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

2016-06-14狄东海

职教通讯 2016年7期
关键词:专业设置适应性产业结构

张 艳,狄东海



贵州省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

张艳,狄东海

摘要:通过对贵州省2013年产业结构和高职专业设置的数据进行偏离度和适应系数分析,发现:第一产业人才需求远高于高职院校供给水平,二者适应性严重不足;第二产业发展需求与高职专业设置规模相当,但人才供给与需求存在结构失衡;第三产业发展需求低于对应专业的人才供给,形成资源浪费和结构性失业。对此,提出建议:应以市场为导向,优先建设急需专业;构建特色专业,促进区域内生发展;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实施差别化调控。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产业结构;适应性;贵州省

近年来,国家、地方政府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旨在促进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相适应。2006 年1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院校应做好市场调研,及时跟踪市场变化,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1]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关注,并将其纳入产业规划当中,促进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适应。”[2]2014年6月,为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国务院提出:“职业教育应关注社会发展,促使专业设置契合于市场需求。”[3]纵观职业教育研究现状,高职专业设置问题一度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4-7]但已有的研究关注的地区多是东、中部城市或省份,少有针对西部偏远地区的相关研究;研究方法也比较模糊,缺乏理论模型;在改进建议方面略显空泛,针对性不强。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贵州省为个案,对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进行分析。

一、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梳厘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符合某区域某时期产业结构对人才专业结构与数量结构的某种需要,当这种需要发生改变时,高职专业也应随着需求的变更而调整。[8]厘清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为何要适应,是本研究的前提。

专业设置作为高职院校和市场需求的耦合点,既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也要满足职校教育质量的要求。只有将市场对劳动力结构和素质的要求融入到学校的专业建设目标当中,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经济社会服务功能,进而促进职校本身的生存与发展。一句话,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既要适应产业结构的需要,也要引导产业结构的升级,反过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又会影响专业设置的变化,二者是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

二、贵州省产业结构和高职专业设置现状

(一)贵州省产业结构现状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是西部大开发惠及的省份,也是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1949年以前,贵州省的产业结构主要是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几乎缺位。1978年以后,中央政府对其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如今贵州省产业结构已非昔日之局面。[9]通过分析2008年至2013年贵州省三大产业的GDP增加值发现,贵州省产业结构正逐步改变“第二产业领先,第一产业居次,第三产业落后”的局面,形成如今的“第三产业居首,第二、第一产业随后”的局势(见表1)。

表1 2008年-2013年贵州省三大产业GDP增加值及其比重

由表1可以看出,从2008年到2013年,贵州省第一产业GDP占比呈现逐年递减趋势,由16.40%下降到12.85%。从GDP产值来看,第一产业已失去主体地位,但作为农业大省,其农业的地位依然举足轻重;第二产业的发展呈现的是逐年循环上升再下降的态势,但GDP整体占比缩小,从42.30%下降到40.51%,这最可能是产业升级和转型的结果;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尤其是2009年,GDP占比一下子从前一年的41.30%飙升到48.20%,增加了6.9个百分点,随后就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期,发展速度稍有减缓,2013年第三产业的GDP占比比2009年降低了1.56%。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政府提出要加速助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通过“三足鼎立”的模式,即“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支柱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来实现强省的目标。

伴随着主导产业的调整和改革,贵州省必将需要大量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从2008至2013年三大产业的就业情况来看,多数的从业者聚集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少(见表2)。

表2 2008年-2013年贵州省三大产业从业人数及其比重

由表2可以看出,自2008年至2013年,虽说第一产业的从业人数占比由72%下降到63%,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这个群体依然最庞大。而由于贵州山多地少,土地分散,不能发展规模农业,依靠传统种植业难以致富,因此,一部分人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自2008年至2013年,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及其占比呈现出缓慢上涨的趋势,虽然涨幅较小,但6年间依然增加了80多万人。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也呈递增趋势,涨幅约为5%,人数将近增加一百万人。

(二)贵州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情况

截至2012年底,贵州省共有24所高职院校。[10]鉴于数据获取难度较大,依据“区域涉及广泛”“属性涉及充分”“专业涉及多元”的原则,笔者选择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5所院校,既包含民办院校也包含公办院校,且所选专业大类涵盖了全部的19个专业大类。

根据2013年贵州省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情况,本文对贵州省15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计划进行了统计,对照《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专业目录》,截至2013年底,贵州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覆盖了全部19个专业大类,15所院校专业设置的专业点数为366个(如表3所示)。

表3 2013年贵州省15所高职(专科)院校开设专业点数及招生人数情况

如表3所示,截至2013年,在贵州省15所高等职业院校中,共开设了29个第一产业的相关专业,占总专业点数的7.92%,这些专业的招生人数仅占总招生数的5.3%;与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共有130个,占总专业点数的35.52%,招生人数占比为33.06%;相比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专业点数最多,达到了207个,占总专业点数的56.56%,招生人数占比为61.64%。也就是说,贵州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点数和招生人数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呈递增趋势,表明学校更倾向于开设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其次是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的相关专业。

三、适应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模型建构

为了分析贵州省产业结构和高职专业设置的适应性,本研究借鉴赵国春等人的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偏离度分析法[11],构建了产业结构和高职专业设置的偏离度和适应系数测算模型。本模型选取了贵州省三大产业GDP占比、专业点数占比,三大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比和三大产业各专业招生人数占比(在整个学习期间,会有临时退学或者转学而来的学生,但由于其准确数据难以获取,而且量也很少,故在本文忽略不计)作为测算指标,具体计算模型如(1)(2)所示。

在上述模型中,P代表偏离度,M表示专业点数,E表示就业人数,S表示招生人数,下标i代表产业(i=1,2,3),t代表年度(t=2013)。模型含义是,若偏离度等于0,表明专业设置适应于产业结构发展的需要;若偏离度大于0,表明专业设置不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需要增加相应的专业设置量;若偏离度小于0,表明产业发展慢于对应的专业设置,会出现人才供过于求的现象,需要调整或减少相应的专业。

除了上述两个分析偏离度模型外,本文还建立了计算产业结构与高职专业设置的适应系数模型(3),以展现二者的关联性。

在模型(3)中,Cit表示适应系数,代表的是三大产业GDP,三大产业的就业人数与专业点数以及招生人数之间的一个总相关系数,也即是适应系数。Cit值越趋近1,表示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互动越灵敏,产业结构与专业设置间适应性越强。

(二)实证结果与数据分析

本研究从偏离度与适应系数两个角度来进行产业结构和高职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分析。即将表1、表2、表3的数据带入模式(1)模式(2)、模式(3)中进行计算,得出的偏离度和适应系数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2013年贵州省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和适应系数

由表4数据,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1.第一产业规模与专业设置规模的偏离度为0.62,大于0,适应系数最低,表明专业设置不能满足本地市场对第一产业人才的需求,且偏离度较大,需调整并适当增加专业数量。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与高职招生人数的偏离度为10.87,远大于0,表明二者极度失衡,即在贵州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超过半数的现实面前,高职与第一产业有关专业的招生人数明显不足。其主要原因有:(1)第一产业岗位多在农村、城郊,很多学生不愿意毕业之后再回到农村工作,更希望到城市寻找机会:(2)第一产业的收入相对比第二、三产业收入低,大多学生愿意选择薪资较高的专业就读;(3)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学生和家长都认为,从事第一产业地位较低,发展机会也相对有限;(4)由于第一产业的就业率相对较低,学生的流失率又较高,因此,学校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设置专业时有所保留,有关第一产业的专业招生数偏少。

2.第二产业GDP增加值的占比与专业设置的偏离度值为0.14,说明第二产业发展规模大于高职专业设置。虽说二者偏离度不大,但从专业构成细分析,二者依然存在极不均衡的问题。如交通设计、土建设计、制造等专业大类的专业设置较多,而水利、能源类的专业设置较少。这明显不能适应贵州省“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大力发展水利、电力、煤炭等能源工业的要求。而第二产业从业人数与招生人数之间呈现负偏离,且偏离度较大。很显然这是由结构性失调导致的,一些专业存在人才供不应求现象,而另一些专业又供过于求。

3.第三产业的GDP与专业数的偏离度为-0.18,说明专业设置快于产业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很多院校盲目跟风,都设置一些热门专业,如财经、电子信息、计算机、艺术传媒等专业,导致市场供给远大于需求,不但引起结构性失业,也造成了资源浪费。虽然适应系数最高,但从业人员和招生数的偏离度较大,且也是负偏离,表明第三产业的人才存在严重的供大于求问题。其主要原因有:(1)第三产业的人才需求较多,且适应力较强,能带来较高的就业率。而且,很多高职院校并不仅仅依照本地区的人才需求来设置专业和培养人才,更多地还要针对人才吸纳力较强的发达地区。(2)第三产业专业设置较容易,不像第一、二产业专业那样需要较多的实验场地、设备,对经费要求较低。(3)第三产业的就业环境较好,工作相对轻松,较多的学生倾向于选择相关专业,生源有保障。

四、建议

根据上述结论,结合贵州省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规划,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工作应从如下三方面加以改进。

(一)以市场为导向,优先建设急需专业

职校的生存有赖于生源,而生源又以就业率为基础。通过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发现,贵州省第一产业人才需求多,但专业设置和招生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第三产业的一些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过多,导致人才过剩。学校要根据贵州省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的规划目标,分析重点产业和领域的人才需求情况,深入了解掌握区域市场第一手资料,调整专业设置,优先建设急需专业,重点培养相应人才,实现当前及前瞻性的人才供给和储备。

(二)构建特色专业,促进内生发展

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有特色才能具备竞争优势,占据市场,形成特色产业。高职院校面向地区特色产业构建专业,不但能满足特色产业的人才需要,促进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也有利于职校本身的发展。地方政府要给予政策扶持,宣传引导,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市场互动,积极寻求与地方特色企业的合作,切实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特色专业,实现区域经济和学校发展共生双赢。

(三)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实施差别化调控

贵州省高职院校第三产业相关专业招生数量远远大于第一、二产业,除了上文分析的原因外,经费问题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相对而言,第三产业的专业试验设备需求较少,实训室要求不高,因而,所有高职院校都积极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了大量人才,结果也导致结构性失业,甚至大批人才外流。因此,要提高贵州省三大产业与高职专业设置的适应性,需要政府加大对第一、二产业类专业建设的投资力度,建设实训场地,购买实验设备,向一些招生难、生源流失严重而又十分必要的特色专业做一些政策倾斜,保证人才供给。同时,限制一些热门专业的开办数量和招生规模,避免过快发展。此外,政府要协助引进一些优质企业,促成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挽留住人才。只有实施这样的差别化调控,才能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相互适应和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05-02.

[4]李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08(22):4-9.

[5]王珏,李升和.关于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思考[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1):78-79.

[6]刘文斌.高职院校专业优化调整思路探索与实践[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24-26.

[7]李海东.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6):58-62.

[8]曾令奇.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如何适应社会需求[J].中国高教研究,2007(1):66-67.

[9]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基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47.

[10]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Z].黔教职成发〔2013〕386号,2013-09-05.

[11]赵国春,梁勇.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性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58-64.

[责任编辑金莲顺]

作者简介:张艳,女,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与区域发展;狄东海,男,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元文化与教育、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07-0069-05

猜你喜欢

专业设置适应性产业结构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卷评析及备考建议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设置研究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