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潜力与对策①
——基于ESI学科评价数据的分析

2016-06-24徐广宇

现代教育管理 2016年6期
关键词:学科建设

张 伟,徐广宇,缪 楠

(1.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222;2.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300074;3.天津市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天津300074)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潜力与对策①
——基于ESI学科评价数据的分析

张伟1,徐广宇2,缪楠3

(1.天津科技大学,天津300222;2.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300074;3.天津市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天津300074)

摘要:建设世界一流学科需要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参照。以ESI最新学科评价数据为基础,从学科、高校和区域三个角度分析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基础与潜力,结果显示:化学、工程、材料等学科已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有较多学科已进入或即将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东部地区大部分省市都有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的学科。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学科,需要在个性化经费投入,改革高校教师用人机制,完善学科运行与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努力。

关键词:世界一流学科;ESI;学科评价;学科建设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中央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2015年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任务和支持措施。目前,各地也正在对接国家方案,推进地方版的“双一流”建设。譬如,上海启动实施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提出到2020年,要有20个左右的一级学科点和一批学科方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180个左右的一级学科点进入到国内学科排名前20%。天津实施“十三五”高校综合投资计划,到2020年要重点打造10个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学科、50个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群等。可以说,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学科的道路上,国家和地方都摸索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也有具体的行动纲领,但是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离世界一流水平还有多远,寻找什么样的参照标准,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这些都是摆在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社会各界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急需回答的问题。[1]

一、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

从学科的角度,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拥有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学科群,拥有一批进入国际学科排名(比如ESI学科排名、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等)前列、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2]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离不开世界一流学科的支撑[3],世界一流学科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机会也就越大。从社会大众的视角看,一流学科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因为国家的重视或评估的结果而逐渐成为一流,另一类是因为学科自身的科学能力和学术声誉,自然而然成为一流。[4]前者是政府主导的结果,后者是学术自然形成的结果。对一流或者卓越的追求,是一种向上的社会发展理念。但具体如何量化,相应的研究成果比较少,对世界一流学科的量化评价,更是不多。

关于学科评价,国内较为认可的是教育部学位中心组织的学科评估。目前已开展三轮,第四轮学科评估已于2016年4月底启动,由于学科评估过程公正、评估结果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在全国引起较大影响。而在国际上,主要的大学排行榜和知名大学都陆续开始采用ESI来衡量和评价学科实力,用ESI全球排名指引学科发展。最近几年来,ESI指标也受到我国各高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在遴选2011协同创新中心、实施高校综合投资等重点发展项目中,把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数量作为重要发展目标。ESI全球学科排名因其数据权威、针对性强、领域齐全、国际可比等特点,已经成为衡量各个高校在全球同类学科领域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5]

实现一流学科评价的可量化、可比较,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前提。目前,国际上很多研究机构普遍认为进入ESI排名前千分之一的学科即为世界一流学科,代表着全球顶尖学科发展的方向和水平。譬如,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在综合各项世界大学排名的基础上,提出了世界一流学科的参考标准。该标准主要采纳ESI学科评价数据,按照同一学科不同评价单位的实际排名情况进行划分,即某学科全球排名进入到ESI前10%以内,就是世界一流学科。具体可划分为三个档次:某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含1%)为世界顶尖学科,1%-5%(含5%)为世界高水平著名学科,5%-10%(含10%)为世界高水平知名学科。[6]

二、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基础

(一)ESI简介

ESI学科评价指标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研究的生产力、影响力、创新力和发展力,通过这四个方面,综合分析衡量一个高校或研究机构在国际上的整体影响和水平。其中,“生产力”侧重的是对世界的学术贡献,用近11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来衡量;“影响力”侧重的是产出水平,用近11年发表论文的总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数和进入ESI排行的学科数来衡量,主要体现的是学术成果数量的积累,以及国际同行对学术成果质量的认可;“创新力”侧重的是学科发展创新水平,用近2年发表的论文,在最近两个月被引用频次达到千分之一以内来衡量,主要突出论文研究不仅能够适应学科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原创性,能够对未来的学术研究产生较大影响;“发展力”侧重的是学科发展水平,用高被引论文占有率(高被引论文数/论文发表总数)来衡量,综合评价一个学科在某个时期发展的实际水平,是该学科在这段时间学术影响力的综合反映。[7]

ESI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汤森路透(SCIE/SSCI)所收录的全球1.1万多种学术期刊的一千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学科发展水平进行评价。ESI全球学科排名,指的是某科研机构的学科在全球同类学科中的相对位置,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即为ESI前1%学科,进入前1‰即为ESI千分之一学科。[8]

(二)ESI最新学科评价数据

1.全国高校入围学科数量

截止2015年9月,全国共有164所的631个学科入围,其中北京大学入围19个学科,入围的ESI学科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浙江大学(18个学科)、中山大学(17个学科),分列全国第二、三位。从入围高校看,入围学科数量较多的高校基本都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在非“211工程”的地方普通高校中,长三角地区的部分高校表现较为突出,比如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江苏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入围的学科数量均超过3个。一个比较令人心喜的现象是,地方高校入围学校数达到91所,占全国入围高校总数的55.5%,入围学科170个,占全国入围学科总数的26.9%。相比2006年,地方高校入围学校数(2006年入围高校5所[9])增长17.2倍,占比提高了44.4个百分点(2006年为11.1%);入围学科数(2006年入围学科5个[10])增长33倍,占比提高了21.7个百分点(2006年为5.2%)。可以说,地方高校入围学校数量和入围学科数量都在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这是政府加大地方高校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大地方“211工程”高校建设力度,采取省部共建、高水平大学建设等方式,做强做大地方高校的结果。对地方高校持续用力,不断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扩大并落实地方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集中各方面资源,将优势特色学科做精做强,是地方高校冲刺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经验。

2.全国高校入围学科分布情况

在ESI设置的22个学科中,目前大陆高校还有两个学科没有入围,分别是综合交叉学科和空间科学。表1显示,入围高校数量最多的学科是化学,全国共有102所入围,占全国入围ESI高校总数(164所)的62.2%,其次为工程,全国有89所高校入围,占比54.3%。[11]入围高校数量在50所以上的学科还有材料(入围74所高校,占比45.1%)和临床医学(入围60所高校,占比36.6%)。入围高校数量是个位数的有3个学科,分别是经济与商业(全国仅北京大学1所高校入围),精神病学与心理学(2所高校,为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微生物学(3所高校,为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山大学)。

表1:全国高校入围ESI学科数量统计

3.全国高校入选ESI千分之一学科分布情况

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为了满足现代企业对信息化发展的需求,编程语言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实现便捷性和安全性的发展,扩大编程语言的使用范围,为编程语言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真正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全国共有26所高校的48个学科入选,具体分布在化学(15所高校)、工程(12所高校)、材料(8所高校)和临床医学(5所高校)等学科领域。入选1‰学科的数量各高校之间差别较大,入选最多的有5个学科(即清华大学),但大部分高校仅入选1个学科(共有15所高校)。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在入围ESI千分之一学科中,基本都是“985工程”高校(除“211工程”高校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以及非“211工程”、“985工程”高校中国科学院大学),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身影还非常少见。

三、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潜力

(一)学科视角

在ESI设置的22个学科中,我国高校入选千分之一学科有9个(见图1),化学、工程、材料和临床医学已经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学科水平,农业科学虽然入围高校少(全国入围ESI高校有30所,入选千分之一学科有3所),但也接近世界一流学科水平。物理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和计算机科学三个学科也有一定的可能,虽然各有1所高校入围千分之一学科,但入围ESI学科评估的高校总数都在20所以上,未来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药理学与毒理学、数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三个学科也有入选ESI千分之一学科的可能,其中药理学与毒理学入围32所高校,世界排名进入全球100强的高校有3所;数学入围24所高校,世界排名进入全球100强的高校有8所;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入围37所高校。而对于其他学科,诸如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新兴学科,尤其是综合交叉学科、空间科学等学科则任重而道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图1 各学科入选千分之一学科数量分布

(二)学校视角

在入选1‰学科中,清华大学的入选数量最多。从世界排名情况看,北京大学的数学(50,指全球排名,下同)、药理学与毒理学(83)、环境科学与生态学(118)、经济与商业(139)、地球科学(77)、物理(77),上海交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73),浙江大学的计算机科学(74)、药理学与毒理学(89)和植物学(112),由于学科排名在全球100名左右,均有可能入选ESI千分之一学科。另外,在我国入选ESI千分之一高校较多的化学、材料、工程和农业科学等四个学科领域,还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具备入选ESI千分之一学科的可能。

(三)区域视角

按地域分,入选ESI的千分之一学科很明显分为四个阵列(全国各地区入选ESI千分之一学科数量比较如图2所示)。第一阵列为北京和上海,分别有14个学科和7个学科入选。第二阵列为安徽、浙江、江苏和广东,前两个地区分别入选4个学科,后两个地区分别入选3个学科。第三阵列为黑龙江、湖北、吉林、辽宁、天津,以及陕西、福建、四川,前五个地区分别入选2个学科,后三个地区分别入选1个学科。第四阵列为全国余下地区,共计17个,即东部的河北、山东和海南;中部的山西、江西、河南、湖南;西部的内蒙古、广西、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其中中部除湖北外,都没入选;而西部除四川、陕西外,大部分地区均未入选。东部地区的高校综合基础好、发展优势突出,在未来入选世界一流学科的可能也更大,入选的学科也会更多。同时,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如中南大学、兰州大学、重庆大学等院校,由于在全国也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学科,今后整合相关资源,提升相关学科发展水平,将会有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图2 各地区入选ESI千分之一学科数量比较

综合来看,经过持续的努力,未来一段时间我们会有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学科水平,但与国外尤其是欧美高等学校的学科发展水平相比,我们还需要结合国家现有的13个学科门类,面向ESI的22个学科领域,整合全国110个一级学科,促进相近学科群的交叉融合[12],通过持续的财政投入红利、现代大学治理制度红利、高层次人才回流与创新红利,使强者更强,优者更优,不断增强学科自身发展的后劲和动力。

四、讨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我国各学科、各高校、各区域入围ESI学科数量的变化情况,结合近十多年来我国高校的努力,在“双一流”战略下,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学科,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构建个性化的学科投入机制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充足的财政投入是前提。[13]在以后若干年,各地各高校重点是要完善高校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和使用办法,调整投资结构、方向和考评重点,实现以物投入为主向以人投入为主的转变。采取“一校一策”目标管理模式,建立补缺性、持续性和竞争性的个性化经费投入机制以及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支持高校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培育专业特色,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打造一批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水平的学科和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群。

(二)改革高校教师用人机制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基础。ESI学科评价指标体系中,对论文尤其是高水平论文的占比非常大,而这些高水平成果最终需要教师来创造。因此,如何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产出更多创造性的高水平成果,是今后努力的重点。主要是要实行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优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类人员的数量、年龄、性别比例,形成以教师岗位绩效综合评价结果为重点的人才考核与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主要考核内容的教师评聘机制,根据不同岗位类型特点制定相应的聘任条件和配套评价考核标准。推进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以聘代评”改革,强化论文质量与被引数评价,对发表的高引论文给予重奖,引导科研人员创作高水平论文。[14]

(三)完善学科运行与管理机制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完善的学科运行机制是关键。从ESI学科评价结果看,入围ESI学科排名尤其是入围ESI千分之一学科数量较多的地区,譬如上海和江苏,都在学科运行与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因此,建设一流学科,完善的学科运行与管理机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重点是要完善学科评价与动态调整机制,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学科建设评估,提高学科建设的科学性和公信度。引入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发展竞争机制,根据绩效评估发展状况,实施即时调入和周期性调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一流学科国内外标杆学校追踪体系,对学科发展进行动态监测。

参考文献:

[1][6]邱均平,王菲菲.中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进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7-103.

[2]彭亮,詹浩,杨劲,等.基于ESI数据库的陕西省“211工程”高校学科科研竞争力初探[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86-90.

[3]吴伟,吕旭峰.面向创新创业集成发展的研究型大学学科体系重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5,(1):73-77.

[4]王建华.一流学科评估的理论探讨[J].大学教育科学,2012,(3):64-71.

[5][8]邹燕.ESI全球学科排名与江苏高校学科建设[J].江苏高教,2015,(3):53-55.

[7]独家:最新中国大学入选ESI顶尖学科数排行榜出炉[EB/OL].http://www.cingta.com/?p=2188,2016-3-26.

[9]郑燕,杨颉.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的现状及趋势—基于ESI世界前1%学科统计结果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17):24-29.

[10]郑燕,杨颉.我国高校入围ESI世界前1%学科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14-18.

[11]张伟,宋鹭.中国高校进入ESI前1%学科统计调查及对大陆高校学科建设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6):36-45.

[12][14]张晓阳,韦恒,杨权海.2013-2014年中国大陆高校ESI学科发展态势与结构分析[J].情报杂志,2015,(7):77-83.

[13]王文礼.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2,(3):29-33.

(责任编辑:杨玉;责任校对:李作章)

The Connotation,Potential and Countermeasures of Building the World First-class Discipline

ZHANG Wei1,XU Guangyu2,MIU Nan3
(1.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222;2.Tianjin Municipal Education Commission,Tianjin 300074;3.The Office of Tianjin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Degree Committee,Tianjin 300074)

Abstract:It requires scientific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reference to build the world first-class discipline.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data of the latest subject of ESI,the paper analyzes the foundation and potential of building the world-first class discipline from three perspectives:discipline,university and reg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me disciplines such as chemistry,engineering and materials have already reached or been close to the world class disciplinary level,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ke Tsinghua University,Peking University and Zhejiang University have been or are about to be in the ranks of world-class disciplines,and most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the eastern region have reached or been close to the world first-class discipline. It also requires efforts from other aspects as individual funding,the reform in the mechanism of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mprovement of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disciplines and so on to build the world first-class discipline.

Key words:world first-class discipline;ESI;discipline evaluation;disciplin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6)06-0032-05

基金项目:①天津市“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十三五天津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研究”(3226)。

作者简介:张伟(1983-),男,湖北广水人,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市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国内外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徐广宇(1964-),男,天津人,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国内外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缪楠(1979-),男,天津人,天津市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硕士,主要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学科建设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同步建设策略
探究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的发展
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探索与实践
依托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管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与发展探讨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