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三维透视:内涵、困境及突破①

2016-06-24桑雷

现代教育管理 2016年6期
关键词:突破困境内涵

桑雷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三维透视:内涵、困境及突破①

桑雷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模式和基本趋势,也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借鉴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最鲜明的特征是校企“双主体”协作育人和学生—学徒“双重身份”交替出现,试行困境主要体现在政策解释、利益表达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实践突破需要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集体行动。

关键词: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内涵;困境;突破

职业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一种主要类型,具有明显的区域共生性和职业指向性,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新一轮的转型调整和人口红利的不断减少,原有的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表现出了明显不适的反应。因此,如何应对经济转型的新要求,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基于此,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选择,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已然成为我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抓手。政府对现代学徒制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来,抱着一种相对理想化的实然期待。但是,现代学徒制也有一个本土化的问题,扎根于中国特色的认同环境、运行环境、制度环境,难免会经历某种程度实然与应然的差异。因此,我们必须明确现代学徒制中国化过程中如何“洋为中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审视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概念框架、现实困境和突破路径。

一、概念框架:西方经验的本土化尝试

学徒制是一种古老的教育形式,在欧洲中世纪行会教育出现以后逐渐由一种私人习惯演变为社会行为,一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一度成为欧洲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其主要的表现为,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来传播知识、技能和文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学校教育的发展,学徒制逐渐被边缘化并一度退出了历史舞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的重新崛起引起世界对现代学徒制的再度关注和重新思考,并被很多的西方国家纳入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发的战略布局。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的区别,主要在于其教育者、学习对象、学习地点、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变化。2005年,加拿大生活水平研究中心(CSLS)在对西方国家现代学徒制进行比较和分析的基础上,把西方现代学徒制分成北欧系统和盎格鲁撒格逊系统两种类型。前者以德国为典型代表,包括了奥地利、丹麦、瑞士等,后者以英国为典型,包括了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等国家(见表1)。[1]

表1:北欧系统现代学徒制和盎格鲁撒格逊系统现代学徒制的对比

由此可见,通过对北欧系统和盎格鲁撒格逊系统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西方现代学徒制的一些共性和差异,它本质上是一种把现代学校教育与传统的学徒培训相结合的一种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当然,两种现代学徒制类型各有特点,我们要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需要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借鉴西方现代学徒制的一些成功做法,关键是要与中国的国情和职业教育政策环境相结合。然而,以德国为代表的北欧模式由于发展较早,已形成比较成熟的运行模式和保障机制,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的经验借鉴。根据对现有文献的分析,目前对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还没有形成统一、明确的概念。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界对现代学徒制的一些核心理念都表达出一定的认同。比如,涉及到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社会、学生等多个利益共同体。其中,校企合作是前提,工学结合是重点,协作育人是目标。基于此,我们可以尝试对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进行概念阐释:它是由政府积极推动的,引导职业院校和企业积极参与协作的,由教师和师傅共同进行培养,注重在“学中做、做中学”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2]

图1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双主体”协作育人模式

由图1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双主体”协作育人模式最鲜明的特征是:校企“双主体”育人和学生—学徒“双重身份”交替出现。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将由“单纯的用人者”和“消极的参与者”转变为人才培养的“一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平等的参与者”,有助于校企深度合作和产教融合的真正实现。

二、现实困境:实践探索的激情与困惑

现代学徒制结合了职业院校和企业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给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尤其是近年来,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很多职业院校进行了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一些现代学徒制的“中国特色”。比如,广东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的“双元制”招生、培养、评价模式;江西新余市的“招生招工融合、上课上岗融合、毕业就业融合”育人模式、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招生即就业、入校即入企”模式等。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始终存在,即“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依然是一种常态存在。这也使得我们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要使这种在西方社会已经得到验证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全在中国落地生根,还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特别是需要政府大力推动的情况下,由于社会基础、法律制度等不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全面实施面临很大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政策解释的困惑:政府的顶层设计缺乏强有力规章制度的支撑和保证

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使我们可以有这样的思考,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就是消除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各种沉疴诟病的“秘密武器”。于是,国家推动现代学徒制的热情空前高涨,支持力度不断增大。诚然,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保证。近年来,虽然我国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进行了高度关注,也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但仔细看来,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缺乏具体的、配套性管理办法的支撑和保证。在这些现有的政策文件中,几乎都没有涉及到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的法律关系问题,直接表现为对现代学徒制中各利益相关者的职能和地位缺乏明晰的界定。比如,现代学徒制的合法地位问题、政府作用的职责和权力边界问题、行业指导监管的问题、校企“双主体”之间的相互制衡问题、“学生”法律身份的澄清问题等。[3]这样,无论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个人,还是承担具体教学任务的职业院校、亦或是接纳毕业生实习和就业的企业,都没有完善的保障措施,这些都给现代学徒制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留下了“真空地带”,使得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在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都还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现代学徒制的试点效果。

(二)实践运行的困惑:缺乏学校利益与行业企业利益对等统一的规约机制

作为办学主体之一的高职院校,迫切希望校企深度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对现代学徒制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主动积极地联系相关企业,开展不同形式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更多的是作为经济利益实体存在,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生产目的,无论是从法律法规还是社会道义上,都没有明确规定企业需要承担的教育义务。而在现代学徒制的试点过程中,企业是“双主体”之一,主要承担着学生作为学徒进入企业上岗实习的主要职责。为了激发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热情,西方发达国家大多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比如,给予财政补贴、获得税收减免、设立培训基金等办法。从我国目前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情况来看,恰恰缺乏这些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样,行业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热情依然不高,由于无法像西方社会那样通过参与现代学徒制来获得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经济利益,再加上有着对学生毕业后是否在企业就业的疑虑,因此在思想认识上的责任和义务意识比较淡薄,往往把学徒当作廉价劳动力,既不安排技术培训,更不愿支付培训成本。没有真正找准行业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组织利益诉求和学徒个人利益诉求之间的平衡点。[4]因此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在现有为数不多的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中,大多数都是以学校为主导,企业充当的是被动配合的角色,学生的意义完全遮蔽了学徒的意义。

(三)考核评价的困惑:交替式的学习培养模式伴随着学生考核评价的失范

同西方现代学徒制一样,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也实行校企“交替式”的学习和培训。学校主要强调的是“学中做”,重在“求知”,而其与之相反,企业主要强调的是“做中学”,重在“强技”。相对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更加灵活,弹性空间也更大。相比西方比较成熟的评价指标体系,我国的现代学徒制还未能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柔性评价管理制度。对技能培养的程度、教学计划的制定、校企合作的监控管理等都缺乏必要的规范,在很多时候仍然存在着“形合实不合”的问题。我们的网络抽样调查显示,有近半数的职业院校对学生的企业实习评价仅仅以企业出具的相关证明为依据,考核走过场甚至流于形式的现象普遍存在。反观企业,师傅对学徒的评价更是应付大于细查。这样,对学生作为学徒阶段实习实践的组织、指导、检查、考核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双主体”过程管理沦为简单的口号,学徒的培训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进而大大影响了对现代学徒制实施效果的评估。当然,这种隐性的不作为也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社会、学生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认同。

三、突破路径:利益相关者的集体行动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是政府推动、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契约组织与产权组织的结合,属于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虽然职业院校和企业是“双主体”,但如果缺少政府支持、行业扶持、社会认可,教育资源的整合、育人风险的规避等都是无法得到保障的,也不利于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因此,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方能促进现代学徒制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取得理想的效果。[5]

(一)政府要积极作为,夯实现代学徒制的法律和政策基础

在西方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当中,政府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但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还通过制定特定的管理办法来维续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而反观我国,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才刚刚起步,推进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桥梁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6]要想做好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我们可以适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首先,可以采用立法的形式,从法律层面明确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各利益相关者的职责和权利,进一步理顺相互之间存在的法律关系。其次,可以制定必要的配套政策和一系列相关管理办法。比如,现代学徒制强调企业作为“双主体”之一,企业承担着对学徒技能培训的任务,必将会在无形当中增加企业的运作成本。而目前我国还未有相关法律政策涉及到企业参加学校教育的奖励或补偿的问题,急切需要通过法律政策的健全和完善来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此外,现代学徒制打破了传统的“校主企辅”的校企合作模式,引发了职业教育的很多变革。比如校企联合招生、弹性学制、教师—师傅轮教等制度的出现,要求职业院校在招生考试制度、学生管理办法、教师管理办法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这些都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再次,考虑到现代学徒制的“跨界性”特点,政府可以通过尝试建立行业协会或职教集团等,为校企双方疏通交流渠道或搭建合作平台,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组织保证。

(二)行业企业要积极参与,发挥其专业服务和协作育人的功能

西方现代学徒制的培训标准一般都由行业组织制定,如德国的“职业培训条例”、英国的“学徒制框架”、瑞士的“职业培训条例”、澳大利亚的“培训包”等。我国现代学徒制的试点也可以适当借鉴西方行业组织的做法,以引领和规范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此外,还可以发挥行业专业服务的功能,以行业为依托,吸纳校企双方代表共同建立理事会制度、项目执行团队、监督委员会等,对现代学徒制的试点进行过程监控和实时调整。企业作为“双主体”之一,在现代学徒制中与学校的地位同等重要,可以看作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一方面,校企双方有着互补的需要和合作的条件。企业有技术培育的场所和平台,但缺少科研能力和人力资源,而学校是人才和智力集聚之地,校企合作的开展可以为现代学徒制赢得实施的空间。比如,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向企业输送学徒,企业择优选拔师傅对学徒进行技能培训,企业、职业院校和学生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另一方面,企业虽然没有参与学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但鉴于当前我国试点现代学徒制的环境影响和条件制约,也难以从中获得物质性的奖励或补偿,而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就将无所作为。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需要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还需要打造出优秀的品牌效应和企业文化。现代学徒制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一种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认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本身还伴随着优秀员工的塑造、企业文化的渗透、企业品牌的宣传、企业影响力的扩大。

(三)职业院校要主动出击,积极思考和面对校企合作中的困难

我国职业院校规模和数量的体量较大、类型多样,并不是所有的学校和所有专业都适合实施现代学徒制。因此,职业院校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明确现代学徒制实施的范围和领域,对具体学校和专业进行具体分析。此外,我国现有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普遍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其主要的原因是当前现代学徒制的法律、规章、政策的缺失,很多方面还处于“盲区”。这也决定了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模式。俗话说,“办法总比问题多”。与其一味地等待政府政策的出台,希望依靠外力解决所有问题,不如积极思考和面对。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教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中,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的职能。这也就决定了职业院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育人职责。特别是在当前企业积极性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协作的另外一个主体学校就要适当地放低姿态,主动出击,积极联系企业,注重对企业的给予和反哺,不能只想着从企业得到什么,而更多的考虑要为企业做些什么。[7]一方面,职业院校要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变化,校企共同协商制定包含“学生—学徒”学习培训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探讨确定项目合作方式、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时间分配、师资队伍建设等。另一方面,有条件的职业院校也可以尝试校企共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校中厂”、“订单班”等,吸引企业参与联合办学,让企业切实能够从学校教育中获益,进一步增强其主体意识,逐渐承担起协作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

(四)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实现对学生考核评价的科学化、规范化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包括了在学校中的知识学习和在企业中的技能培训两个交替的阶段。与传统的育人模式不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从教学目标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也应该有所改变。参照西方现代学徒制的做法,结合我国试点工作进展,成立考核评价小组,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首要的任务。在考核评价主体上,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职业院校教学的主体地位和企业培训的主体地位,形成包括企业师傅、学校教师和受训学生在内的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主体,并适当赋予他们一定的考核权重,不仅可以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激发学生接受知识学习和企业培训的积极性,从而引导他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现代学徒制试点中来;在考核评价标准上,应该基于不同学校和专业实际,构建行业企业标准和学校专业标准相结合的系统化的评价标准,从而引导学生具备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在考核评价内容上,既要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要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职业素养和能力;在考核评价方式上,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双重绩效考核,引导学生不仅关注结果感受而且重视过程体验,不断提高自我调整、修复、更新能力,从而收到更好的学习培训效果。[8]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是深化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它立足于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环境和职业教育实践,同时又借鉴了西方现代学徒制的一些成功经验,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当然,考虑到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尚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比较可行的策略是发挥国家层面的整体统筹规划作用,以点带面地推进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和推广,切忌全面撒网、遍地开花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一)——什么是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13,(6):1.

[2]徐丽,张敏.从国内外学徒制的变迁看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5,(11):9-12.

[3]杜启平,熊霞.高等职业教育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瓶颈与对策[J].高教探索,2015,(3):74-77.

[4]陈爽.基于协同育人视角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76-79.

[5]李进,薛鹏.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阈下现代学徒制治理结构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3):49-52.

[6]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24-26.

[7]郑丹.浅析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8):60-62.

[8]张启富.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困境与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5,(3):45-51.

(责任编辑:于翔;责任校对:杨玉)

Three-dimensional Perspective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notation,Difficulty and Breakthrough

SANG lei
(Jiangsu Polytechnic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uai’an Jiangsu 223003)

Abstract:Modern Apprenticeship is not only the dominant mode and basic trend for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ly,but also the systematic support and effective form for integration with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Modern apprenticeship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reference type”talent training mode,the most distinctive features are“double subject”cooperative education by school-enterprise and“double identity”of student-apprentice alternately,the pilot difficulties embody in policy interpretation,interest expression and assessment evaluation,the practical breakthrough depends on collective action of stakeholders as government,industry,enterprise,vocational college and students.

Key words:modern apprenticeship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onnotation;difficulty;breakthrough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6)06-0094-05

基金项目:①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AGIL分析模型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外源支持体系构建研究”(D/2015/03/106)。

作者简介:桑雷(1983-),男,山东临沂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突破困境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困境
挖掘习题的内涵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
对当前PPP模式困境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