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下我国商业银行的路径选择
2016-06-11杨伟红
杨伟红
摘 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居民可选择投资的金融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企业获取资金来源渠道不断增多,传统意义上的银行媒介作用被弱化,金融脱媒现象日益凸显。而在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如何应对挑战,是我国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通过对当前的金融脱媒形势做出分析,依据近些年国有商业银行相关存数据指标,展开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并针对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如何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做出相应分析,探索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路径。
关键词:金融脱媒;商业银行;路径选择
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发展以及金融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拓宽了资金供求双方的投融资渠道,使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规模变小、利息收入比重降低,金融脱媒趋势开始显现。在此情况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变得更加便捷,且融资成本相对于商业银行贷款更低,使得商业银行作为传统融资中介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
一、 金融脱媒的现状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脱媒趋势日益明显。金融脱媒的概念,狭义上可以理解为由于市场利率高于存款机构的利率,导致部分存款资金从存款机构流出到市场上收益更高的金融机构;广义上不仅包括前者,更泛指资金需求方不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筹资者和投资者之间直接进行资金交易行为的现象。金融脱媒化对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造成了冲击,具体来说:
(一) 个人方面
由于近些年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伴随着物价的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居高不下,而对应的作为金融中介机构的商业银行的存款资产出现了负利率。近年来我国通胀年增率的变化常常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水平或不相上下,说明投资者的银行存款利率收入相对于物价的上涨幅度来说是非常低的,因此为寻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居民更愿意在金融市场上购买并持有股票、债券、保险、基金等收益相对较高金融产品。
(二) 企业方面
伴随着我国近些年实行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进行了限制,而且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也不断上升。这不仅影响了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也使得银行对贷款企业的资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企业为寻求更为便利的融资渠道和更低的融资成本,脱离银行等受到较强管制且融资成本较高的金融机构,直接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发行股票、债券、商业票据和融资票据等直接证券来筹措资金。依据图1所示,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规模总量中的比重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由2004年84.02%下降至2013年 54.81%,累计下降了29.21 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企业的外部融资结构中有大概 45%的资金是通过银行信贷以外的渠道获得。
二、金融脱媒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
金融脱媒从经济学客观规律角度分析,属于我国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的金融脱媒发展与国际金融发展特征相一致,源动力都是政府力量的主导"近些年来,为了实现对金融脱媒的发展推进和突进金融非中介化,我国政府监督部门不断推行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通過此类政策方案的引导,可以有效分散目前我国集中于银行的金融风险[]l"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进人转折阶段的重要诱导因素就是我国的政府主导的在股权分置领域的政策改革,可以有效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进步和完善,这些也可以逐步缓解因为股票市场发展制度的深层次革新带来的制度瓶颈问题,目前,我国依然处在资本市场转折过度的发展阶段,这会带来间接的银行融资发展压力,国际上的重要基金组织以及财团资金流人中国市场,这不仅仅意味着对公司客户的实际金融银行存贷款量的削弱,与此同时还会替代银行进行财务咨询!投融资安排的各项经济类服务,这会严重冲击银行的自身业务发展"
三、金融脱媒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一)居民储蓄存款份额下降,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面临挑战
居民储蓄存款是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近年来,随着多样化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居民可供选择的理财产品和渠道增多,储蓄存款出现大量分流。居民储蓄存款增速放缓导致经营成本增加、盈利水平降低,使得商业银行减少了传统、稳定、安全、低成本的资金来源,这是對商业银行以存贷款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传统经营模式最直接的挑战。虽然目前存款仍是我国居民主要的金融资产形式,但是储蓄比重的降低将导致商业银行在资金来源方面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必然对其资产配置产生影响。
(二) 借款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对商业银行信贷依赖性降低
目前,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包括: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国债以及企业债融资。我国企业的融资结构中,作为间接融资的银行贷款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比重明显上升。2001 年我国企业依靠直接融资的总额仅为 398 亿元,到2010 年,总额已增至27,564 亿元,依靠直接融资的比重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而间接融资却呈缓慢下降的态势。由此可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崛起,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规模与比重不断上升,这将挑战商业银行间接融资的地位,虽然目前银行贷款在整个企业的融资中还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他所占有的份额却在相对的减少,其功能有弱化的趋势。其结果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贷款业务减少,利息收入降低,流动性风险逐步增大。
四、我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现实选择
金融脱媒无疑将给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收入结构、风险管理等产生深刻影响。面对金融脱媒这个不可扭转的趋势,商业银行应该采取相应的举措,应对金融脱媒的挑战,以实现银行业自身的持续稳健发展。
(一) 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更新负债业务模式
负债业务是银行生存的基础,而居民储蓄又是负债的重要资金来源。但在金融脱媒趋势下,储蓄存款的分流使得商业银行部分资金流失。存款的流失不仅会影响其盈利能力,更会产生流动性危机,使商业银行陷入经营风险之中。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进行金融创新,以客户为导向,把握客户需求变化的趋势,以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为核心,不断创造出符合客户需要的高质量、高效率的理财新产品,主动吸引顾客的资金。同时,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与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联系,将传统的吸收存款为主的业务模式转变为既吸收存款也通过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吸收资金的模式。
(二) 转换业务经营模式,调整客户结构
金融脱媒下传统银行业的业务经营模式受到了严峻考验。因此,商业银行应该积极调整业务营销策略,改变传统的经营观念。在业务经营模式转型方面,商业银行要积极探索存贷业务和增值服务并重的业务发展和盈利增长模式,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客户结构调整方面,改变以大型企业为主的局面,拓展新型市场。鉴于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商业银行要加快信贷制度改革,放宽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约束,为业绩优良、资信较好的中小企业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
(三) 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
一是要积极参与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金融脱媒会扩大银行资产与负债期限错配的风险,而资产证券化可以较好地化解这一矛盾。一方面通过资产证券化,将长期资产短期化,实现其资产与负债的持续期匹配;另一方面通過资产证券化的手段出售一部分期限较长的资产,换取较为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可以改善商业银行运用短期资金支持长期业务发展的状况,从而降低期限错配的风险。二是要积极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要大力开展中小企业贷款,实现利息收益最大化;另外,要提高对企业信用风险的识别能力,有选择地投资短期融资券,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四)基于资金配置优化的创新路径分析
商业银行功能创新使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限制更加宽松,各类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给借款人提供了更大的选择范围,这加剧了各类服务、产品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往往包括价格竞争,从而使借款人融资成本下降。同样的道理,信贷资产转让、准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等间接融资直接化的产品创新,同样导致各类金融产品充分竞争以及各类投资主体通过市场化竞价的方式购买该类产品,并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此类产品的交易元素和交易程序日趋标准化,風险管理手段也逐渐从过去非标准化的内部化管理手段向标准化的管理手段过渡,上述间接融资直接化的商业银行功能创新从各个层面降低资金交易成本,从而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五、结语
金融脱媒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尽管资本市场的进步以及直接的多类型融资渠道拓宽会很大程度影响商业银行发展模式,但是也同时会迫使商业银行出现传统经营模式的变革。只有充分利用好金融脱媒环境下的市场机遇,积极改变经营观念和模式,才能推动各类业务发展,协助构建健康的新型银行体系。
参考文献:
[1] 孙兆斌. 金融危机、金融脱媒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转型[J]. 深圳金融,2009,( 12) .
[2] 涂晓兵. 金融脱谋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D]. 武汉大学, 2012.
[3] 于慧君.金融脱谋对我国商业银行存货款结构影响的效应分析[D]. 中国海洋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