录取,二是入学后通过自愿报名方式按成绩择优录取,三是在学习一学期后再通过个人志愿和学习情况进行最终人选确定。如果通过高考招生专项指标择优录取的同学和通过入学后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同学中有人最终没有选择“卓越计划”项目,其所差人数可由其他同学择优递补。与此同时,高校要通过各种办法增加“卓越计划”的吸引力,用于提高同学们选择的积极性和保持同学们的关注度。比如选择具有较强实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合作,并按“卓越计划”的顶层设计,为同学毕业后进入这样的企业工作畅通渠道。

参考文献:

[1]朱秀民.德国综合性大学“双元制”模式与我国“卓越计划”模式实施机制的对比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4,(11):125-126.

[2]何文涓.浅析德国的“双元制”与我国的“校企合作”[J].教育学术月刊,2008,(2):83-84.

[3]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

[4]朱秀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模式下本科生学习成绩考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10):72-73.

(责任编辑:杨玉;责任校对:李作章)

The Review,Refle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lan Implementation Period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 to Undergraduate

ZHU Xiumi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4)

Abstract:The first implementation period of Plan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 to Undergraduate has finished,overall,it’s successful. However,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including the lack of cooperation between enterprise and school,teachers’inadequate practical ability,insufficient capital investment,teachers’less attention,the reform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is not enough and so on. Based on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asons of these problems,we should improve and strengthen the plan from four levels,namely material,spirit,business and material selection.

Key words:Plan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period;review;improvement

中图分类号:G6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6)06-0075-05

基金项目:①2015年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本科‘卓越计划’实施周期检视与相关因素完善研究”(TJJX15-010)。

作者简介:朱秀民(1965-),男,河北兴隆人,天津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周期卓越计划完善
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数字频率计问题分析
用等效的思想求简谐运动的周期
依托“卓越计划”构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资本项目开放与完善国内金融市场的探讨
完善企业制度管理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红沿河核电站调试启动阶段监督性定期试验项目首次执行的安排与跟踪
基于“卓越计划”的制冷压缩机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