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转型策略分析
2016-10-27冯连营
冯连营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纵向深入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放开,“金融脱媒”化趋势不断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业金融生态环境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资本投向由银行业转向证券市场,证券市场成为资源配置、资本风险管理的重要场所。金融脱媒对银行业平稳发展是一大挑战,但也为其创新发展带来机遇。商业银行应在把握我国金融脱媒的总特征与总趋势的前提背景下,改革创新传统的中介功能,通过开展零售银行业务、改变客户类型、加强风险管理等一系列举措来应对脱媒。
关键词:金融脱媒;商业银行;影响;转型举措
金融脱媒(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又称金融非中介化,是指在资金融通的过程中,资金供给绕开银行系统,直接将融资方与需求方对接,降低银行系统的资金中介功能,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金融脱媒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政府实行著名的“Q条例”,对银行业定期利率上限实行金融管制,迫使银行业存款资金流向收益率更高的证券市场,从而商业银行信用资金出现下滑。我国金融脱媒现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出现,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模式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在不断加大。这两年来,随着天弘基金“余额宝”、平安集团“陆金所”等金融理财产品大受欢迎,其较高且稳定的收益率吸引着众多投资者,这无疑又加重了商业银行负债端的脱媒趋势。商业银行依靠传统的存贷款利率差盈利模式已经不适合其稳定发展,银行业务转型迫在眉睫。
一、 我国金融脱媒现象出现的原因
(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
金融产品的创新不仅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作为支持,更需要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作为前提。21世纪以来,我国在资本领域对外联系的增强、国内资本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电子信息技术在股票、债券交易领域的广泛应用,促使新的金融交易产品的出现,以满足投资者日益复杂的投资需求。另外,我国市场机制的渐进性改革也要求金融市场创新产品做出回应。
(二)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
2013年7月20日起,政府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意味着银行资本端受到冲击,迫使企业开始运用发行股票、债券等融资成本更低的直接融资模式,减少银行贷款所带来的不必要的费用,这也就加剧了在银行资本端的脱媒效应。另外,我国于2015年5月1日出台了银行存款保险条例,即将所有的各类存款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保险机构,规定各参与机构将各自吸纳存款的一定比例存放在保险机构中,以在金融机构破产或倒闭时,弥补存款人损失的损失。这意味着银行存款已经不再受国家政策青睐,投资者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具有更高收益率的证券市场中。
(三)国家政府的导向作用
近两年,我国鼓励发展直接融资战略,实行了一系列举措,例如积极发展项目收益债及可转换债券、用需票据等股债结合产品,推进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试点,规范发展网络借贷;逐步扩大保险保障资金在资金市场的投资,规范发展信托、银行理财等投资功能,发展创投、天使等私募基金等。政府积极促进推动直接融资战略发展,也是促进金融脱媒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我国现阶段金融脱媒趋势的现状
我国国家经济处在转型期,与美国等经济成熟国家相比,金融脱媒也具有独特的转型期特征。
(一)现阶段我国银行业金融资产与负债脱媒明显的非对称性
20世纪60到80年代,发达国家出现银行业资产负债端对称性的脱媒现象,表现为一方面银行资产端信贷规模逐步减少,民众与企业对银行信贷资产的需求度降低。另一方面银行负债端即银行吸收存款力量减小,存款资金供给处于紧张状态。而现阶段我国处在经济转型阶段,政府虽已通过行政以及市场化手段推动直接融资战略,但仍处于发展初期;另外,由于我国中小企业以及民间资本众多,因此,现阶段商业银行存款金额占金融机构总金额的比例仍保持在80%以上高位波动。随着大型上市公司更加青睐于以直接融资的方式进行融资,虽然小微企业以及个体弥补了流失的部分客户资源,但总体来看,商业银行金融资产与负债脱媒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
(二)我国现阶段金融脱媒更多是以行政主导为主
从现阶段我国政府出台的一些措施来看,行政主导措施成为主要选择,这是因为当前我国金融管理部门总体上部门复杂,审批程序繁复,成为金融产品创新与金融市场发育的阻碍。在金融管理繁多且未能有效处理的前提下,采用行政主导金融创新加快市场化运作成为最有选择。以2005年短期融资券为例,央行控制该工具的推出时间、发行价格、发行规模以及发行利率等。另外其3%左右的融资成本和收益率对于企业以及投资者来说都具有较大吸引力。类似的经过央行或其他金融主管机构认可推行的金融创新工具,依靠其具有的较高收益率及稳定性,对商业银行脱媒造成了极大冲击。
三、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与机遇
(一)面临的挑战
第一,商业银行传统资金业务受到巨大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多年来,其资产业务类型越来越丰富,但对传统资金业务仍有很大的依赖。从央行数据显示,自2002年以来,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占资金运用总额的比例从80%左右下降至60%,并且下降趋势还在继续。这是因为,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产品占据了金融市场,其依靠较低的融资成本吸引企业绕过银行直接获取资金;其次,政府政策支持也令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第二,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受到极大挑战。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存贷款利差这种传统盈利模式维持银行系统运转。但随着金融脱媒趋势不断加强,银行业信贷总量下降以及由于利率市场化造成的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下调,使得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差逐渐减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滑。政府通过货币政策下调银行业存款利率等措施造成投资者将资金转投至证券市场中较高收益的产品,一方面加大银行业负债端成本,另一方面造成银行可贷款金额减少,这都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提出挑战。
第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承受较大压力。由于直接融资的低成本、便捷性,大型优质上市公司更多的通过发行股票、债权的方式筹的资金,而商业银行只能寻找还款风险更高的中小型企业作为贷款对象。2015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经逼近2%。另外,商业银行负债逐渐呈短期化趋势,短期居民存款支撑长期中小企业发展贷款的矛盾也会凸显出来,两者不匹配所造成的流动性风险也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
(二)带来的机遇
第一,有助于银行新型融资业务的发展。在银行传统存贷业务被直接融资模式替代的同时,金融脱媒的发展也不断促进着银行新型融资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可针对券商融资融券、证券抵押贷款等开展新型资产业务,也可以通过发行金融债券以及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等创新手段,满足市场融资需求。再者,对于企业兼并重组、改制上市、融资理财等多种产权制度和经营模式兴起,银行可以凭借资金、技术、品牌深入涉及这一业务范围。
第二,有助于强化和非金融机构的联系。在现阶段政府主导市场监管的要求下,通过与客户的深层次交流,研发出适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这样可以减少投资成本,降低交易风险,实现合作上的双赢,促进金融市场创新发展。另外,社会资金在流向资本市场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又以证券、基金客户结算专用资金、客户保证金的形势回流至商业银行,介于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与资本市场运作的相关性,同业存款成为银行存款业务的新的增长点。
四、 金融脱媒形势下商业银行转型策略
(一)转变发展理念和创新金融产品
在国内金融脱媒趋势愈发强烈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传统的发展应向市场发展方向与国家政策方向看齐。转变传统的盈利模式,发展资本低成本消耗的中间业务;注重整个银行经营体系的调整,向信贷市场与直接融资市场转型;改变片面注重资金融通的经营理念,更加注重资金融通、风险管理与产品创新相结合。当今金融市场金融产品供给量大,对于投资者的选择也更多样,金融产品创新要注重产品的差异性,注重金融产品功能整合,积极为客户指定个性化的金融管理计划,以客户为中心,培育新的核心竞争优势;强化银行业务的流程性,构建多层次、长链条的客户服务体系,扩大产品渗透的深度和广度。
(二)发掘优质贷款客户资源
随着大中型上市企业资本逐渐投向资本市场以博取更高的收益和更低的融资成本,商业银行应积极转变客户定位,在完善中小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质小微企业与个人客户业务。同时,要努力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完善个人信贷业务种类,牢牢把握个体客户资源。积极参与上市公司的兼并重组、改制上市、租赁等融资过程,提供优质的投资咨询服务,增加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
(三)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交叉合作
从发达国家经历的金融脱媒过程中我们得出,同业合作是实现综合化经营的有效途径。现阶段,我国银行在金融脱媒的冲击下,已经开始实现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转变,但其程度远未达到资本市场运作的要求。优质的客户需要的综合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就要求商业银行需通过同业合作或兼并的形式进行金融创新,依托各机构各方面的比较优势,建立综合性的产品服务,实现综合性收益。银行可以与基金、保险、金融租赁及信托业等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另外,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品牌和信誉优势。
(四)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金融脱媒现象的日益凸显,不仅给银行业发展带来机遇,还带来了诸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挑战。一方面,商业银行贷款客户所带来的风险。优质大型上市企业资本投向证券市场令银行将贷款资金投向风险更大的小微企业与个人客户,而传统银行贷款流程不完善,片面注重贷前资格审查,忽视贷后检查流程,造成小微企业与个人客户贷款风险较大。银行应转变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流程,严格把控贷款步骤。另一方面,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期货、期权等新的金融避险工具层出不穷,为银行进行风险规避提供新的手段。现阶段银行业“短存长贷”的矛盾所造成的资金风险逐渐加大,随着金融市场不确定性的加剧,银行应积极利用证券市场风险外部化。
(五)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电商平台
通过网上消费,电商平台可以记录个人与小微企业客户的消费情况、地址、联系方式、支付方式等个人信息,一方面减少了贷款审核成本,另一方面保障了贷款回收的稳定性。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银行应利用其强大的技术实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电商平台,在获得客户信息的同时,又可以减少优质客户的流失。2014年1月工商银行建立了“融e购”,以特色型、便利性、转新型、安全性为原则,有机整合客户与商户,有机链接支付与融资,有机统一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成为消费采购、销售推广以及支付融资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平台。(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斌.金融脱媒机理下的商业银行业务转型[J]. 海南金融,2008,(05).
[2] 曾力,朱民武.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J]. 南方金融,2015,(04)
[3] 庄国立.“金融脱媒”形势下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发展思路分析[J]. 时代金融,2013,(12)
[4] 陈刚,郑良琳.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脱媒现象解析[J]. 上海金融,2012(11)
[5] 李辉,王彬彬.金融脱媒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 求索,2010(10)