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组织结构及运行模式①

2016-06-24孙凤娥江永宏

现代教育管理 2016年6期
关键词:运行模式组织结构创业教育

孙凤娥,苏 宁,江永宏

(1.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2.清华大学,北京100084)



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组织结构及运行模式①

孙凤娥1,苏宁1,江永宏2

(1.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2.清华大学,北京100084)

摘要: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是推动创业创新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大学生创业自发、有序运行的关键。高校创业生态系统是由创业活动参与者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主要由平台(非生物环境)、网络(生物群落)两大要素构成,其新陈代谢和能量传递效率主要取决于平台吸聚能力及网络成员间的互动频率。实践中,高校可通过构筑平台、构建网络打造创业生态系统,凭借其资源吸聚、资源创造及快速市场响应机制创造价值。

关键词:创业生态系统;创业教育;组织结构;运行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为鼓励大学生创业,我国政府积极出台了相关促进政策,高校也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建立创业基地、组织创业大赛、探索新的发展模式。2015年清华大学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报告(2014)》指出,中国青年创业者中只有不到2%是基于中高技术的创业,且创业成功率较低。大学生创业存在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创业意愿[1]、创新能力[2]及良好的外部创业环境。据此有学者提出可借鉴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通过打造创业生态系统[3],实现大学生创业的自发、有序运行。但现有研究大多是总结国外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经验,具体包括国外高校创业生态系统如何构建、其成功要素及运行的动力机制等方面,属于引进来的阶段,尚未消化吸收,对创业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及如何在我国高校中打造创业生态系统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将对此展开探讨。

二、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组织结构

(一)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

创业生态系统这一概念较早是由Dunn[4]在研究麻省理工学院(MIT)创业教育模式时提出的。MIT将教学、科研与创业活动相结合,通过彼此间的良性互动,催生出与创业紧密相关的各种俱乐部、社团、项目等组织,形成了富有活力的创业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林嵩[5]对创业生态系统的特征及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创业企业如同生命体一样要经历孕育、成长、成熟的不同阶段,在市场竞争中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创业活动与创业环境紧密相依。创业生态系统具有汇聚资源、价值交换及自我调节的功能,以维持创业生态系统自身的良性运转。据此可将创业生态系统定义为:由创业活动各参与方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创业活动参与方不仅包括创业者,还包括创业网络组织者、创业平台搭建者、技术提供方、投资者、创业教育者等与创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多主体,创业环境囊括了制度环境、融资环境、人文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等多方面。

(二)高校创业生态系统构成要素

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两部分:平台、网络。平台类似于自然界的非生物环境,主要是指供合作伙伴自由创业、供用户自由分享的开放式吸附架构,是快速配置资源的场所,是孕育创业活动的阳光、空气、土壤,是实现创业企业由单生命体向多生命体转型的重要场所[6]。网络则类似于自然界的生物群落,是以专业化联合的资产、共享的过程控制和共同的集体目的为基本特性的组织管理方式[7],创业生态系统中网络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以平台为核心的众多创业活动参与者的集聚,各参与者间互连互通,网络内部既存在竞争也存在合作。

1.平台

平台是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的平台元件与其所在的生态系统紧密连接,可看作是生态系统演进的必要源泉。平台在创业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教练”、“发起人”、“导师”及“组织者及变革推动者”,为生态系统中的创业栖息者提供其所需服务。一是“教练”。正如竞技场上的教练负责通过判断运动员的专长、能力和个性,从而决定谁可以去“竞技场”一样,平台主要决定接口如何开放,哪些资源适合入驻平台。二是“发起人”。平台在创业生态系统中充当的是造船者,而非船长、船员抑或舵手,平台的主要职能不是参与创业,而是设计规则、标准,为供需双发互动、交易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平台资源实现自动调配、供需双方自行匹配、交易自发进行、平台自然演进[8],保证过程协调、绩效评估和奖励的适当。此外,还包括影响运行绩效的职业文化的设计,构建信任、开放、认同、公平的环境,促进栖息于平台上的创业活动参与者间沟通与合作,以及学习与创新。三是“导师”。创业活动各参与方入驻平台后会在后续运作过程中遇到各种难题,平台要帮助指导各方决策、讨论遇到的问题并开发他们的潜能。四是“组织者及变革推动者”。由于创业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员来自各个领域,因此存在观念、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平台要帮助克服各成员间的差异,促进其沟通与交流,在参与者间建立信任关系,促使参与者间达成共识。通过构筑网络桥梁,搜寻并传递网络内外信息,并代表本组织与外部进行谈判并监督外部的执行。此外,平台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变革推动者,具有前瞻性,通过识别环境的变化,分析组织的核心任务、核心能力、核心产品,推动生态系统整体的发展演进。

2.网络

创业网络中的各参与方并非同质,而是居于不同位势、承担不同功能,可将这些网络成员分为三类:网络组织者、中介协调者、创业者。第一,网络组织者的职能是“织网”。网络组织者的角色不是参与具体的创业项目,而是利用自身的稀缺资源优势,吸纳更多拥有优质资源的主体入网。创业网络的形成可能以财务资本或社会关系资本、技术资本等为纽带,相应的网络组织者可能是拥有雄厚的财务资本实力或处于网络结构洞位置、技术领先地位的主体。第二,中介协调者的职能是分工与整合。中介协调者对网络中众多创业者的技术优势、层级关系及相互依赖关系非常了解,能够灵活地将市场需求转化为研发任务,分拆并外包到在各自小领域具有优势的创业者手中,最后进行成果的协调、整合与测试。此外,还可帮助创业企业将新发明、新成果进行推广、转化,架起供需间的桥梁。第三,创业者的职能是提升核心能力。创业者在网络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满足创新网络通用的结构、界面规则下,可以进行灵活的设计研发,而且可以隐藏自身的专有知识,有时借此还可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

(三)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及新陈代谢

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本文借鉴Xi和马骏等的研究,采用描述复杂系统的工具——超图来描述高校创业生态系统。复杂系统的核是其能量核心,复杂系统主要以核为媒介向系统中其他成员传递能量,而核的功能主要通过支配和协调流态的传送来发挥,在高校创业生态系统中,流态主要包括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结合前文对平台的描述,可见平台即为企业生态系统的核(C),而网络中的各参与者可视为生态系统的节点(vi),V={v1,v2,,…,vn}表示生态系统的节点集合,节点集合并非稳定不变,其会随节点的进入、退出发生动态演变,节点间复杂多变的多维关系可以超边(ej)来表示,其中,超边可包含任意多个节点,E={e1,e2,,…,en}表示生态系统中的超边集合。节点在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所处位势不同而有所区别,简化起见,可以节点超度来代表,其中,节点超度为包含vi的所有超边数。由此,超图G可表示为G=(C,V,E)。

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主要取决于核(C)的潜能的发挥。假设核(C)的潜能为Q,Q在生态系统中的发挥具有乘数效应,该“乘数”被称作拓扑效能示性数,可以q(C)表示,而q(C)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核在生态系统中负载流量的能力,二是核对其他网络节点的引力及与其互动的频率[9],随着核载负流量能力的增长及与网络节点间互动频率的增加,q(C)会不断增长,而组织主要通过对核的掌控,并借助核(平台)与网络节点间的交流与互动创造价值。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速度则主要取决于各网络参与者的节点超度分布,胡枫[10]通过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认为,不论网络类型是均匀超网络还是随机超网络,其超度分布均是幂律的,即连接网络主体的超边数量会随着网络节点数量的增长呈现幂指数增长,虽然不同类型网络超边分布的幂指数不同,但却存在普遍规律,即新节点数越多,幂指数越大,而幂指数则代表了网络新陈代谢的速度。由此可见,要想提高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就要不断提高平台的载荷能力、吸聚能力及平台与网络节点间的互动频率,要想加快创业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速度就要提高网络节点间的连接数,即提高网络节点间交流与碰撞的机会,并不断地引入新的、优质网络节点入驻。

三、高校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索

由以上分析可知,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模式为“平台+网络”。可通过构筑平台,包括搭建畅通的沟通交流平台、良好的制度环境及融资环境等,营造适合创业的非生物环境,通过构建网络,吸引网络组织者、中介协调者及创业者等生命体栖息,从而打造创业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

(一)平台构筑

根据前述创业生态系统中平台应发挥的功能,其至少应涵盖以下三大模块:合作交流模块、创业指导模块、投资驱动模块。合作交流模块的主旨在于促进创业活动参与方的沟通、交流。创业指导模块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新能力及市场敏感性,激发学生创业意识,使其增加知识储备,并为学生后续创业过程提供管理、运营、技术等方面的咨询与指导。投资驱动模块主要是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展示自身产品或服务的机会,在创业者与投资者间搭建直接交流的桥梁,增加优质项目被投资的机率。

1.合作交流模块

高校可利用关系资源、教学资源、科研资源等优势,建立与企业、兄弟院校、研究机构等间的合作交流平台,具体可采取线上网络社区、论坛和线下社团、俱乐部、研讨会等组织形式,架起创业者与市场、同行、技术前沿领域的沟通桥梁。平台具有绝对的开放性,任何遇到技术性、管理性难题的组织或个人,均可在平台上提出问题,这样可以吸引栖息于生态系统中的创业者、专家、研发组织等针对同一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与思想碰撞,激发创业者灵感,提高其市场敏感性,有利于市场导向的创新成果的产生。

2.创业指导模块

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是创业指导模块中的重要一环,具体包括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模式探索等方面。课程体系构建中应遵循文理结合、教研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程设置应涵盖企业设立及运营所涉及的各类知识。教学模式方面要改变过去单纯讲授式的模式,打造教育培训平台,将企业家、创业者的经验分享到平台,并将内外部知识碎片化为“微课堂”,甚至链接到世界名校的课堂,使学生可以接受外部更丰富、更先进的知识、技术,还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要获取的知识。另外,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创业活动,包括创业大赛、企业经营模拟大赛等,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企业运营实战中,激发其创业热情。

3.投资驱动模块

高校可利用丰富的校友关系搭建创业投资驱动平台,一方面为创业者展示其创新成果或项目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链接校友基金、天使投资、政府扶持基金,甚至众多个人投资者等资本所有者。高校可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创业者丰富的大数据信息,解决投融资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资金供需双方更好的匹配,同时,创业者可以借助该平台,发动众人力量,集中大家的资金,为项目提供必要的资金融通,相应的,资本所有者也可通过该平台将闲置资本投资到有价值的项目中,增加创业项目被资助或投资的机会。

图1 高校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模式

(二)网络构建

1.大面积“织网”,增加网络节点数量

为了提高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及新陈代谢速度,必须不断扩大网络规模,吸引优质创业参与者入网,增加网络节点数量及节点间的互动频率。其中节点范畴包括创业学生、教职工、社团、协会、极客、专家、研发组织、投资者等多种群体,这些群体通过网络两两互联,形成松散耦合体,相互联合,互为促进,便于创业者贴近市场、了解市场需求,通过技术供需双方的高效精确匹配,研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或服务,不断提高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并提高自身影响力。网络内部合作者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围绕任务需求,按照最优组合模式迅速组建团队、参与创业项目,任务结束则团队自动解散,下个项目来临时又可灵活组建新的团队,利于提高创新效率及创业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

2.网络运行模式设计

第一,自由进入退出模式。一个创业者能否入网完全取决于其创新效率,这样既能够实现网络的正反馈循环,也能够引进负熵,让低效的人退出,让高效的人自由进入,实现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演化。第二,“背对背”式竞争模式。针对同一项目,不同创业者可以平行、独立地开展创新工作,从而减少对单一创业者的依赖,降低创业风险,而且针对同一个项目开展创新可提供多种替代方案,从而形成不同的产品组合,以应对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及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第三,“赢者通吃”的创新激励模式。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会产生知识溢出效应,很多创业者存在“搭便车”的态度,导致创新消极,而“赢者通吃”的创新激励可极大提高创业者的创新积极性,当多个创业者同时为一项具有潜在价值的技术展开竞争时,只有成功者才能获得投资,这种机制更能激励创业者进行创新。

四、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价值实现

(一)资源吸聚机制

通过创业生态系统的打造,实现了高校内外部资源的自发集聚,拓展了资源配置范畴。栖息于生态系统中的专家学者、研发团队等掌握丰富的前沿技术和管理知识,能够更高效地帮助创业者解决技术、管理问题,降低创业风险。创业驱动平台的建立有利于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创业项目的具体情况,实现与创业者的无障碍沟通,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等交易成本,为创业者提供了极大的融资便利。此外,基于生态系统聚集在一起的创业参与者,其各自的正外部性也通过生态系统汇聚在一起,任何融入创业生态系统的组织均可获得这一正外部性好处,而且生态系统汇聚的组织或个体越多,参与者收益越大。

(二)资源创造机制

创业生态系统的建立可以激发组织的学习效应,提高创新效率,有利于新技术、新知识的创造和整合。通过发展线上、线下社区和社团,可以聚集具有相同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的人,这些人员通过脑力碰撞,能够迸发出更多的灵感、创意,通过合作攻克相关技术难题。由于生态系统中汇聚了不同领域的创业者,不同的研究领域能够发掘他人知识的其他的、潜在的用途,使得知识不断增值,创新机会增加,知识发展能力得以提升。此外,通过对不同专业、不同功能的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提炼、总结,甚至重构,使之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可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三)快速的市场响应机制

高校创业生态系统中聚集了大量企业及终端用户,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共享模式及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可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响应。创业生态系统的本质是社会性的,通过鼓励人们分享想法、促进讨论,甚至主动参与产品设计与研发,可更好地满足终端消费者的需求,降低创业失败几率。此外,针对同一项目,生态系统中的众多创业者可同步开展创新,若每个创业者都实现了创新,在最终产品整合时,可创造多种新产品组合,然后根据产品的创新程度及制造成本制定相应的价格,这些产品组合既能满足追求新奇、潮流的人的需求,也能满足追求在基本功能得到实现的情况下价格较低的人的需求,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从而降低创业者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

五、结语

培养创业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心,通过创业可以带动就业,推进创新,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大学生群体具备较强的冲劲和创新基因,是最具备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因此以高校为核心建立创业培育、推进机制是当前战略发展的重点。但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不是简单地开设几门创业相关课程、出台几项创业优惠政策、设立几个社团、举办几次比赛就可以达到效果的,而是要采取体系化的运作模式,打造高校创业生态系统。基于此,本文结合国外高校创业生态系统的运作实践及国内外相关研究,透过创业生态系统在具体实践中的表征,归纳其本质内涵、构成要素及新陈代谢效率的决定因素,提出我国高校创业生态系统应采取“平台+网络”的运作模式,并详细讨论了在实践中如何构建平台、构筑网络,当然,具体操作细节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孙蕾,庄娱乐.关于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意愿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2):114-117.

[2]刘春芝,宋锦萍.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创业教育[J].现代教育管理,2014,(5):30-33.

[3]王传毅,黄显惠.学术资本主义下的大学创业生态系统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6,(1):54-58.

[4]Dunn,k.Th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J]. Technology Review,2005,(9):1.

[5]林嵩.创业生态系统:概念发展与运行机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4):58-62.

[6]Cusumano M,Gawer A.The Elements of Platform Leadership[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2,(4):77-85.

[7]罗仲伟.网络组织的特性及其经济学分析(上)[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6):25-28.

[8]汪旭晖,张其林.平台型网络市场“平台—政府”双元管理范式研究——基于阿里巴巴集团的案例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5,(3):135-147.

[9]马骏,唐方成,郭菊娥,席酉民.复杂网络理论在组织网络研究中的应用[J].科学学研究,2005,(2):173-178.

[10]胡枫.复杂超网络的结构、建模及应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17.

(责任编辑:赵晓梅;责任校对:徐治中)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Operation Mode of Colleges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SUN Fenge1,SU Ning1,JIANG Yonghong2
(1.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2.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Abstract:Colleg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construction is the effective measure to promote entrepreneurial innovation,and also the key for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spontaneous and orderly operation. Colleg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is made up of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participants and their survival environment,and mainly composed of two parts:platform(abiotic environment)and network(communities). Its metabolism and energy transfer efficiency mainly depends on the ability of the platform to gather resources and frequency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embers of the network. In practice,colleges can build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by constructing platform and network,and with its resources attracting,resources creating and rapid market response mechanism to create value.

Key words: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organizational structure;operation mode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6)06-0064-05

基金项目:①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基于云模型的高管声誉评价体系构建及薪酬结构分层设计”(RW2015-21)。

作者简介:孙凤娥(1988-),女,山东潍坊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产业发展与公司战略研究;苏宁(1955-),女,江苏南京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财务理论与实务研究;江永宏(1981-),男,广东梅州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经济统计研究。

猜你喜欢

运行模式组织结构创业教育
开放实验室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企业再造理论的国企组织结构变革探讨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跨国公司组织及权限和中国企业对比研究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运行模式与市场结构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企业创新管理的思考
供暖季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